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挪威的森林》之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之读后感

  • 2024-06-23
  • 6942

  《挪威的森林》之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着。印象中,我读的第一部日本小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啊,影视剧看多了,思想有点狭隘。

  内容梗概: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但后来木月自杀了,直子一人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阴翳。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馆渡边结识了绿子,因为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II》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渐渐熟络。当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显得十分清纯活泼。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不敢乱评,只写几点肤浅的想法。

  每个人心中都 有一片森林,是在最亲密的人之间都无法到抵的。

  在日本,性相对开放。男女之间,只要两情相悦即可,甚至临时性的相互解决一下也行。而有的国家在有的时代则不同,女人饥渴,男的憋得慌,禁锢的很。

  小说主人公渡边是一个不错的男孩,对女性既理解又尊重,自然得体,不矫情,不做作,难怪直子、绿子、还有玲子都喜欢他。不过我担心,现实版的渡边如果生在物欲横流的某个时代某个国度,他的婚姻会很危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以渡边的性格,找一个漂亮客可人的女子是一定的,婚后受到的诱惑是无法预料的,我是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你认为呢?

  主要情节不太好理解。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直子,还有直子的前男友,为什么都选择自杀呢?如果他们都是“病人”,那我们身边是不是也充斥着病人?当然,咱们都有超级顽强的生命力,天天地沟油,各种有毒食品,都没把咱们怎么样,估计上吊喝药未必奏效!

  作品是林少华翻译的。小说本身不以情节取胜,也不以文字取胜,而是以文字和情节二者取胜。大家知道,翻译其实是再创作,林少华功底非凡,读它,“我们心中最原始的部分得到疏导和释放,最软弱的部分得到鼓励和抚慰,最孤寂的部分得到舒缓和安顿,最隐秘的部分得到确认和支持。那是茫茫荒原上迎着夕阳余晖升起一股袅袅炊烟的小木屋,是冷雨飘零的午夜街头永远温馨的小酒吧。”

  别人的点评鉴赏

  一、自我救赎

  关于小说《挪威的森林》的主题,作者村上春树曾经坦言是“恋爱”“现实主义”。但这种现实主义的恋爱只是小说的表象,笔者认为小说的真正主题是自我救赎。

  自我救赎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这种迷失带有青春期的普遍性,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持续人气的原因之一。就如有16岁的幻想少男少女的存在,就有琼瑶热一样,有青春迷悯的少男少女存在,就有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读者。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大多是青春期迷失了自我的典型。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的19岁左右的渡边迷失了;对什么都不明白,甚至表达都有困难的20岁直子迷失了;永远17岁的木月迷失了;“头脑的螺丝不知飞到哪里去了”的玲子迷失了;永泽、初美也都在青者期迷失了自己。恐伯只有绿子不曾迷失自己,对于绿子来说,她有的只是寂寞,是将那一颗颗紧闭的心灵之门敲很“咚咚”的冲动。对作者村上春树来说,绿子是一片绿洲,是青春的沙漠上拯救干涸的希望。她有的只是痛苦,是护理病人和夜书屋中不断劳作的痛苦。一如基督耶稣,是作者悬设的拯救者。拯救者是蒙着痛苦来摆脱迷茫的陷阱的。当然,绿子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耶稣,她的身上还有那种来源于本我的快乐。

  但是对这种青春期迷失的救赎,作者却给出了相同且简单的方式,即恋爱、友情、逃避和幻想,这种简单而相同的方式,在一些人身上收获了成功,在另一些人身上却收获了失败。木月选择了直子的爱情和渡边的友情进行,自我的救赎,收获的是死亡。直子选择的是渡边的爱情和玲子的友情还有逃避,但终因她是木月的一部分,的对木月的死负有直接责任,这无可救赎的理由,而仍旧收获的是死亡是失败。与此相对,玲子选择的是丈夫的爱情,也没有成功,住进了“阿美寮”疗养;选择了“阿美寮”的逃避,也没有成功,在这里一住八年;选择了直子和渡边的友情,并且抱着不愿在“阿美寮”待到“发霉”的决心,冲出了迷失的沙漠。回归到了人间,取得了救赎的成功。

  虽然村上春树一再刻意完成对意义的消解,但是从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出场人物的自我救赎的成功与否中我们看到,玲子和渡边的自我救赎成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对他人的救赎中完成了自我的拯救。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未曾消解掉的意义。青春述茫的救赎之路不是两性的情爱,而是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这是因为这一切的根源,并非人的自然属性所致,而是人的社会属性使然,是这个冰冷冷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作祟。

