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职业中专新教师培养管理规定

职业中专新教师培养管理规定

  • 2024-06-23
  • 5153

  职业中专新教师培养管理规定

  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规范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之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成为合格教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培养对象

  凡本科毕业来我校参加工作不满3年都必须按规定参加新教师培养培训。

  二、培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一)岗前培训

  主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有关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青年教师上岗前都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合格者,才能申请教师岗位和申报教师职务任职资格。

  (二)教育局培训

  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新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师素质要求和有关教学文件,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

  (三)校级培训

  1、新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所在专业(学科)要为每位新教师确定一位指导教师(简称导师,要求中级职称以上,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上),时间为一年。导师主要指导新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新教师通过跟班听课、批改作业和答疑、在导师指导下阅读有关专业书籍、准备讲稿等工作,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2、将新教师的培养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3、共同研究制订帮带计划,签订老带新协议书。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编写教案、讲课、实验、实习、考试命题等教学业务工作,不定期听课(每月至少 2 次课)。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指导青年教师编写讲义、教材、撰写论文,进行教研和科研工作及实验室建设。

  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业务进修计划。

  指导青年教师了解掌握中专生心理、生理特点,做好班主任工作。

  青年教师要尊重指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帮带计划的制订及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订计划的建议。帮带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听一轮指导教师的课(包括实验实习),有条件的要听 2~3 门相关课。

  指导教师每学期应对帮带教师的表现进行评定,写出书面意见,交教研组长上交教科室,作为今后其职务的晋升的依据之一。

  三、检测内容

  (一)新教师教学技能检测。

  (二)课堂教学质量考核。

  (三)教学论文、总结撰写。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在校长室领导下,教务处、教科室组织检测工作,各专业组长配合实施。评委由老教师组成。

  (二)实施的形式。

  导师、教研(学科)组长评价:根据课表随堂听课,不预先通知任课教师,听课之后要交换意见,并打分。

  学生评教:在随堂检测时发放《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给学生进行评教,并及时收回评教表进行统计汇总工作。

  学校评价:对于有争议的教师,学校教务处将组织部分教育专家会同本校领导一起听课诊断。

  五、结果运用

  (一)本科毕业的新教师,三项检测合格后,方能初评专业技术职务。若检测成绩不合格,可申请参与下一届的新教师测评。

  (二)各项检测内容均为优秀的新教师,学校予以表扬。

  (四)学校公布检测结果,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五)新教师的考核成绩是评估系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

  六、附则

  (一)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二)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2:职业中专新教师培养管理规定

  职业中专新教师培养管理规定

  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规范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之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成为合格教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培养对象

  凡本科毕业来我校参加工作不满3年都必须按规定参加新教师培养培训。

  二、培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一)岗前培训

  主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有关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青年教师上岗前都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合格者,才能申请教师岗位和申报教师职务任职资格。

  (二)教育局培训

  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新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师素质要求和有关教学文件,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

  (三)校级培训

  1、新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所在专业(学科)要为每位新教师确定一位指导教师(简称导师,要求中级职称以上,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上),时间为一年。导师主要指导新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新教师通过跟班听课、批改作业和答疑、在导师指导下阅读有关专业书籍、准备讲稿等工作,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2、将新教师的培养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3、共同研究制订帮带计划,签订老带新协议书。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编写教案、讲课、实验、实习、考试命题等教学业务工作,不定期听课(每月至少 2 次课)。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指导青年教师编写讲义、教材、撰写论文,进行教研和科研工作及实验室建设。

  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业务进修计划。

  指导青年教师了解掌握中专生心理、生理特点,做好班主任工作。

  青年教师要尊重指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帮带计划的制订及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订计划的建议。帮带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听一轮指导教师的课(包括实验实习),有条件的要听 2~3 门相关课。

  指导教师每学期应对帮带教师的表现进行评定,写出书面意见,交教研组长上交教科室,作为今后其职务的晋升的依据之一。

  三、检测内容

  (一)新教师教学技能检测。

  (二)课堂教学质量考核。

  (三)教学论文、总结撰写。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在校长室领导下,教务处、教科室组织检测工作,各专业组长配合实施。评委由老教师组成。

