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艺术课程的实现》读后感

《艺术课程的实现》读后感

  • 2024-06-23
  • 4668

  《艺术课程的实现》读后感

  注:李力加,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小学常务副主编、全国十大儿童美术教育家,现任绍兴文理学美术学院教授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美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未来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是不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艺术教师都不敢肯定的说,我们艺术课真正促进了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尽管我们艺术老师念念不忘技能教学,但毕业后的学生有几人还记得音乐、美术课上学的技能东西,就是问到我们的艺术课堂教学“对日后从事美术专业发展的,或者说属于美术专业方向的工作者来说,用处大不大呢?” 这个问题时,答案也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用”。

  作为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的“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现美术、音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都知道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作用,“但问题是,到底对什么人起作用?起到多大作用呢?”,这个问题李老师问的好,问到本质上了,音乐课同样也如此。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与反复的循环刺激,才能使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最终达到了使普通人的本质力量基本形成,那就是具备了“发现的眼睛”。实现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具有欣赏形式感的眼睛”,这才是人的本质力量。而且,马克思特别强调,只有自己具备了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这样一种本质力量的时候,才是真正地具备了人的发展的本质力量。否则,就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只是在说空话。李老师主编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李文章提出“教材内容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属于正常现象”,将美术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推到“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时间还比较短”上。的确,我国的美术教学改革起步比较短,但教科书中出现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原因恐怕不是特定时期中的原因,教科书中很多常识性的硬伤,更不是我们“美术教学改革起步的时间比较短”所可以原谅的,其暴露出的问题是我们美术教科书的编委极不负责的态度和值得怀疑的专业水准。作为《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的李先生花费大量的篇幅阐述“正确认识出现的问题”,力图为编委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只是对“无锡哪有瘦西湖,以及画家凡高的年龄问题等”认为是“比较明显的差错”。教科书存在的问题暴露后,作为编委对待问题教科书的态度-- “属于正常现象”,这无非更加深了美术教师、学生对不负责任的编辑、学者们素质的认识!

  其次,李先生提出当发现教材中内容方面的问题时“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要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不把教材当‘圣经’”,并认为“这是一个基本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仿佛美术教科书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合不合格,有没有能力处理这一情况,将教科书编辑应负的责任推到美术教师身上。作为《艺术课程标准》美术子课题的负责人,我想李先生是知道美术教科书在当前美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从事高中美术教学近20多年,深切地感受到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巨大变化,更感受到美术教学改革给工作在美术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带来的压力,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又要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经过近几年频繁的教学探讨交流,多数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有较大的提高,要努力探索发挥美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功能。

  美术教师的素质在近年虽有质的飞跃,但其成长刚刚起步,在有“本”可依阶段的美术教学尚在探索阶段,在美术教科书的权威性值得怀疑时,要求教师在问题教科书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 这既是脱离实际环境的理论家、编委们的一种理论探讨与美好设想,更是推却自身责任的表现。李力加老师所提出的要求美术教师“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这在极个别优秀美术教师中、教学配套设施较全地区或许可以实施,但在全国实施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无非是自欺欺人。试问李老师,我们的编委、学者们的素养和能力姑且如此,要求美术教师能够“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是否为时太早?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基本教学条件决定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科书仍是主要的教学依靠,教科书仍旧是美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现行的连常识性知识都多处出错的美术教科书,显然是不能作为教学之“本”。 面对这样一本教科书,教师已不把教科书作“本”了,还呼吁“不把教材当‘圣经’”有何意义。

  第三,“将错就错”学会用教材。

  对这样一本错误百出的教科书,李先生别具匠心地为它设计一套应用方案--将错就错。“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美术教师可以按照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方法,在备课前就对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提前设计好一个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的好处是“化问题为教学研究和新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点”、“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地进行教材的编写与组织”、“而组织本次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记录和反思性文本,又可以成为这个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研究的案例”,从中获得“一举多得的收益”。这样一本将扬州的瘦西湖划拨到无锡的教科书,在李先生的笔下倒成为一本为美术教师留下自主创作空间、受益无穷的好教材。试问李老师,当你在餐馆用餐,吃到一碗掺有泥沙的米饭时,餐馆向你解释泥沙有利于促进你的肠胃消化、有利于调节内分泌,你有何感想!

