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重读小学数学新课标体会

重读小学数学新课标体会

  • 2024-06-22
  • 6949

  重读小学数学新课标体会

  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数学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学科,一直都处于重要位置。这次课程改革,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理论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许多复杂的矛盾冲突,评价方式的改变对我们教师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和更新的要求。

  首先,谈一谈关于“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但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孩子们如何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他们的意志、听从他们的安排,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要求每个孩子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当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时,“学生兴趣”和“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既能满足兴趣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就是坚持人性的原则,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如何获得自信和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我以为只有新的“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改变一些什么。

  其次,谈一谈关于“数学新课堂”的出现问题。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如:在学习《统计》一课时,一年级孩子学起来本来就难的内容我给变得十分轻松,要节课我就进行了两个内容模拟《选班长》和游戏《剪刀石头 布》。通过《选班长》大家学会了用“正”来记录、认识了统计表,同时也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好班长。游戏《剪刀 石头 布》通过同桌两个孩子边玩边记录,最后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统计还分出了胜负。《统计》就在大家轻松和愉悦的玩耍中完成了。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提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孩子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应得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在新课堂中,传统教学方式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催化剂”,他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学会学习。这种新课堂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把知识装进脑袋中,而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习的新知识有效的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娃娃,刚开始接触新教材、新课堂确实很难适应。但经过我们一年以来的努力和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高,喜欢数学、更喜欢上数学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上数学课好好耍哦!”我喜欢听到这样的话语。课堂虽说很轻松、活跃,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片区前列。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于新课标也十分关注,他们都觉得这些娃娃的表现就是不一样-- 敢想、爱说、肯动脑,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吧!

  再次,谈一谈关于“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在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老师谈的最多的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的需求。所以只有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面对农村学校各种资源较缺乏、信息较为闭塞的情况下,我们深知要设计一堂好课往往感觉力不从心,课程紧、任务重、事情多,但我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在新课程改革的行动中。担心和困惑并存,办学条件的缺乏与新课程要求的、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的、担心基础知识的缺失与教材体系的不尽完善等等。这也同时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课程、适合于自己的践行之路;要求我们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学习,要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新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每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规划:获得知识、充实自我、实施研究、改进教学、反省批判;自我更新关注学生关注发展。

  总之,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中老师和孩子一定要互助互学、转变角色、培养兴趣、消除矛盾。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学精数学。

篇2:重读小学数学新课标体会

  重读小学数学新课标体会

  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数学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学科,一直都处于重要位置。这次课程改革,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理论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许多复杂的矛盾冲突,评价方式的改变对我们教师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和更新的要求。

  首先,谈一谈关于“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但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孩子们如何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他们的意志、听从他们的安排,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要求每个孩子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当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时,“学生兴趣”和“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既能满足兴趣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就是坚持人性的原则,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如何获得自信和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我以为只有新的“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改变一些什么。

  其次,谈一谈关于“数学新课堂”的出现问题。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如:在学习《统计》一课时,一年级孩子学起来本来就难的内容我给变得十分轻松,要节课我就进行了两个内容模拟《选班长》和游戏《剪刀石头 布》。通过《选班长》大家学会了用“正”来记录、认识了统计表,同时也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好班长。游戏《剪刀 石头 布》通过同桌两个孩子边玩边记录,最后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统计还分出了胜负。《统计》就在大家轻松和愉悦的玩耍中完成了。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提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孩子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应得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在新课堂中,传统教学方式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催化剂”,他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学会学习。这种新课堂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把知识装进脑袋中,而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习的新知识有效的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娃娃,刚开始接触新教材、新课堂确实很难适应。但经过我们一年以来的努力和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高,喜欢数学、更喜欢上数学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上数学课好好耍哦!”我喜欢听到这样的话语。课堂虽说很轻松、活跃,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片区前列。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于新课标也十分关注,他们都觉得这些娃娃的表现就是不一样-- 敢想、爱说、肯动脑,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吧!

  再次,谈一谈关于“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在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老师谈的最多的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的需求。所以只有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面对农村学校各种资源较缺乏、信息较为闭塞的情况下,我们深知要设计一堂好课往往感觉力不从心,课程紧、任务重、事情多,但我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在新课程改革的行动中。担心和困惑并存,办学条件的缺乏与新课程要求的、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的、担心基础知识的缺失与教材体系的不尽完善等等。这也同时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课程、适合于自己的践行之路;要求我们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学习,要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新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每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规划:获得知识、充实自我、实施研究、改进教学、反省批判;自我更新关注学生关注发展。

  总之,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中老师和孩子一定要互助互学、转变角色、培养兴趣、消除矛盾。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学精数学。

篇3:教学心得体会: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教学心得体会: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传统意义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大的洗礼。在新课标指导下,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要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是和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对话者。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就是做整齐划一的工作。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平班教同一篇课文,情形基本相同。

  教师按教案上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学生除了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就是听教师讲解。现在要形成一种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很多理论工作者已经探讨了“如何做”的问题,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只是个程序、环节、步骤、方法的问题,而是某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结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我把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误区(或错误倾向)提出来,以期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

  一、惟综合化倾向

  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有可能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的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的课程,语文课涉及更多的是别的课程,使语文课面目全非。如《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有一点只不过是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但有的语文教师将课文重点放到了这个精彩的故事的学习上,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当时的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事实,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还有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成了生物课,将《看云识天气》上成了地理课。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语文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学会鉴定、学会运用、学会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首选要考虑语文课的特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效性,那种完全撇开语文课的特点,将语文课上成语法课、生物课或历史课的倾向,虽然貌似综合,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物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语文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如同在文化沙漠上建大厦,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二、惟表演化倾向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就会放任自流,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消失,他们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样才是畅所欲言。例如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民主、互动,例如把学生分为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教师则以裁判的身分出现,然后主持根据课文的的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要求,由各方队的代表完成,并由教师评定得分。

  整节课的设计定位于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的形式如同一台晚会式智力竞赛。因此,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也就更多体现出表演的痕迹──问题的回答大多完美无缺,一些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这种课的气氛固然热闹非凡,参与者的情绪固然高涨,语文的知识点也以回答的形式逐一涉及到了,课堂上看上去效果很好,实际上却走入了“惟表演化”的误区。这样的课堂,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指导。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忍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表演课”为了营造热烈的气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答案和回答问题上,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则依靠学生课前的自由阅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意识培养。读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语文新课标强调对“读”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样才能对文体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表演课”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检查,教师缺乏对学生读的指导,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因此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当然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另外,“惟表演化”不利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接受能力、反映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只成了课堂的陪衬品,在这种课堂上,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的学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不能使学生均等的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无从谈什么理解体验、感情熏陶和思想启迪。教师既没有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也没有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三、惟自主化倾向

  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因此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淡化教师作用的“惟自主化”课程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认识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如在学习戏剧时,教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排演戏剧,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怎样演这出戏剧上,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毕竟每个学生都不是演员,所以这样为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使教师的地位旁落的文本教学活动必然是不全面的。

  充满朝气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育理念表明: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地位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权威性必然下降,传统的师生关系全面瓦解中,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用仍然是显著的。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作用。新课程强调自主式学习,但如果将学生的主体绝对化同,一味强调学习目标自已订、内容自己挑、方式自已选,结果只能使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无所适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现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要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既不让“学”围绕“教”转,也不让“教”转送“学”转,更不能让“教”与“学”任何一方的作用旁落。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迅速转变自己的角色,积极适应这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