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骨干教师研修班感悟:感动中研究,思考中成长

骨干教师研修班感悟:感动中研究,思考中成长

  • 2024-06-23
  • 9627

  骨干教师研修班感悟:感动中研究,思考中成长

  为期两天的研修学习结束了,虽然疲惫,虽然辛苦,但是在今天中午活动即将结束时,心中对这次活动仍有很多不舍。不舍和各位朋友暂时分别,不舍离开这种学习研究的氛围。这两天里,看着身边各位朋友熟悉的、友善的面孔,心中常常涌出一种温暖,感觉到自己在小学数学的研究道路上不是孤独和寂寞的,有朋友同行,真的很好!

  一、感动--市区教研员和各位PK老师的敬业

  从接到活动通知的那天起,我就很喜欢这种学习研修的形式,带着任务学习,以提高自己为目标,那么任务也会变的很可爱,学习也就不再是枯燥的了。这次活动虽然时间短,但却可以让每一个与会老师切实的提高,的确可以达到于科长所期望的“同研究、共成长”。但对于于科长的良苦用心,直到28日下午她的报告,我才真正体会完整。听她细数一年来我们研修班的足迹,感受着她为我们这些骨干教师做“嫁衣”时的期待;听她解释自己的每一个QQ签名背后的故事,感受着她对几位讲课教师默默的祝福;贴她为我们准备的成长档案评价条;抽她为我们准备的观察对象评价表;聆听她对我们今后研究方向的引领和方法的指导......我相信每一个与会的骨干教师都会和我一样感动。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如此的善待我们,但事实是我们正在享受着这种善待,所以我们绝不能“自己放弃自己”。

  让我感动的除了于科长,还有七位参加PK的老师和他们的县区教研员们。这些县区教研员和于科长一样,他们很忙,很累,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插空参与到磨课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如此的辛苦,也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选手能走的更远一点,这种默默的帮助和支持很让人感动和钦佩!而这些PK的老师呢?说实话,我更理解他们,也深知从前期的准备到现场的展示再到后期的加工,他们要付出多少,要承受多少。这种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可以想象但却很难真正体会到。所以我理解张学峰老师为什么会流泪,理解梁绍美老师为什么会声音发颤,理解每一个参加PK老师为什么会常常紧锁眉头或不自觉的叹息。理解的同时,我又很佩服他们。佩服王永胜老师的坚强和坚持,佩服吕健老师对知识的敏感和洞察,佩服每一个PK老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他们在承受压力,但他们也把这种压力当成了动力,所以才有了昨天的精彩展示,虽然各有等待完善的地方,但他们的努力和勤奋在课中都可以体会到。正是有了这些努力和勤奋,他们才会如此迅速而优秀的成长起来。

  二、思考--我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七位PK老师的课,应该说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有自己的设计亮点,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即使在某些细节上需要改动,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一千个人看同一节课,就会有一千种感觉。不同的思路适合于不同风格的老师,各种思路之间没有对错只有适合还是更适合,这是我的感觉。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对每一节课都有思考和讨论,有时即使自己没有发言,那也是因为在已经发言的朋友的话语中找到同感,不想雷同而已。

  纵观七节课,站在即将参加省级大赛的角度,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一节课上完了,我们究竟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记得去年听上海z老师的《植树问题》之后,骨干群的各位朋友都认为从教学效果而言,相对于植树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说,她的“一刀两段”和“画-找-推”的总结提炼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究竟是知识重要还是方法重要,抑或二者同等重要?我们在准备这节省级赛课时,要更突出什么?只有想好这些问题,我们在课的进程中才能准确用力,我们的教学效果和比赛效果才会更理想。

  2.我们的设计,学生喜欢吗?

  为什么有的设计上起来很轻松,学生学习的很主动,教学气氛很好?而有的设计明明很好,但是学生就是激动不起来,深入不进去?我想,设计的好不好,可能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成人的感受,我们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要考虑现场操作的方便,甚至还要考虑评委的感受,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我们创设的情境、设计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吗?他们喜欢你的这些设计吗?他们对此感兴趣吗?兴趣有多大?是主动产生的兴趣还是被动的应付老师?如果老师和学生的兴趣点产生矛盾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如果学生和评委的兴趣点产生矛盾呢?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3.我们对学生的关注究竟到什么程度了?

