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乖孩子的伤,最重》读书笔记

《乖孩子的伤,最重》读书笔记

  • 2024-06-23
  • 5051

  《乖孩子的伤,最重》读书笔记

  李雅卿女士着的《乖孩子的伤最重》是书信合集,有写给老师的,有写给家长的,有写给孩子的。内容涵盖自主学习、自由、责任、真实、互动和学科的美感诸多内容,每一封信读完,都让人沉思,让心沉静。书中的主要观点有: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心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成人只要心中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绝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只要你心中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于是必将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忙着和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拔河;当你身边的孩子正努力要成为你心中的理想孩子而努力时,他就已经交出“自我审视”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他的自信和尊严;要让每位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

  李雅卿老师转述了一个孩子的认识:“前几天,蛮蛮说:‘妈,你知道吗?在体制学校里,只有两种小孩子:听大人话的好孩子和不听大人话的坏孩子。我一年级的时候,是听话的好孩子;二年级的时候,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可是,其实那些都是面具,都不是我真正的个性。我现在这个样子,才是我自己。’”其实听不听话不应该是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听不听话的确是孩子的面具,不是真正的个性。蛮蛮说得很对,她就是她自己。

  当一个孩子表现得听话的时候,她并不完整,甚至有时候还不够真实,她是在极努力地应付家长、老师、学校对他的要求,希望得到赞美、躲开处罚、迎合别人的喜好,渴望别人喜欢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渐渐地就失去做一件事的真正动力,慢慢地就成了为得到什么而做。教育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很少传递给孩子为自己生命做主的观念和信心,很少为孩子创设锤炼思维和能力的宽容环境。我们往往以为记忆就是了解,复制就是创造,让质疑、好奇、探索、兴趣和独立发展渐渐淡出了孩子的生活,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孩子捏成了面人。我们应该信任孩子,真心地相信:只要双足不被捆起来,孩子总会找到自己的路。不要太执着于“要孩子听话”,“乖孩子的伤,最重”,的确。

  成人要相信孩子,做好成人份内的事,同时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智慧,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孩子过于听话,就意味着自己不用脑子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就无法产生正确认识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个体,一个人失去这种能力是很可惜的,会阻碍他不断完善自己;而作为群体,一代人失去这种能力就很可怕了,会因为缺乏独立不盲从的精神沦而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工具。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创新能力的人,不会时刻听话,不会去神化外界的事物,不会轻易地受别人的指挥,而会有一种内在的智慧来自主地支配、管理自己的意志、行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其实,别说孩子,成人又何尝不如此呢?

  教师总认为学生不够理想,总想让学生变得规规矩矩整齐划一,拿着同样的尺子去丈量不同的学生,量量这个不够听话,量量那个不够优秀,接着开始大刀阔斧按照心目中的理想开始改造学生,挖掉那个凸起的地方,削掉那个冒出的棱角,完全忘了学生自身。李雅卿忠告有责任心的老师在教育孩子时要有分寸,留下必要的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让他们自己发现一切新生事物。也很多时候,我们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感受,把我们以为重要的知识,用尽我们的一切方式灌输给孩子,而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牺牲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成为学习的机器。

  “我们常常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乖宝宝们一开始总是等着老师们给他一个标准答案或者做法,当他发现他们并不提供这样的服务时,就会手足无措地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乖宝宝们怕没有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怕写自由命题的随笔,怕自己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犯错。他们心里有一种不确定的恐惧,除非不断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乖宝宝也比较难以接受别人好的情况,只有听到对别人的赞美,马上就自动转化为‘那表示我不好’,可是事实上对方根本就没有拿任何人来做比较的意思。”乖宝宝们的学习不是真正为了自己而学,是为了迎合家长和老师,自己本身做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觉得好不好,所以别人的肯定就尤为重要了,不然就会像无头苍蝇一般,毫无方向地瞎转悠。乖宝宝不仅听不得对别人赞美也听不得批评。

