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杜威教育名篇》读书心得: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杜威教育名篇》读书心得: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 2024-06-23
  • 1995

  《杜威教育名篇》读书心得: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教材

  杜威认为教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各种教材为基础所组成的学科课程,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杜威批评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做法,它会阻碍儿童的生长。杜威认为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应当从“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针对我国,针对当前,教师手头有的是系统的汇编教材,如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如果对教材的处理变“学教材”为“用教材”,也不失为是对杜威关于教材这一观点的变通。所谓“用教材”我认为本质是挖掘出它呈现知识点的方法,用它来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每次上公开课,我们又都有这样的体会,思想上重视了,钻研教材的时间长了,发现可教点很多,远不止教参上所给予的。

  因此也就有了同课题评优课比赛中 “八仙过海”的精彩演绎。如初中语文第七册《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作者把紫藤萝花描写得极其辉煌,通过推敲文字得出原因:首先,文章抓住了花的“盛”这一特点;其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再者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最后由“一树花”--“一穗花”--“一朵花”看出,写景中还有一定的顺序。再如《春》里面描写“春花”还写了蜜蜂、蝴蝶,还想象出“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虚景。这样,“如何写景”这一知识点就被挖掘出来了: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运用修辞、注意顺序、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而如何赏析句子的方法也呈现出来了:抓住几个词语、说出修辞、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这是教参上所没有的。

  试想,如果我们平时的每堂课都能潜心挖掘教材中众多的知识点、能力点,然后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选择、确定训练重点,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何愁提不高呢?

  二、研究教法

  杜威把活动(“做”)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他反对学生坐在固定的教室里“静听”和死读书的方法。他认为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活动既是教材也是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是儿童怎样学。杜威根据自己提出的思维“五形态”理论,设计了教学的五个具体步骤: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

  (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是能调动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换言之就是要加强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研究。尽管我们知道其重要性,但是教师真正能在平时研究学生主体需要,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创新教法的又有几许?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每年各级各类评优课、观摩课、汇报课、公开课还不多吗?他们难道不是在演绎新的教法吗?是的,不管这堂课成功与否,我们都得肯定你,因为你是做了研究,你是在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但是即使你得到了特等奖,那也只是对你这一堂课的评价,我要问的是,你平时也能做到如此研究教法吗?我们的学生的能力决不可能只通过一学期一两节公开课上的学习得到提高的。所以,我认为创新教法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坚持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是作些探究的,效果还不错。下面列举几种操作性较强的做法:

  1、加强学科综合

  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诗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跟我学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一歌(其歌词与诗歌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婉转动听的旋律之中,学生情趣盎然,在歌声中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蕴。课后则采用歌唱的形式替代枯燥的背诵,学生对这种教法喜欢极了。

  2、引导学生体验

  作文教学时,老师即使为学生讲遍写作技巧,读遍美文佳品,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捉襟见肘。学生写作需要的是感受,不是概念。令教师苦恼的是学生圈囿于课堂学习,生活经验少,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就要从现有条件出发,研究对策,寻找、安排一切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直接体验如跳绳、踢毽、拔河、喝茶、煮茶叶蛋、挖荠菜包馄饨、实验基地制作茶壶、运动会开幕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然后写作;间接体验如国内外各领域发生的大事: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神六”升天、奥运会、兽首拍卖、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让学生上网、看报、找图片、作讲座,然后写作。这样有了体验,再加上一定的技巧,相对而言,学生的作文就鲜活多了。

  3、坚持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时,教师如果一味“述而不作”,高高在上,他就没有多少信服力。一学期一次和学生一起完成“三规”作文。即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题目。师生当堂面对面地完成,师生间交流作文感受,交流作文得失。这是一种很有效果的作文教学研究。说实话,有时学生在语言表达和行文构思胜我一筹。孔子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公正地作评价,学生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慢慢地学生对写作惧怕心理减少了,对写作的热情增加了,如何写好作文的悟性提高了。

  三、研究教师角色定位

  在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中,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员不再是学生的“导师”,而仅仅是学生从事活动的指导者、参谋、助手。应该指出,杜威并没有忽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他看来,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而是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但仅仅是不要让学生“过多的意识到”教师施教。如在教《孔乙己》一课,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学生突然质疑:“我觉得孔乙己是个呆子,既然去偷了,为什么不偷值钱的东西,而去偷书呢?”师生呀然。这一点是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怎么办?教师索性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最后得出这样的认识:“在他的生命中书是最重要的,他偷书是为了能看书,看书是为了能中举做官。”学生说得多好啊!教师于是顺水推舟,启发学生领悟:这不正说明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之深吗?接着又有学生提出:“我弄不明白他有了钱为何不去买饭吃,而专门买酒喝呢?”课堂中突然爆出一句:“借酒浇愁嘛!”顿时大家笑开了。教师抓住这点,及时启发:“好,那你们说说他心里有什么愁啊?”一学生说道:“哎,我读了这么多年书,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真是枉活了啊!”其余学生又笑,并点头赞同。教师此时接上一句:“真是乐而忘忧,那他喝酒也是必然的了。”这不是又一次切中了文章的主旨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教师对这些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问题不予理睬,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的话,恐怕享受不到学生们可贵的真知灼见了。

篇2:《杜威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杜威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根据20**年滨湖区教育局“书香致远”活动的要求,在暑间我认真拜读了《杜威教育名篇》这一本书,每篇著作虽都不是很长,但却道出了杜威先生对教育的深刻见解和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他对教育的本质和涵义的诠释,其中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通过学习,深感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对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取知识,通过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各方面都仰仗父母、依赖父母,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较差。不少家长为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连扫地、擦窗等简单工作都不会做;还有现在的学生“以个人为中心”的想法比较严重,文明礼仪比较淡薄,普遍存在一种看到校园内的废纸不愿主动弯腰去捡,遇到老师、长辈不会主动问好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补上相关的生活和礼仪课,帮助学生养成践行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仪的好习惯。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

  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反观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一定要好好认真读书,将来考取了名牌大学,日子就幸福了。”因此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以后的幸福生活、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从上小学开始,就将孩子送去上什么学习班、兴趣班、奥数班,拔苗助长,简直是对孩子的摧残,不要说兴趣没培养出来,反而连孩子仅有的一点童心也都给扼杀了。学习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仅是学生生活的部分,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愿学或不喜欢学的东西,会使孩子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和愉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活学。

  杜威指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学校教育不能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它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同的。但在当今“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氛围下,老师围着讲台转、学生围着考试转、学校围着分数转、家长围着升学转,学生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成了成人思维的接收器,很多教育都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未能很好地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造成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社会是教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校教育不能仅围著书本转,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深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培养与未来社会相适应的生存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生涯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学习,深刻领会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寓教育于生活,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更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