  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课堂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预设都烂熟于心。那么在我们这些预设的现场“直播”中,我们有没有很认真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从他们的每一句话中,从他们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中,及时而准确的把握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把握到他们的学习情感的投入程度?在巧遇“生成”时,我们能否敏锐的觉察到创造精彩的机会来了,并能利用好这些生成为我所用?如果我们真心的在关注学生,那么我们现场生成的评价语言一定会很受学生喜爱。

  “感动”是真心的,之所以“冒险”写出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科长、对各位县区教研员、对PK教师、对各位群内朋友、对这次活动的感谢;“思考”是原始的,之所以不惜“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写出来,一是想给参加PK的几位朋友提个醒,二是想借此来勉励自己,更客观的审视自己的课堂,争取从自己开始,让学生更爱数学。

篇2: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由陌生到接纳的过程

  20**年4月20日去zz大厦报到,从那天晚上到第七会议室集合,直到4月28上午才结束,期间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在会议室,听了两天的报告,然后就是学习的同时策划、研讨研修专题和视频。

  这次的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平常只是用好耳朵和笔,好好记录,即使思考也不用当场表达,一切都是自身的活动--而现在,不仅要学习思考,还要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更要参与到组内的各项任务中,董升将老师和李秋焕老师分别作为专家和组长带领我们一起研究、构建专题内容,真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结束的时候,四组十二位成员之间已经结成下了深厚的友谊。

  下面就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汇报一下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及感受:

  4.20

  晚上集合,z博士为全体一百多位数学老师进行了分组。第七会议室内,六个小组围坐的桌椅都事先排好了,当我们去一组坐定后,发现我们几位都是临沂的,彼此熟悉,真好!接着认识了辅导专家潘老师,组长姚老师,第一天晚上,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我、郯城的梁老师和北城小学的卢老师分到一组,负责A段视频的脚本编写。虽然还找不着头绪,但是我们三位成员信心满满,只要有样子可参考,我们都不笨,绝对没有问题。

  4.21听z教授的讲座。

  上午《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在这个报告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学习的含义、学生活动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育的启示。一直以来大家对学习存在的误区让我震撼:学习不是立竿见影的,凡事都有厚积薄发的过程;学习不是匀速前进的,凡事都会呈一定的曲线轨迹;学习不应该是统一步调、齐头并进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并不一定能使人进步,因为也有消极的结果......

  学生学习活动特点有: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系统性、节律性、多样性。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课堂中要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设计时不要封闭学生的思维;好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课堂上要注意调整课堂节奏,快慢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相互积极地反馈;保持适当的课堂教学节奏;让学生进行多途径的学习。

  下午z教授做了《从备课到教学设计--超越课堂、超越自我》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师要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还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然后更多的是一个超越自我的测试,通过测试,惊人的发现自己竟然存在这么多的劣势,真是知识面太狭窄了,有点惭愧。

  启示: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了解学生的特点,研究学生是前提,这也就是平常嘴边的“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

  晚上,集合研讨之后,最后公布最终分组,我竟然被调到了四组。怯生生地去问能不能不去,结果徐云鸿老师鼓励我,是被当做骨干调过去的--到了四组,人家都已经磨合地差不多了,一个人也不认识,不知道该干什么,直到结束回房间,心里有着淡淡的懊恼。但告诉自己,如果不能改变,那就赶紧学习,迎头赶上。加上四组的QQ群,恶补。

  4.22

  上午听了z院长做的讲座,讲了20**双对接研修的特点与任务。蒋院长刚大病初愈,但是作为研修平台的总设计师,竟然到现场给我们做报告,让我们感叹他的敬业。

  听完蒋院长详细的报告,有一种感受,那就是研修这件事情是好事,如果真正能够按照蒋院长规划的那样,让老师们真正参与整个过程中,对老师的成长作用真的会非常大,可是面对目前的现实,有一种深深的遗憾,那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什么这么让老师们受益的好事情,做下来却变成了怨声载道的应付公事了呢?我感觉这个问题值得一些管理人员去反思。

