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有效沟通》《打造高绩效团队》教师读后感

《有效沟通》《打造高绩效团队》教师读后感

  • 2024-06-23
  • 7584

  《有效沟通》《打造高绩效团队》教师读后感

  去年12月份去徐州聆听了余世维博士的《如何突破自己的工作瓶颈》专题报告,感触很深,对余博士管理的大智慧有了一定的了解;寒假期间又认真阅读了余博士的另外两本书《有效沟通》和《打造高绩效团队》,对余博士的管理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启发很大,觉得这两本书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有效沟通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高绩效团队的打造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下面就谈一谈我的读书心得:

  一、沟通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可以让对方照着你的思路去行事。

  余博士认为沟通有四个目的,其中有一个是识别员工的行为。我们平时少沟通不沟通,导致小麻烦成*烦,还会有误解和不快。其实沟通现在看来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为自己谋利益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平时大家相处,总是怀疑别人会不会说自己的坏话、打小报告。有时大家相处一个笑脸,马上误解就产生了,其实有时根本什么也没有,就是缺少沟通,解不开疙瘩。这种情绪存在怎么能不影响团队的绩效呢?所以沟通很重要,不要怕烦,不要推诿,沟通不光是为别人更是为自己。

  二、沟通不是提问,沟通应是选择。

  无论是余世维,还是魏书生都注重这个问题。永远不要出问题不准备答案,这相当于把所有问题都抛给领导,领导不会喜欢这样的下属。

  余世维的三步沟通法很有效。第一,问题解决至少要有两三个方法,因为不确定的更好;第二,说一个自己喜欢的;第三,说出每个的优缺点以及可以产生的后果。这样的沟通既展示自己,又为领导分忧。领导分管事情很多很烦,不可能都有主见,所以要有下属把问题抛过来。我们平时跟老师接触就有这种感受,想联系一个人,可是我也不认识,也不知道电话,不好联系。或者这个事情怎么做呀?怎么办,等等。

  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是一种成功的沟通。

  有时跟女儿老婆在一起时有同感,她们说了什么我没有听,她们生气了我要

  再重复一遍可是她们不再说了。自己家里人直接表露出来,可是外面的人,单位的同事,其实是一样的感受,就可能把怨气埋在心里。所以我们要尊重对方让对方感觉到受尊重。其次主动倾听还可能找到对方的破绽,便于转守为攻。第三,为自己准备答案预留时间。我们平时不注意这一点,没有给老师发泄,也没有找到指出其不足的机会,也很难拿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四、掌握技巧,让上司了解你赏识你。

  主动报告工作进度;对上司询问有问必答;接受批评,不犯三次错误;毫无

  抱怨的接受任务。

  五、构建团队的协作性,要重点处理业务中最难沟通或最难协调的部分。

  余世维举了他坐飞机的例子,头等舱旅客行李先优先绑并且贴一个标签,但行李优先出来的却非常少。他讲了七道手续,每道手续环环相扣才能优先,国内机构除了上海就没优先过。如万达广场通暖气也是,闸门开了但是没有气,去问工程部,说他们底下总阀没开。我哪知道啊。多少家去问,都是这样回答,其实用户纠结他更纠结。还有没有打出服务报修电话,工程部每天挤满人要闹事。

  六、要培养团队精神就要让每个人都有光环,要让大家都品尝成功的喜悦。

  把光环抛向一部人,把福利奖给几个人,那就是孤立一部分人。孤立几个人让大部分人产生冷漠讽刺挖苦排斥的情绪。

  七、化解冲突要注意方法。

  1.从简单的地方入手“破冰”

  2.双方要努力寻找有争议问题上的契合点。首先矛盾双方各让一步,其次剥离不是问题的问题,留下争议,最后矛盾双方开出条件交换,即交易。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百分之九十九的矛盾都是误会”。因此关键是寻找可能松动的“第一步”。

  八、“冰山”理论对打造高绩效团队有深刻启示。

  我们常看到露出来的非常高的部分冰山,却忽视了水下主体。其实,学习、激励、文化才是水下的主体,也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关键。大家看到章子怡的光辉,却忽视了她很努力、很卖力、很注意学习。我们看待老师,看待干部也是如此,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结果影响了决策、观点和看法。就拿企业文化和高中文化的形成的艰巨性来说:

  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

  二要融入大家的思想;

  三要把价值观转化为动力。

篇2:教师寒假学习体会:加强有效沟通打造高绩效团队

  教师寒假学习体会:加强有效沟通 打造高绩效团队

  按照计划,今年寒假认真学校了国际管理培训大师余世维的著作《有效沟通2》《打造高绩效团队》。掩卷思考,发现著作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结合工作实际,有如下感受。

