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语文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听后感

语文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听后感

  • 2024-06-23
  • 1379

  语文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听后感

  5月13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z县......,更幸运地是听了山东省特级教师,日照市z小学王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王老师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就已经声名鹊起了。但十几年来只闻其声,却从未直接听过她的课,常以为憾事。今天,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老师的教导,很是感动,深受启发。

  下面就三方面谈谈这堂语文课对我的启发:

  一、散文教学应当以“读”做为训练的主要目的与手段。

  语文教学不外乎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更多的强调“读”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每一篇文本都适合读的训练。譬如《蝙蝠和雷达》一课属于科学小品文,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引导学生“读”还不如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更合适一点。还有小学语文文本包括多种文学体裁,是不是每种文学体裁都可以不加区分地平均地把一节课的时空都交给“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军”呢?王老师在说课时有一句话,为我的思考打开了一扇窗子。她说:这是一篇散文,文字优美,很适合指导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文字优美的散文在教学时,就应当以“读”做为学生训练的重点呢?(而其它的文学体裁也应当找准自己的训练重点?)的确是这样的,就这堂课来说,如果减少“读”的训练,那将少了太多的神韵!

  1、“读”得有策略。

  以“跳起来摘果子”的问题为引导,以理解重点词语为手段,反复品读。特别是对“应接不暇”一词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后,能指导学生体会出游客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非一般老师的能做到的。

  2、读得有重点。

  正像王老师所说的那样,“一堂课时间太短,无法达到全篇课文的精读”,所以她重点让学生品味第二段。我想除了时间因素以外,这与王老师个人高超的授课艺术有关。比如,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做了一个怎么的的花的梦,为什么说是个思乡的梦呢?接着就向学生扩展了季老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的一段文字,大体上说了季羡林出国的事情,之后,就向学生推荐了季老的书作。对这一部分的处理,老师并没有细细的给学生讲解季老怎样怎样想念第二故乡,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提,而不是深讲、讲透,这样或许就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更加渴望阅读老先生的书籍。这宛如书法中的留白,更显得有艺术性。

  二、于细微处听惊雷

  王老师的课讲得大气,充满激情,而我却更多的注意到她讲课的细节。比如,我常常困惑于如何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平时教授学生如何读书写字的时候方法过于生硬。而在听了王老师的课后,终于发现自己与专家的真实距离。比如,指导学生读书时在书上做标记,我会直接命令式的说:“你们把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想。”而王老师则是很委婉地对学生提示:“同学们,你们可以拿起笔来,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在旁边的空白处,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呀。”说话语气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老师指令的接收质量。

  再比如:当一个学生很自然地读了一段文字后,王老师说:“你读得真阳光呀!”我想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这位学生的表扬,更是起到了对这位学生及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暗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读书就是要这样子(阳光一点)”的意思呢?还有,学生在读一些感情深刻的句子时是喊着读出来的,她没有直接指出喊着读不好,而是提出一个建议:“如果我们不喊着读,把声音低一点读出来或许效果更好一点”。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在不经意间,既肯定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行为或纠正了学生不正确的地方又对其进行了学法的指导。

  三、王老师真是个高效的教师。

  高效的课堂需要高效的老师,而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高效老师。她在说课时讲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给学生传授了错误的知识,还不如不教。同时讲了她对其中一个生字的精益求精的故事。让我感觉到,王老师对于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其高尚的敬业精神。她在不经意间,向我们在坐的各位老师显示了其精深的专业理论,可以说,在听她的课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感觉,她的课是有强大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的。也许,她今天取得的成绩,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篇2: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简单点好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简单点好

  我一直在想,究竟怎样的一堂语文课算得上是好课。因为迷惘,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总是无所适从。一次次的尝试,一遍遍的推翻,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中,我突然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收获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我开始重新用一种简单的思想来看待这堂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上,我紧紧抓住“简单明了”这个要点。

  教学目标简单, 还记得郑桂华老师说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把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体会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情,在文字的世界里,学生可以展开无限的想象,把阅读和阅历有机的结合。所以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设计过多的学习环节,更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给学生。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力求简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6自然段,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出来的?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实现。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阅读和讨论。真正好的方法是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而简单的方法往往能比较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媒介简单: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能够使得课堂更为的丰富,但是我始终都坚持多媒体的存在时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学过程,是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因此教学课件不需要太过花哨,以掩盖文本的魅力,但是需要把关键的信息用最清楚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有效帮助解读文本的功效。

  教学用语简要:一轮一轮的磨课,一次一次的反思,总是觉得话太多,总是不能真正的放手,“忍住不说,尽量少说,最后才说,都得精要”。这个十六字方针一次又一次在我的心里盘旋,深入。我说的少了,学生就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可能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让语文课反璞归真,体现出“简约之美”,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谁能说不是件美事呢?

篇3: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影响深广。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把听、说、读作为训练的重点,习惯于动口不动手 ,比较重视让学生读书、思考、议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课堂上学生读、思、议,整节课显得热闹非凡。语文的知识点多,字、词、句、段、篇,样样都不能忽略,课堂上学生动笔的机会很少,主要是怕耽误时间。学生偶尔动动手,也只是写写笔记,打打符号,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一想说一说好象都会,写起来却感觉吃力。这样一来,造成成绩测试中阅读题普遍失分较多。

  在语文课上,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学生写。让学生准备一个可以“随便写、随便画”的本子。让学生随意性地“乱写”。记生字时,让他们把易错的字写写,多少不限;课文中有些不易讲解的词句,用笔画一画,教师讲十句不如学生画一画印象深刻。教师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最简短的句子写出来,老师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阅读教学中,课前预习要质疑,有些问题可以用问号表示,就直接标在书上,有些问题无法用问号标出的,可以写在本上;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后,可以写出自己的收获,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写下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有疑而问”,养成随时留意问题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是,阅读课上的写,绝不能等同练笔。一方面它形式自由,学生完成时,只要自己认识,能描述出来,用符号替代,用词串联,写关键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不受限制,凡是能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都可以写。但要避免写的内容过多,老师让学生写的内容必须经过仔细推敲,要以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能什么都写,要有目的,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