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手足口病温馨小提示

手足口病温馨小提示

  • 2024-06-23
  • 3434

  手足口病温馨小提示

  近期,全国和我省手足口病疫情上升明显,发病数和重症数大幅增加。我市也进入了手足口病高发期,部分托幼机构和小学出现了聚集性疫情。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现提出以下要求:

  为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学校有咳嗽、咽痛、发热症状的患者,防止传染病在学校蔓延,必须实施晨检制度。

  1、坚持班级“一日三查”工作,要在每天8:30之前检查各班级学生缺勤情况和健康状况。各班主任除目测、手试晨检外,还要把体温检测作为晨检的主要内容(早晨让学生从家里自测体温,出现发热症状禁止到校,同时检查口腔、咽喉部、手、足有无疱疹)。要核实儿童缺勤情况及原因每天落实学生因病缺课登记统计,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对因病缺课的学生家长必须出具医院证明,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及时报告卫生部门。

  2、要向学生、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教育学生作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不对人打喷嚏、咳嗽,不共用毛巾和餐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禁止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

  3、严格执行手足口病疫情日报告制度。实行追踪随访制,由班主任分别对患病的学生进行每日追踪随访,及时了解其诊治情况。对患有手足口病的学生必须由医院证明无传染性才可以返回学校,必须由医院公章证明。对发热病人做到“三不”即不上班、不上课、不外出。

  4、5至7月份正好是手足口病高发期,班主任要教育学生休假期间禁止区去人口密集的游乐场所,禁止与患有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起玩耍。

  5、教室内要加强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6、手足口病早期症状:发热、手足口皮疹、咳嗽、呕吐。

  传染源:现症患者、隐性感染者,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在发病一至二周自咽部排除病毒,约三至五周从粪便中排除病毒,同时疱疹液里含有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即感染。

  EV71病毒一旦感染会引起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疱疹性咽峡炎通过粪便传播;手足口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传播途径:(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是该病主要传播方式,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及床上用品、内衣、食具等引起感染。(2)咽喉分泌物、唾液病毒空气飞沫传播。(3)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感染。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流行。

  7、若班级出现发热或患有手足口病的学生,班主任要立即通知保健室,对患病学生隔离。同时教室将发放84消毒片对室内所有地方进行消毒。

篇2: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致幼儿家长的一封信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致幼儿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春季是麻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发生了手足口病的传播与流行。

  那么什么是手足口病呢?手足口病是常见于儿童的一种传染病,常以发热为首发表现,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但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有的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头痛等症状,极少数患儿有脑、肺部严重损害而危及生命。患儿经积极正规治疗,可治愈。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3-7天,患者和未发病的感染者均可造成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传染性强。

  为了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我园已经采取了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加强消毒工作、认真完成缺勤幼儿追访工作、宣传健康知识等防控措施。然而幼儿在园时间有限,为此我们殷切希望家长积极配合搞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1、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喝开水、吃熟食、洗净手、勤通风、晒衣被”。

  2、避免接触患病幼儿;避免前往人群拥挤的场所。

  3、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每天做到“一摸、二查、三问”:“一摸”是摸摸孩子的额头是否发热;“二查”是查看孩子的手足是否有疱疹;“三问”是询问孩子是否身体不适。如果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如发热,咳嗽,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告知老师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预防,同时监护孩子在家隔离休息,在皮疹消退及水泡干瘪一周后才可返校。幼儿返园时要出示康复证明。

  尊敬的家长,为确保您孩子的健康与安全,请给予最大理解和支持,让我们互相配合、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及幼儿的安全工作。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篇3:防治手足口病(EV71感染)健康教育方案

  防治手足口病(EV71感染)健康教育方案

  一、背景

  手足口病(EV71感染)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但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如果发现迟和救治不当,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会引起死亡。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针对目标人群--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以及广大群众,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广泛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对减少和降低该病的感染、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

  针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特点,动员和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培训、健康传播和行为干预,使目标人群和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掌握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对策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在各级政府领导下,通过多部门协调合作,采用有针对性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形式,以人性化的手段和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

  四、职责

  各级卫生、教育、宣传、新闻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发挥优势,建立联系与协调制度,协同开展应对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发挥其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技术优势,针对疾病流行情况及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传播策略,加强医院管理,主动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教育部门要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幼托机构的监督管理,积极做好幼托机构和人员的健康教育;宣传与新闻部门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广泛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防控工作得到落实。

  五、组织实施

  (一)及时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各级卫生部门要根据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和趋势,及时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目标和工作任务,注重实效,做到行动积极主动、科学规范、针对性强。

  (二)开展技术培训

  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机构要提前组织开展医疗、教育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的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手足口病的疫情概况、流行趋势、预防知识要点、健康教育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三)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要求

  1、在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医护人员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自觉意识,重点进行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2、在全省各级幼教机构组织开展托幼机构员工的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使他们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每一所幼教机构都设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幼教机构要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的防范意识。教育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4、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开展饭前便后洗手,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孩子共用玩具、毛巾、牙刷、水杯、奶瓶、奶嘴可能会受感染用品的消毒工作,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增强预防意识和能力,开展托幼机构晨间体检,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5、在有病例发生的城市充分发挥各级社区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等机构的作用,通过黑板报、展板、面对面宣传、宣传发放材料等形式,开展辖区内预防手足口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

  6、在有病例发生的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妇女和计生干部的作用,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7、在流行季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电视字幕、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专家热线等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预防手足口病知识的专题宣传和防治动态的新闻报道,使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科学防治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8、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机构要根据群众需要,开发出折页、宣传画、爱心提示卡等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及时发放到托幼机构和广大群众手中。

  9、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广大城乡居民讲卫生、除陋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