  下午,让人更加激动,我特别崇拜的吴正宪老师来到了我们第七会议室现场--吴老师依然那么年轻,那么有激情,很有代表性的问好“老师们好!”接着开始了一个下午的讲座《数学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什么》。吴老师从《强调学科德育》《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跟教务处几位主任在学科德育课题中的观点和方向竟然是正确的!--它根本不是虚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其中第一要素就是学科教师,数学老师应该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乐园。在对如何看待学生问题上,吴老师一句话“课是上给孩子们的,不是上给听课老师,更不是上给评委的”,我们爱孩子要从尊重开始,对话要用“心”交流,让我们如醍醐灌顶--正好反思在附小正在举行的市数学讲课比赛,有多少位老师是在把课上给我们亲爱的孩子们的?扪心自问,真有点汗颜。

  晚上,最让我感动,吴老师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中,悉心指导,把每一个专题的研究问题都给确定了。这个过程中,吴老师一个组一个组地参加,真正跟组内老师一起研讨互动,六个组下来已经接近22:00,吴老师的声音已经有点沙哑,真是让人动容,这样的好专家--怎么能不让人敬重......

  4.23

  上午吴老师又做了一个上午的报告《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让我更加明确了数学教学就是给孩子们心中栽种下一棵棵的知识树,并且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样数学知识就会变成纵横联通的网络,数学教师心中有棵“树”,教学的时候才会有“术”。真是受益匪浅。

  启示:数学老师要读读哲学、要潜心研究教材,自己把小学阶段的知识梳理成“树”,这样才有可能给孩子们栽种树提供可能。

  从下午开始,进入了各组内的研修阶段。直到4月28日上午。

  每天白天晚上都集中在会议室内,交流着、工作着。

  回过头来想整个过程,自己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到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指的是我对这次学习的接纳--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做点什么,一切都是在培训中慢慢熟悉,逐步接纳;另一方面是我在研修组的学习,开始在一组,当被调到四组时那种陌生的感觉让我无助,到后来跟专家老师一起研讨学习交流,越来越多的了解,也让他们接纳了我。这个过程中,感受颇多,如今回味起来剩下的应该就是幸福了。因为参加这次研究,学到了知识,给自己充了电,还结识了我们组的十几位专家和老师,通过交流,对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尽管过程有点漫长,也有点“累”,但学习着也幸福着。

篇3: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随感:最是书香能致远

  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随感:最是书香能致远

  经历了几天的磨合、研讨,我们组的十几个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组长和专家对我们每一个人贴心的关怀,让我们感动不已。对这次的研修活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最后一个晚上,尊敬的z院长也来到了z大厦第七会议室,参加了大家的研讨,他是想听听来自一线教师对研修的看法,听听大家的声音。

  我们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1、关于研修的内容和程序安排,你怎么看?2、关于研修的内容,你还有其他的建议吗?你觉得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引领?3、你觉得数学老师需要读书吗?你都读过哪些数学书籍?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针对这三个问题,大家都进行了发言,李老师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其中我最受触动的是第三个问题。李老师问:你们能说说都读过哪些书吗?其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似乎一下都不知道从哪说起了,说到最后才发觉,原来自己从来没读过什么像样的数学书籍......唯一读过的是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教学》,那本书中更多的还是关于励志方面的,记录了吴老师从教以来的心路成长历程......

  对于这个问题,谈得最多的是李成林老师,他列举的书名有的听说过,可是从来没有看过--看着这个略显儒雅的青年侃侃而谈,不难理解他课堂上那么精准的语言、那么得当的引领是从何而来了--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数学书和儿童心理特点的书读得多,对孩子的了解会更加深刻,对数学课堂的把握也就会得心应手。

  等到小组汇报时,组长李老师想让我们自告奋勇起来发言,我忽然就没了勇气,其他几位也都推辞没能承担发言任务--最终李老师发言,最后李成林老师又谈了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后的自由交流,李成林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他读书的情况,我们都忙着记录他介绍的书,都迫不及待地到网上搜,会议室里的网不太好,最终在李成林老师的帮助下,当晚我就在亚马逊订了四本书,其中有一本暂时没货......

  回到房间,跟梁老师交流自己受“刺激”的全过程,我们谈起身边的读书楷模吕健老师,感叹于他们的坚持和毅力,我们缺少的正是这个--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在书的滋养下,更快地成长,更好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