  问题教科书的出现,更多地暴露出美术教育在当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这其中有教材编写者的学术水准与责任心,教材审查环节的淡化、出版社责任编辑及校对的草率等。这些问题在我们认识到后,逐渐强化各个环节,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的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问题的态度。

  作为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李力加老师对问题教科书的出现归结为“属于正常现象”,美术教师能否处理好问题教科书下的美术教学“涉及到基本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将错就错运用问题教科书“一举多得”。实是让热衷美术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伤心。我们反复强调美术教师加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有谁来评定教科书的编写者素养与能力,又有谁来评定这些所谓教育专家的素养与能力!

篇2:艺术课程实施心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艺术课程实施心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对校园从来都是“情有独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孩子的生活,也走进了我--一名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生涯。

  自从学校让我担任艺术课教学以来,我的心一直放不下,那是一分激动,也是一分兴奋。因为这一切对我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将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我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我也隐隐感到几丝忧虑与不安,担心自己仅有的美术知识不能适应综合艺术课的教学。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躬身实践,我着实体味到了一位投身课改第一线教师的艰辛与欢喜。

  艺术课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和自我创造的良机,现将一学期以来在教学中的感受与困惑拿出来与各位教师一同探讨:

  1、新的备课理念:以前备课时,我常常是以“我”为中心,按照常规的备课模式一步一步地设计教案,我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而现在,在每一次备课前,我都会想一想,我怎么才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设计教案时,思路更为开阔,不是越写越细,而是越写知识面越宽。

  2、与音乐教师团结协作。综合艺术教育不仅要发挥学生协作的精神,也需要教师之间的精诚合作。我就经常和音乐教师在一起共同研讨问题,共同备课,这样可以达到优势互补。我们深知,综合艺术课程是一门新课,它需要集思广益,才能有所创新,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困难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们相信在自己年轻的生命中蕴藏着无穷的潜力,“我能行”,这是艺术教学给我的自信。

  3、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一的综合艺术教材实施,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来上好综合艺术课。于是,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也变得“乱”起来了,从这种“乱”中,我们看到了艺术改革的希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牢不可破的“规矩”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挥,过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怕学生动起来,教师讲课时,学生要安静听讲,课堂教学追求的是“静”,也就是这种规规矩矩,把学生塑造得如同整整齐齐的冬青树。大量的事实说明,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缺乏创新精神了。艺术课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面向全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中得到了体现。综合艺术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背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我们的小学确实需要课堂纪律,但与此相比,融洽的课堂气氛更为重要,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直接捕捉到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学生开展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乱”倒不是可怕的,关键是教师一定要放的开,收得拢。

  4、作为一名艺术教师,怎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通过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爱学生、爱工作是第一位的;其次较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也是使自己随意驾驭课堂的必修课。只有博广多识、多才多艺,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开拓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最终培养学生的目标,试问一个不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开拓创新型的人才呢?所以开拓创新精神应是一个教师首先所必备的。

  5、大班教学,学生数量多,能力差异大,课堂形式多样,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课堂上所用的工具材料准备不充分,不容易组织课堂教学等等,都需要每个艺术教师潜心研究,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

  艺术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单科教学的枯燥,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为孩子们创造了多向的思维环境,使他们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作为一名艺术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与事物,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老师,走进“艺术”境界。

  艺术以其博大魅力无时无刻不在每个角落感染着我们,理解、享受和创造艺术是每个人与生具有的本性,让我们用童心、爱心与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碰撞、去交融......一起开创新世纪艺术教育的新天地!我很欣赏“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句话,在小学一年级的艺术课堂上,我认为,学生的成功和快乐,那就是老师的快乐源泉。

篇3:《艺术课程的实现》读后感

  《艺术课程的实现》读后感

  注:李力加,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小学常务副主编、全国十大儿童美术教育家,现任绍兴文理学美术学院教授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美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未来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是不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艺术教师都不敢肯定的说,我们艺术课真正促进了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尽管我们艺术老师念念不忘技能教学,但毕业后的学生有几人还记得音乐、美术课上学的技能东西,就是问到我们的艺术课堂教学“对日后从事美术专业发展的,或者说属于美术专业方向的工作者来说,用处大不大呢?” 这个问题时,答案也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用”。