  “学习的内涵并不是老师给你的书本而已,人生真正需要学习的,是对自己负责。”乖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何而学。学习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从而掌握所处的环境的规则和制度;明白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以致能够完善自我提升内涵。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必须要走的路,一条是你想走的路,我们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好,才能走我们想走的那条路。在乖孩子看来,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要走的路,走好这条路便足够了。在调皮的孩子眼中,也许是存在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可他并不想勉强自己去走,他只想走自己想走的路。无论选择走那条路怎么去走,自己的人生总是要自己负责的。

  “自主学习不是一种知识或技艺的学习,而是一种生命的实践态度。也就是你做任何事,从事任何学习,都要对自己诚实,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欺欺人。诚实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个性、优点和弱点,接受自己的样子,并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自己做主。”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相信他们,耐心等待,切勿把我们的想法、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切勿“好心”地替他们完成本该由他们自己去体验的事情,切勿用条条框框封锁了孩子自由的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生命,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自主学习,在现今的各种教育方式中,是最注重个人‘真’的一种教育方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教育家早已告诉我们:真、善、美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事教育的人,对生命负责。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想过:‘什么样的教育是我真心相信的?’那么才能放心去做。”“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整个生命都被音乐充满;一个醉心中国武术的教师,行住坐卧都和他的拳艺合一;一位爱数学的老师,看什么都可以发现那种原理原则的美;而语文老师呢?除非你真心喜欢这门学科,否则怎么把它的美传给孩子?抽去美感的学习经验,真是味同嚼蜡!”一味要求孩子做工具性的反复操练,会很快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美之后,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和探索的意愿,即便这门学科并不是他的优势所在,他也不会讨厌和拒绝。学生愿意学习才是决定他学习成效的关键,学生愿意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一个爱孩子的教师眼中不会存在“不乖”的孩子,只会看到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比如孩子下课奔跑,作为老师首先要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行为规范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老师要求他们下课不要奔跑,是出于安全和文明的原因,这种要求的提出是老师对大家的关心。这样一来,“不乖”的孩子一旦明白除了老师关心自己外,就会对自己关心对自己负责,从而减少“不乖”的行为。老师还应引导孩子们探讨下课休息时,除了奔跑外,还有哪些行动既安全文明又有趣?为他们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小游戏,引导他们去创造自己喜欢的、安全文明的休息方式。

篇2:《乖孩子的伤,最重》读书笔记

  《乖孩子的伤,最重》读书笔记

  李雅卿女士着的《乖孩子的伤最重》是书信合集,有写给老师的,有写给家长的,有写给孩子的。内容涵盖自主学习、自由、责任、真实、互动和学科的美感诸多内容,每一封信读完,都让人沉思,让心沉静。书中的主要观点有: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心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成人只要心中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绝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只要你心中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于是必将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忙着和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拔河;当你身边的孩子正努力要成为你心中的理想孩子而努力时,他就已经交出“自我审视”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他的自信和尊严;要让每位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

  李雅卿老师转述了一个孩子的认识:“前几天,蛮蛮说:‘妈,你知道吗?在体制学校里,只有两种小孩子:听大人话的好孩子和不听大人话的坏孩子。我一年级的时候,是听话的好孩子;二年级的时候,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可是,其实那些都是面具,都不是我真正的个性。我现在这个样子,才是我自己。’”其实听不听话不应该是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听不听话的确是孩子的面具,不是真正的个性。蛮蛮说得很对,她就是她自己。

  当一个孩子表现得听话的时候,她并不完整,甚至有时候还不够真实,她是在极努力地应付家长、老师、学校对他的要求,希望得到赞美、躲开处罚、迎合别人的喜好,渴望别人喜欢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渐渐地就失去做一件事的真正动力,慢慢地就成了为得到什么而做。教育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很少传递给孩子为自己生命做主的观念和信心,很少为孩子创设锤炼思维和能力的宽容环境。我们往往以为记忆就是了解,复制就是创造,让质疑、好奇、探索、兴趣和独立发展渐渐淡出了孩子的生活,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孩子捏成了面人。我们应该信任孩子,真心地相信:只要双足不被捆起来,孩子总会找到自己的路。不要太执着于“要孩子听话”,“乖孩子的伤,最重”,的确。

