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6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600字

  • 2024-06-23
  • 9148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后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使得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变得生活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现代成分,使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这样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个字词不再是无生命的东西了,学生就急于跟它们交朋友,急于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课堂也不再会成为束缚他们的笼子了,而跟他们的生活贴近了。在这种课中,学生始终是愉快的,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始终是高涨的。学生也就真的把书读活了,把书读出“味”来了。

  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由于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把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博学多识,严谨治学,一切为人民大众教育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留给我们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去执行和发展。

篇2:《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6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后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使得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变得生活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现代成分,使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这样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个字词不再是无生命的东西了,学生就急于跟它们交朋友,急于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课堂也不再会成为束缚他们的笼子了,而跟他们的生活贴近了。在这种课中,学生始终是愉快的,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始终是高涨的。学生也就真的把书读活了,把书读出“味”来了。

  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由于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把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博学多识,严谨治学,一切为人民大众教育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留给我们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去执行和发展。

篇3:班主任成长计划之教育故事教育感悟: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班主任成长计划之教育故事教育感悟: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 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 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 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 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读后感悟二: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缘分,在读这则小故事前,我曾经在解决自习课上有纪律问题的 三个学生之前,首先每人发了一块儿糖,然后说“今天咱们几个人,为班集体出了不少 力啊,谢谢你们啦”。这时,三个孩子一下子就脸红了,很不好意思的非要把糖还给我 ,但是我还是把糖塞回了他们的手里。然后,再要求他们说说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当孩 子们承认完错误后,我并没有去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他们,并鼓励说“下周自习课,你们 三个人一定是班上最守纪律的好孩子,我相信你们”。果然三个学生的纪律比以前好了 很多。当时就是想用这种形式先去触动一下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心理上过意不去,然后 再去教育和给予期待。发现自己错误,并会自责的学生,我们并不需要去过多的指责批 评,给他们更多的反思和表现的机会不是更好吗。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冲突,同时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

  总之,教育是要用心去做的,而不是长篇大论的说。只有师生的心达成共识,才能 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利于我们的教育工作。

  教育需要智慧,当你和学生的心灵触碰到一起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最 棒的!相信自己,相信学生,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