  作为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的“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现美术、音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家都知道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作用,“但问题是,到底对什么人起作用?起到多大作用呢?”,这个问题李老师问的好,问到本质上了,音乐课同样也如此。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与反复的循环刺激,才能使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最终达到了使普通人的本质力量基本形成,那就是具备了“发现的眼睛”。实现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具有欣赏形式感的眼睛”,这才是人的本质力量。而且,马克思特别强调,只有自己具备了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这样一种本质力量的时候,才是真正地具备了人的发展的本质力量。否则,就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只是在说空话。李老师主编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李文章提出“教材内容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属于正常现象”,将美术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推到“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时间还比较短”上。的确,我国的美术教学改革起步比较短,但教科书中出现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原因恐怕不是特定时期中的原因,教科书中很多常识性的硬伤,更不是我们“美术教学改革起步的时间比较短”所可以原谅的,其暴露出的问题是我们美术教科书的编委极不负责的态度和值得怀疑的专业水准。作为《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的李先生花费大量的篇幅阐述“正确认识出现的问题”,力图为编委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只是对“无锡哪有瘦西湖,以及画家凡高的年龄问题等”认为是“比较明显的差错”。教科书存在的问题暴露后,作为编委对待问题教科书的态度-- “属于正常现象”,这无非更加深了美术教师、学生对不负责任的编辑、学者们素质的认识!

  其次,李先生提出当发现教材中内容方面的问题时“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要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不把教材当‘圣经’”,并认为“这是一个基本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仿佛美术教科书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合不合格,有没有能力处理这一情况,将教科书编辑应负的责任推到美术教师身上。作为《艺术课程标准》美术子课题的负责人,我想李先生是知道美术教科书在当前美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以及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从事高中美术教学近20多年,深切地感受到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巨大变化,更感受到美术教学改革给工作在美术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带来的压力,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又要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经过近几年频繁的教学探讨交流,多数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有较大的提高,要努力探索发挥美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功能。

  美术教师的素质在近年虽有质的飞跃,但其成长刚刚起步,在有“本”可依阶段的美术教学尚在探索阶段,在美术教科书的权威性值得怀疑时,要求教师在问题教科书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 这既是脱离实际环境的理论家、编委们的一种理论探讨与美好设想,更是推却自身责任的表现。李力加老师所提出的要求美术教师“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这在极个别优秀美术教师中、教学配套设施较全地区或许可以实施,但在全国实施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无非是自欺欺人。试问李老师,我们的编委、学者们的素养和能力姑且如此,要求美术教师能够“重新组织与建构教学”是否为时太早?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基本教学条件决定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科书仍是主要的教学依靠,教科书仍旧是美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现行的连常识性知识都多处出错的美术教科书,显然是不能作为教学之“本”。 面对这样一本教科书,教师已不把教科书作“本”了,还呼吁“不把教材当‘圣经’”有何意义。

  第三,“将错就错”学会用教材。

  对这样一本错误百出的教科书,李先生别具匠心地为它设计一套应用方案--将错就错。“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美术教师可以按照教育现象学研究的方法,在备课前就对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提前设计好一个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的好处是“化问题为教学研究和新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点”、“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地进行教材的编写与组织”、“而组织本次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记录和反思性文本,又可以成为这个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研究的案例”,从中获得“一举多得的收益”。这样一本将扬州的瘦西湖划拨到无锡的教科书,在李先生的笔下倒成为一本为美术教师留下自主创作空间、受益无穷的好教材。试问李老师,当你在餐馆用餐,吃到一碗掺有泥沙的米饭时,餐馆向你解释泥沙有利于促进你的肠胃消化、有利于调节内分泌,你有何感想!

  问题教科书的出现,更多地暴露出美术教育在当下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这其中有教材编写者的学术水准与责任心,教材审查环节的淡化、出版社责任编辑及校对的草率等。这些问题在我们认识到后,逐渐强化各个环节,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的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问题的态度。

  作为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美术子课题负责人李力加老师对问题教科书的出现归结为“属于正常现象”,美术教师能否处理好问题教科书下的美术教学“涉及到基本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将错就错运用问题教科书“一举多得”。实是让热衷美术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伤心。我们反复强调美术教师加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有谁来评定教科书的编写者素养与能力,又有谁来评定这些所谓教育专家的素养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