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堂失败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一堂失败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 2024-06-23
  • 6047

  一堂失败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名师引领课是一项有益于教师们发展提高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也确实收益匪浅。别的老师的成功之处固然令人成长,自己的做课失败更令自己不停的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这些年来,我做过很多课,但像《乡下人家》这么失败的课却似乎还没有多。原因是什么?我想,就是一个词“功利”。我原来准备一节课,只有一个中心--通过这篇文章或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学到些什么,掌握些什么,领会些什么,提高些什么。围绕这几个“什么”,我去吃透教材,去寻找教材中的可以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点,然后根据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思路,而这种教学思路又往往随着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而适时修正。可以说,原来备课讲课,我关注的就是教材,就是学生。但这一次,我“功利”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讲课我心里有着很大的压力,在备教材,备学生之外,我更多的在揣想听课人的喜好,更多的关注我用的方式是不是够新颖,够得上新理念的要求。我一次次备课,一次次推翻自己,一次次重新构思,一次次被新的想法替代,而推翻、替代前者的原因不是教材把握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这种路子不新,这种方法也许老师们会挑刺,这种思路不好操纵课件等等。正式上课前,我有一次试讲,是在七班,没有人听课,我的脑海里就是我、教材、学生三者的交流,可以说我对学生完全的不熟悉,然而那堂课学生参与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课堂闪光点层出不穷,孩子们对文章的体味重点突出,比较到位,效果相当不错。

  唯一的缺憾,就是我按着课文的顺序,给学生捋了一条线,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听课老师给我提的建议。这建议和我心底的犹疑不谋而合。所以,我决定换方式,换一种理念上更先进的方式进行这一课的学习,尽管这一方式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掌控多少。还是为了听课人的感受,我又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那就是告诉学生上课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嘴,不要有的没的都说--也许我这一次真是太重视听众了,一下子封住了学生的嘴。这两个决定都给了我这堂课致命的打击。换方式却没有坚实的根基,致使课堂失去掌控,失去掌控后又急于“收网”,又收的不得法,整篇文章泛泛而谈,泛泛而讲,缺少重点,不但文章的内涵难以深入体会,就是知识点也没有得到较好的学习,整堂课的学习是教师累、学生累、听课的也累。让学生闭嘴的做法更是愚蠢,我原来都是喜欢让学生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的自然生成也多。这一次一个是不愿意让人觉得班级纪律不好(这回倒不是说纪律不好了,成了一班闷葫芦了),其实哪个班没有几个爱说的呢;一个就是自己换教学方式,本来心里就没有底,如果学生给扯远了,可怎么收啊(想的还是听课人,心里没有学生)。

  另外,课件这个本应该成为这堂课学习的有益补充的辅助设施,在这次讲课中真真正正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尽管漂亮,却和开放式的教学思路不相符,难以操控;弃之可惜,这些图片真的很吸引学生,对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好处。但鸡肋就是鸡肋,在关键时刻,它就成了绊脚石--学生第一个喜欢的景在最后,课件中的图片也在最后,就得硬把图片提喽出来,很是生硬;课件中的图片很好,学生没有人喜欢,你还得硬让人家看,也很煞风景。很多时候,我走上讲台就忘了自己,常常是把自己和学生和文本融为了一体了。有老师就说我,平常看着病怏怏的,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一上讲台就像打了*一样,真的,那时真的忘了自己的病痛、难受。但,这一次,我总觉得自己像一个演员,演给听课的人看,我的心里不只是装着学生,更装着许多不该装的东西,我想学生们也感觉的出来,所以我累,他们更累。想想,真的很对不起他们。

  这堂失败的语文课不能说一无是处,为什么?因为在不断的自我谴责,自我反思中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功利之心不可无,但功利之心有时候可真可以害死人。尤其是我们做教师的,我们教的是知识,是学问,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不得丝毫的“功利”。就像我这堂课,自己顾及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失去本来该有的东西。这几天的反思让我有了些许收获,那就是--自然地就是科学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希望我日后的每一节课,都将学生满满装进心中;希望我日后每一节课,都将自然贯彻课堂始终。

篇2: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简单点好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简单点好

  我一直在想,究竟怎样的一堂语文课算得上是好课。因为迷惘,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总是无所适从。一次次的尝试,一遍遍的推翻,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中,我突然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收获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我开始重新用一种简单的思想来看待这堂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上,我紧紧抓住“简单明了”这个要点。

  教学目标简单, 还记得郑桂华老师说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把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体会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情,在文字的世界里,学生可以展开无限的想象,把阅读和阅历有机的结合。所以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设计过多的学习环节,更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给学生。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力求简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6自然段,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出来的?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实现。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阅读和讨论。真正好的方法是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而简单的方法往往能比较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媒介简单: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能够使得课堂更为的丰富,但是我始终都坚持多媒体的存在时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学过程,是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因此教学课件不需要太过花哨,以掩盖文本的魅力,但是需要把关键的信息用最清楚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有效帮助解读文本的功效。

  教学用语简要:一轮一轮的磨课,一次一次的反思,总是觉得话太多,总是不能真正的放手,“忍住不说,尽量少说,最后才说,都得精要”。这个十六字方针一次又一次在我的心里盘旋,深入。我说的少了,学生就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可能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让语文课反璞归真,体现出“简约之美”,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谁能说不是件美事呢?

篇3:一年级语文《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家》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在哪儿?和在自己家里觉得幸福吗?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家。这时我用形义联想法,把“家”字拆解编成歌谣,边说边写“家”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字形的注意。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意会了“家”字的形义。接着,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并顺利过渡到听读课文。

  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画,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嫩芽......”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突破难点,学习最后两行。通过认识祖国的地图,教读祖国的名字和欣赏祖国的风景图片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

  拓展延伸,句式迁移: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的句式“(什么)是(谁)的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本节课的不足是: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语言贫乏,缺乏激情,不能应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半截课,所以,以后在这些方面要多加强,多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