  (二)实施的形式。

  导师、教研(学科)组长评价:根据课表随堂听课,不预先通知任课教师,听课之后要交换意见,并打分。

  学生评教:在随堂检测时发放《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给学生进行评教,并及时收回评教表进行统计汇总工作。

  学校评价:对于有争议的教师,学校教务处将组织部分教育专家会同本校领导一起听课诊断。

  五、结果运用

  (一)本科毕业的新教师,三项检测合格后,方能初评专业技术职务。若检测成绩不合格,可申请参与下一届的新教师测评。

  (二)各项检测内容均为优秀的新教师,学校予以表扬。

  (四)学校公布检测结果,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五)新教师的考核成绩是评估系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

  六、附则

  (一)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二)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3:学校师生饮用水管理规定

  学校师生饮用水管理规定

  一、水源选择与保障

  1.为确保学校师生饮用水的安全与健康,学校应慎重选择饮用水源。优先选择自来水公司供应的自来水或经过净化处理的地下水。对于自行采集的水源,需经过严格的水质检测和评估,确保其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学校应定期对水源地进行巡查,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同时,应与当地环保、卫生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水源地的水质状况,确保水源的安全可靠。

  二、储存与运输规范

  1.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饮用水储存设施,确保储存容器清洁、无毒、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储存设施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持干燥、通风,防止水源受到二次污染。

  2.饮用水在运输过程中,应采用专用车辆或容器,确保容器密封、防漏、防晒、防冻。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动和颠簸,防止水源受到污染或变质。

  三、质量检测与标准

  1.学校应定期对饮用水进行质量检测,检测项目应涵盖浑浊度、pH值、总大肠菌群、余氯、铅、镉等关键指标。检测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饮用水质量应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任何一项指标超标均不得作为学校饮用水供应。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水样,应立即停用,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

  四、饮用时间规定

  1.学校应根据师生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饮用水供应时间。确保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以及课间休息时能够随时饮用到新鲜、安全的饮用水。

  2.饮用水供应时间应固定,并在校园内显著位置进行公示,以便师生了解并合理安排饮水时间。

  五、供应设备维护

  1.学校应对饮用水供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包括饮水机、净水设备、管路系统等。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安全性能、过滤效果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满足师生饮水需求。

  2.发现设备故障或损坏时,应立即停用并及时报修。对于需要更换的设备或零部件,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品牌,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六、使用行为规范

  1.学校应加强对师生的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学生应文明饮水,不得随意泼洒、浪费饮用水。同时,师生在使用饮水设备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手部直接接触饮水口。

  2.使用饮水设备后,应自觉关闭水源,保持设备清洁。学校应设立专人负责设备的日常管理和清洁工作,定期清理饮水口、水盘等易积尘部位,防止细菌滋生。

  七、监督与责任追究

  1.学校应设立饮用水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饮用水管理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整改。

  2.对于违反饮用水管理规定的个人或部门,学校应追究其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八、紧急应对与处理

  1.学校应制定饮用水供应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预案应针对水源污染、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进行设计,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障师生的饮水安全。

  2.一旦发现饮用水质量问题或设备故障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停用相关设备或水源,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同时,学校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师生的饮水安全,如提供替代饮用水源、维修设备等。

  九、培训与教育

  1.学校应定期对师生进行饮用水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师生的饮水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包括饮用水的重要性、水质标准、储存与运输要求、设备使用与维护等。

  2.通过举办讲座、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师生普及饮用水安全知识,引导师生养成科学、健康的饮水习惯。

  十、档案管理与信息公开

  1.学校应建立饮用水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水源选择、质量检测、设备维护、应急处理等情况。档案应定期更新,保持完整性和准确性。

  2.学校应定期向师生公开饮用水质量检测结果、设备维护情况等信息,接受师生的监督和评价。同时,对于师生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学校应及时回应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十个方面的详细规定,学校可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与健康,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饮水环境。同时,这些规定也有助于提高师生的饮水安全意识,促进学校整体卫生水平的提升。

  饮用水3

  后勤370

  饮用水 · 目录

  下一篇学校饮水安全自查报告学校饮用水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