  一、“沟通的漏斗”与“信息传递的衰减”

  余世维认为,一般一个人通常只能说出心中想法的80%,但别人听到的最多只能有60%;别人听到了60%,听懂的却只有40%;结果执行时,只有20%了。每一层漏掉了20%,就像漏斗一般。另外,在一般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也存在着被“过滤”而逐渐递减的状况。比如,董事会决议在董事长那里是100%,到总经理那里就是63%,到部门主管56%,到工厂经理就是40%,到车间主任仅剩30%了,从上往下信息逐渐“被过滤”,实际上也是“被递减”。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校长会形成的决议,经过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最后传达到教师,往往会走样,执行起来也就打了折扣。有时候还有一种“倒漏斗”的现象,比如某一中层干部发现一位教师上课迟到了15分钟,我们的干部由于具有“人本”思想,同时又担心由于是自己部门老师的违规,担心自己或本部门受“连坐”,在向主管部门汇报的时候,可能就是迟到了10分钟,主管部门向主管校长汇报时是8分钟,主管校长向校长汇报时,可能就只还有5分钟了。

  不管是哪一种“漏斗”,都存在着信息“被衰减”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尽可能“靠前”,贴近一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信息传递的“衰减度”。另一方面,在向下属布置工作时,要少说“原则性”的话,任务布置要具体、实在、清楚,让人一看就清楚,一听就明白。上学期,我们举行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开赛前,我提出每学科要举行一项“具有学科特点的技能类比赛”的“原则性”要求,这项要求“原则性”较强,传达下去就有误差,有的学科执行起来与我当初的设想差距较大。当数学、英语学科竞赛基本结束,其他学科还未进行,我又向教务处提出“竞赛时间要相对集中,避免战线过长”的原则性要求,交代的不够具体、清楚,结果剩下来的所有学科,集中在三天内进行完,忙的我们“不亦乐乎”、苦不堪言。

  二、主动支援与相互补台

  “主动地帮助别人,其实是更好地成就自己”。校长与校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都要有“相互补台”的意识。学生不带学生证、穿奇装异服、口头散漫等,绝不仅仅是德育处的事情,教务处、总务处的同志发现了,就要立即制止、及时纠正。好习惯会发生迁移,让学生养成行为习惯,就有可能有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成绩上升了,也学会爱护公物了,你说这是谁的功劳呢?反之,也是这样。

  三、“这是我的学校”

  “这是我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宿感,说到底,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就像“这是我的家”一样。人人、时时、事事、处处,都在维护着学校的形象,为自己的“家”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随手切断不需要的电源、随手关闭滴水的水龙头。

  只有大家都把学校看成“这是我的学校”“我的家”了,才会真正有了主人翁的意识。目前,我们的老师来之于不同的学校,加入这个团队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宿感还没有完全确立,加之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良好的团队文化还没有形成。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时的还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学校就要想办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和则双赢、乱则俱损”的观念,形成“凝心聚力干工作、全心全意谋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首先要检讨自己

  工作出了问题,不是先想着去批评别人,或者追究别人的责任,而是首先要检讨自己,要有共同的危机意识、共同的责任意识。

  工作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节的问题。学校的一个部门遇到了事情,也绝不是这一个部门的事情,作为校长,作为一个部门的主管,首先要检讨自己有没有错,自己的部门有没有错。更不能有“看笑话”的思想,因为这个错误是别人犯了、别的部门犯了,明天也许就是你犯了,你的部门或者你的年级犯了。怎么办?不笑话、先反思、再总结。这样,一个团队的精神在工作中就能形成,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战壕里。我曾经在高三年级老师的会上说过这样的话。不一定很恰当,但我认为还比较形象。我们大家都是“一条绳上拴着的蚂蚱,谁也蹦跶不了谁”。如果大家乱蹦乱跳,毫无目标、更无章法,最后是蹦得精疲力竭、人心涣散,战斗力下降,影响的是大家这个“团队”,这个“集体”。如果大家一起蹦,一起往同一方向蹦,往同一正确的方向蹦,就会产生共振、蹦出和谐,就会蹦出成绩。

  五、创新的激励制度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不是余世维书中所述),也许大家都听说过。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还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

  余世维说,“要用激励来打造高绩效的团队”,我认为,这样说可能更好,“要用创新的激励制度打造高绩效的团队”。联系到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师队伍建设,可能我们在“激励创新”这一块还要好好思考。

