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班级管理工作心得体会:批评艺术

班级管理工作心得体会:批评艺术

  • 2024-06-23
  • 6524

  班级管理工作心得体会:批评艺术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之一,作为一名教师,会经常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当批评成为必须采取的手段时,教师仍需谨言慎行,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普遍存在娇气,承受力差等特点,因此,批评作为慎之又慎运用的教育方法。

  教师首先要明确批评所达到的目的。在批评学生时,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种错误而进行,而不同的错误与不同的学生,其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而不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学生所犯的错误往往是缺少考虑,冲动或者偷懒等原因导致,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很重要。

  其次,教师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个人的良好情绪是有利于批评的进行,所以批评前要先调整好心情心态,控制好情绪,稳定好自己的心情,去营造心平气和的心境。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次,批评前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温馨的环境。尽量不在大众场合批评学生,在安静的环境和学生单独谈心,维护学生自尊。教师拥有了批评的技巧,艺术,才使批评达到育人的目的。我经常运用的方法是给批评加进色彩,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使学生不再畏惧批评,坦然接受批评。学生是成长的树,加进色彩的批评就成了释放麻醉剂的利刃,既削去歪枝斜杈又能呵护其心灵,维护其自尊。具体说明如下:

  一、加入红色的爱

  红色是温暖人心的色彩,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尤其是犯错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这些学生往往爱冲动,自制力差。可是无论犯多大错误的学生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爱,因此,教师面对他们可以疾言厉色,但必须以爱为基础的。如果爱心缺失,批评的行为就会缺位。教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牢记失控的言行是放任情绪导致的。实际上,很多犯错误的学生心里是担心的,恐惧的,甚至有的诚惶诚恐。此时,单一的严厉的批评容易激起他更大的担心,恐惧,甚至是对抗,逆反。研究发现:在严厉的批评面前,教师和学生心里总会有不愉快,不情愿,大多数学生不能坦然面对。所以,懂得在批评中注入爱心的教师,她的语言一定是气而不怒,眼神一定是怨而不恨,几句由衷的话就会缩短师生的距离,如:孩子,我理解你,但是暂时不能原谅你的行为,过失。又如:孩子,在错误之前,你一定犹豫过,是你的弱点促使你犯错......教师只有把批评看做是和学生的另一种交流,才有批评的效果。在加入爱的批评面前,学生的心会趋于平静,头脑会渐渐冷静。为其改正错误打下基础。

  二、加入蓝色的公正

  蓝色容易让人想到大海,蓝天,让人心情豁然敞亮的色彩。公正是高尚师德的表现,是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因素。公正体现在调查分析贴近事实,不偏袒无偏见。公正还体现在就事论事,切忌翻旧账,早已解决的问题不再提及,避免让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老师从未原谅我的过错。再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在老师心里的印象。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毕竟,犯错的学生有许多的优点,长处。不要因他一时的错而全盘否定,这才是公正。公正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心,他会真正思考自己的错误。

  三、加入黄色的剖析

  黄色代表警示,是引起重视的色彩。剖析错误是批评的重要内容,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任何人在犯了错误后,总是找出种种理由说自己是正确的,因而很难接受批评。同样,学生也不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所以,在中肯的分析中对其优点的赞扬是必要的。如:孩子,你一直善于动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呢?什么想法或弱点使你一个好孩子没能管住自己?在剖析中教会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克制自己的情绪,克服自身深的弱点,提高他们的对错误的思想认识。

  四、加入绿色的幽默

  绿色是赏心悦目的色彩,具有批评艺术的教师一定是不失幽默的,幽默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爱心的体现。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歪了,一边高,一边低,满以为你会说让他注意,以后把字写得平直点,而你告诉大家说这个同学在描述一句诗:“一行白鹭上青天......”或者说:这些字在玩翘翘板呢!这一幽默式的批评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批评加入色彩,其实加入的是教师对受教育的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尊重,影响,加入色彩的批评能使学生因错而反思,因错而成长,因错而感恩,感恩教师的良苦用心,感恩教师的高尚情怀。

篇2: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虽然担任班主任时间不长,但回想起来,体会还是满多的,心得还是满多的,现将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小社会",她是学生成长的摇蓝,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强有力阵地。实践证明,环境能够影响、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信念。同样的,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又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向心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像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感冒、那个学生发烧等等,这样的事件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深渊。而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过去,班里有位学生小王,是学校篮球队员,常常因练球而影响学习。

  为此,教育他既要打好球,又要学好文化。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使小王一直保持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燃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

  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

  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篇3: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虽然担任班主任时间不长,但回想起来,体会还是满多的,心得还是满多的,现将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小社会",她是学生成长的摇蓝,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强有力阵地。实践证明,环境能够影响、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信念。同样的,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又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向心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像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感冒、那个学生发烧等等,这样的事件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深渊。而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过去,班里有位学生小王,是学校篮球队员,常常因练球而影响学习。

  为此,教育他既要打好球,又要学好文化。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使小王一直保持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燃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

  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

  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