  成人要相信孩子,做好成人份内的事,同时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智慧,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孩子过于听话,就意味着自己不用脑子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就无法产生正确认识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个体,一个人失去这种能力是很可惜的,会阻碍他不断完善自己;而作为群体,一代人失去这种能力就很可怕了,会因为缺乏独立不盲从的精神沦而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工具。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创新能力的人,不会时刻听话,不会去神化外界的事物,不会轻易地受别人的指挥,而会有一种内在的智慧来自主地支配、管理自己的意志、行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其实,别说孩子,成人又何尝不如此呢?

  教师总认为学生不够理想,总想让学生变得规规矩矩整齐划一,拿着同样的尺子去丈量不同的学生,量量这个不够听话,量量那个不够优秀,接着开始大刀阔斧按照心目中的理想开始改造学生,挖掉那个凸起的地方,削掉那个冒出的棱角,完全忘了学生自身。李雅卿忠告有责任心的老师在教育孩子时要有分寸,留下必要的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让他们自己发现一切新生事物。也很多时候,我们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感受,把我们以为重要的知识,用尽我们的一切方式灌输给孩子,而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牺牲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成为学习的机器。

  “我们常常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乖宝宝们一开始总是等着老师们给他一个标准答案或者做法,当他发现他们并不提供这样的服务时,就会手足无措地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乖宝宝们怕没有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怕写自由命题的随笔,怕自己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犯错。他们心里有一种不确定的恐惧,除非不断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乖宝宝也比较难以接受别人好的情况,只有听到对别人的赞美,马上就自动转化为‘那表示我不好’,可是事实上对方根本就没有拿任何人来做比较的意思。”乖宝宝们的学习不是真正为了自己而学,是为了迎合家长和老师,自己本身做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觉得好不好,所以别人的肯定就尤为重要了,不然就会像无头苍蝇一般,毫无方向地瞎转悠。乖宝宝不仅听不得对别人赞美也听不得批评。

  “学习的内涵并不是老师给你的书本而已,人生真正需要学习的,是对自己负责。”乖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何而学。学习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从而掌握所处的环境的规则和制度;明白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以致能够完善自我提升内涵。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必须要走的路,一条是你想走的路,我们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好,才能走我们想走的那条路。在乖孩子看来,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要走的路,走好这条路便足够了。在调皮的孩子眼中,也许是存在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可他并不想勉强自己去走,他只想走自己想走的路。无论选择走那条路怎么去走,自己的人生总是要自己负责的。

  “自主学习不是一种知识或技艺的学习,而是一种生命的实践态度。也就是你做任何事,从事任何学习,都要对自己诚实,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欺欺人。诚实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个性、优点和弱点,接受自己的样子,并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自己做主。”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相信他们,耐心等待,切勿把我们的想法、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切勿“好心”地替他们完成本该由他们自己去体验的事情,切勿用条条框框封锁了孩子自由的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生命,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自主学习,在现今的各种教育方式中,是最注重个人‘真’的一种教育方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教育家早已告诉我们:真、善、美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事教育的人,对生命负责。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想过:‘什么样的教育是我真心相信的?’那么才能放心去做。”“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整个生命都被音乐充满;一个醉心中国武术的教师,行住坐卧都和他的拳艺合一;一位爱数学的老师,看什么都可以发现那种原理原则的美;而语文老师呢?除非你真心喜欢这门学科,否则怎么把它的美传给孩子?抽去美感的学习经验,真是味同嚼蜡!”一味要求孩子做工具性的反复操练,会很快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美之后,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和探索的意愿,即便这门学科并不是他的优势所在,他也不会讨厌和拒绝。学生愿意学习才是决定他学习成效的关键,学生愿意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一个爱孩子的教师眼中不会存在“不乖”的孩子,只会看到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比如孩子下课奔跑,作为老师首先要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行为规范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老师要求他们下课不要奔跑,是出于安全和文明的原因,这种要求的提出是老师对大家的关心。这样一来,“不乖”的孩子一旦明白除了老师关心自己外,就会对自己关心对自己负责,从而减少“不乖”的行为。老师还应引导孩子们探讨下课休息时,除了奔跑外,还有哪些行动既安全文明又有趣?为他们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小游戏,引导他们去创造自己喜欢的、安全文明的休息方式。