  当然,体会还有很多。比如要避免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化解冲突要从简单的地方入手,遇到矛盾要学会“剥离”,“学校的决定是对的”,“校长要做全才”,要开好“会前会”“会后会”“会外会”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要好好地消化、好好地吸收、好好的借鉴。

篇3:《有效沟通》《打造高绩效团队》教师读后感

  《有效沟通》《打造高绩效团队》教师读后感

  去年12月份去徐州聆听了余世维博士的《如何突破自己的工作瓶颈》专题报告,感触很深,对余博士管理的大智慧有了一定的了解;寒假期间又认真阅读了余博士的另外两本书《有效沟通》和《打造高绩效团队》,对余博士的管理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启发很大,觉得这两本书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有效沟通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高绩效团队的打造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下面就谈一谈我的读书心得:

  一、沟通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可以让对方照着你的思路去行事。

  余博士认为沟通有四个目的,其中有一个是识别员工的行为。我们平时少沟通不沟通,导致小麻烦成*烦,还会有误解和不快。其实沟通现在看来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为自己谋利益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平时大家相处,总是怀疑别人会不会说自己的坏话、打小报告。有时大家相处一个笑脸,马上误解就产生了,其实有时根本什么也没有,就是缺少沟通,解不开疙瘩。这种情绪存在怎么能不影响团队的绩效呢?所以沟通很重要,不要怕烦,不要推诿,沟通不光是为别人更是为自己。

  二、沟通不是提问,沟通应是选择。

  无论是余世维,还是魏书生都注重这个问题。永远不要出问题不准备答案,这相当于把所有问题都抛给领导,领导不会喜欢这样的下属。

  余世维的三步沟通法很有效。第一,问题解决至少要有两三个方法,因为不确定的更好;第二,说一个自己喜欢的;第三,说出每个的优缺点以及可以产生的后果。这样的沟通既展示自己,又为领导分忧。领导分管事情很多很烦,不可能都有主见,所以要有下属把问题抛过来。我们平时跟老师接触就有这种感受,想联系一个人,可是我也不认识,也不知道电话,不好联系。或者这个事情怎么做呀?怎么办,等等。

  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是一种成功的沟通。

  有时跟女儿老婆在一起时有同感,她们说了什么我没有听,她们生气了我要

  再重复一遍可是她们不再说了。自己家里人直接表露出来,可是外面的人,单位的同事,其实是一样的感受,就可能把怨气埋在心里。所以我们要尊重对方让对方感觉到受尊重。其次主动倾听还可能找到对方的破绽,便于转守为攻。第三,为自己准备答案预留时间。我们平时不注意这一点,没有给老师发泄,也没有找到指出其不足的机会,也很难拿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四、掌握技巧,让上司了解你赏识你。

  主动报告工作进度;对上司询问有问必答;接受批评,不犯三次错误;毫无

  抱怨的接受任务。

  五、构建团队的协作性,要重点处理业务中最难沟通或最难协调的部分。

  余世维举了他坐飞机的例子,头等舱旅客行李先优先绑并且贴一个标签,但行李优先出来的却非常少。他讲了七道手续,每道手续环环相扣才能优先,国内机构除了上海就没优先过。如万达广场通暖气也是,闸门开了但是没有气,去问工程部,说他们底下总阀没开。我哪知道啊。多少家去问,都是这样回答,其实用户纠结他更纠结。还有没有打出服务报修电话,工程部每天挤满人要闹事。

  六、要培养团队精神就要让每个人都有光环,要让大家都品尝成功的喜悦。

  把光环抛向一部人,把福利奖给几个人,那就是孤立一部分人。孤立几个人让大部分人产生冷漠讽刺挖苦排斥的情绪。

  七、化解冲突要注意方法。

  1.从简单的地方入手“破冰”

  2.双方要努力寻找有争议问题上的契合点。首先矛盾双方各让一步,其次剥离不是问题的问题,留下争议,最后矛盾双方开出条件交换,即交易。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百分之九十九的矛盾都是误会”。因此关键是寻找可能松动的“第一步”。

  八、“冰山”理论对打造高绩效团队有深刻启示。

  我们常看到露出来的非常高的部分冰山,却忽视了水下主体。其实,学习、激励、文化才是水下的主体,也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关键。大家看到章子怡的光辉,却忽视了她很努力、很卖力、很注意学习。我们看待老师,看待干部也是如此,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结果影响了决策、观点和看法。就拿企业文化和高中文化的形成的艰巨性来说:

  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

  二要融入大家的思想;

  三要把价值观转化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