篇3:读书笔记《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3)

  《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读书笔记(3)

  阅读的本质不是看,而是倾听。

  要让儿童热爱语文,最好的方法,是向儿童揭示语文的美丽--听见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

  一年级是带领学生找到文字的韵律之美,培养语感的关键期,不容错过。

  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的一个简单方法:听一听一个孩子不经练习地朗读一篇陌生的文章,看他是否有语感,大致就可以知道他的语文能力了。

  《去年的树》过于悲伤,不适合一二年级的孩子阅读。

  温馨的故事,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安全和可以居住的--在此前提之下,我们才可能期待孩子对世界抱有热爱的心。

  我们期待儿童将来能有的,可以直面丑陋黑暗的勇气,以及为美好而战的力量,只能源于对世界的信心--而这信心,只能来自童年,懵懵懂懂的童年。

  是什么使孩子具有开阔的思维视野和灵敏的感悟能力?阅读,是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孩子具有开阔的思维视野和灵敏的感悟能力,使孩子体验并把握了符号世界(也即现实世界)的完整性、统一性。

  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指出和纠正错误有时候是没有用的。要紧的是竭尽全力,让孩子对于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当孩子对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些看似难以克服的痼疾,真的可以不治而愈。

  随笔: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方式,很多时候在教育中都是行不通的。比如一个孩子什么事情做不好,教师和家长越盯着他的缺点,他越对自己没信心,越紧张,越做不好。一个孩子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除了上课时的提醒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通过学习他喜欢的东西,来提高他的注意集中时间和注意力品质,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在其他的方面也会慢慢把这种注意能力运用起来。一个孩子读课文总是磕磕巴巴,语感特别差,让他读十遍也没有大的进步,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引导他去接触、阅读一些他喜欢的儿童故事、儿歌等,通过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语感自然能在这些阅读过程中提高,而流利地读出课文早已不是什么难题了。

  朗读的快乐,就在朗读本身,就在此在,就在流淌于朗读时光的纯净忘我的快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生长,更是幸福和快乐。

  罗素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

  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幼儿教师必背的优秀品质。

  有时候,宁可慢一点,也不要剥夺了孩子体验的快乐。工作的价值,在于形成具有丰富精神的个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经历一种精神成长的体验。

  当儿童的心理生活升华的时候,他们自愿地拒绝这些无用的外在的乐趣。

  那种珍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轻视奖励与展示的品质,大约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定力、尊严和--贵族气吧。

  与“日有所诵”相辅相成的,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平和而润泽的连续性。

  背诵不是最终目的,比背诵更重要的,是学会享受唐诗。享受唐诗美好的意境,享受唐诗好听的声音。同样是发生,背诵需要的是动脑,朗读需要的是虚心--是忘记背诵的沉浸。

  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时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只要坚守信念,梦想到达的地方,足迹终将到达。

  人是一点点长大,世界是一点点变化。教育是慢的艺术。成长的魅力,全在一个“慢”字。如果突变随时发生,如果世界成了化学试验场,如果发展成了模式表演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通过教学,师生一起就现实世界、就学生的生活境况,进行联系、审视和思考--无论这种联系、审视和思考多么幼稚,但它自有其无可比拟的珍贵价值:它赋予学习以生命的气息、个人的意义和现实世界律动的节奏,它使学生因学习而更加热爱生命。

  站在台上,你就是学生眼中的语文,就是该力求让自己成为学生眼中的高山--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一切富有生机的教育,都是双向的。

  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的神话--这时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机遇与努力并重--生活原本如此,世界原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