  二、孤独

  年轻一代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少,他们很容易迷失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中,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迎接现实世界的挑战。他们不再面临困难,相互之间难以交流,这不仅仅是日本的现状,在世界范围都可以看到年轻人自我封闭,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她最初的恋人木月所以采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无非是两人一直处于近乎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无法同纷繁复杂的外界沟通。在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现实生活的时候,木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而直子在木月死后一直在拼命挣扎,想从木月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想敞开胸怀接纳更丰富的世界;书中有对直子所在的疗养院优美自然风光的大段描写,在这个如诗如梦的意境中,出色地烘托和渲染了直子心中渴望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心灵世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个世界对于直子只是一个梦,尽管直子在这个梦中挣扎,但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使直子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灵魂挣扎得更辛苦,最后只能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逃避这种痛苦;就连活泼好动的绿子,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感觉被抛弃的孤独,不止一次诉说。而主人公渡边,心里更是始终怀抱巨大的孤独在人生旅途中踽踽独行。作家以苍凉悲壮的笔触着意刻划渡边与直子之间委婉缠绵的精神苦恋,“直子用她纯朴火热的爱情以身殉情的的悲剧人生,抒写了一代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炼狱般的精神历程”。

  当渡边和直子一同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成长的创痛隐隐浮现,身旁汹涌而过的车流和喧闹的市声带着城市的气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构成了空旷又拥挤的环境,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在作者举重若轻的叙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篇2:《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忧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忧郁的森林

  春上村树的大名早如雷贯耳,或许对日本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仇恨,尽管听很多的人说他的小说作品不错,但始终不能立刻接纳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看待他炙手可热的作品。

  二月份的某一天,我打开了春上村树的《挪威的森林》。它原来静静的,可怜的呆在家里的书架上,每次我去找书,都看见它白白的脊背印着黑黑的字。我看一眼,总没有翻阅它的激情。它只好孤独、落寞地呆着,一呆就呆了一年多。后来,小方说要看,我就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塞进我的小包包里带到了学校。小方如我,好像也没什么浓厚的兴趣,要么就那么随口一说,书被打开了几次后,也走进家里的命运----被夹进办公桌上的那一堆书里。无意中把目光投向小方的桌子,总能看见它白白的脊背印着黑黑的字,熟悉但孤寂的身影。

  在一本《意林》的最后几页,我看到了一个女孩和《挪威的森林》的缘分,这个一度抑郁得不想再活了的女孩,因为那个有着白白脊背的故事走出了忧郁的阴霾,虽然和初恋的那个拯救她的男孩分手了,但生活于她已不再恐惧,她学着坚强地活下去。我终于知道了小说和抑郁有关。抑郁与我并不陌生,在我家对面的楼上就住着一个患着抑郁症的女人。她白皙的皮肤,染成黄色的头发,和人遇见,总露着浅浅的、让人倍感舒服的微笑。她的年龄已不小了,五十多了,那浅浅的笑总让她的年龄在我心里小十来岁,让我不相信如此透着快乐的人竟患着病。她和丈夫离了婚,一双儿女全跟了她;后来,她和一个白发苍苍的台湾退伍军人结了婚,一年中的几个月是在台湾住的。她不在的日子,她清健的七十多的老母亲搬来照顾孩子。和老人路过打招呼的时候,老人会叹口气告诉一些女儿的事。人前含笑艳艳的她,犯起病来,整夜整夜睡不着,辗转反侧到天明。有时路过西施大桥,就会在桥栏边站定,那波光粼粼的暨阳河水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她看到了水底下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停地召唤着她下去下去......对一双儿女的责任使她没有跳下去,她与病魔作着搏斗,遇见人依然微笑灼灼。

  她很自然让我想到了直铃子。铃子也五十多岁了,爱好音乐,年轻时曾树立了很远大的理想,希望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没想到却莫名其妙对音乐失去魔力。后来因为先生的努力,铃子又找到了对音乐的感觉,没想到善良的她又因为音乐而栽在一个邪恶的少女手里,万念俱灰的直子离开了先生和女儿,来到了僻静的疗养院。疗养院的环境和直子的到来使铃子恢复了生活的勇气,铃子拿起吉他,重新弹奏音乐,一曲《挪威的森林》是最爱。铃子与和“我”相识纯粹是因为直子的缘故。铃子与“我”交谈了很多,有关直子的事,有关她自己的事。我很是不解,一个年龄很大的女人和一个才二十出头的青年男子,谈得那么投机,后来居然还有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我不知道,至少在这个小说中是实实在在发生了,蛮佩服铃子的。

  听多了铃子的吉他,才知道,小说中根本就没有出现真正的森林,书名就选自铃子最爱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我记不清是钢琴曲还是小提琴曲了,曲子很优美,能使人平静。直子贯穿了整部小说,最后是自杀死的,不知道是追随男朋友去了,还是姐姐给她的阴影太深,对“我”的依恋终究挽留她自己的生命,也许死是最好的归宿。铃子倒是从忧郁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和“我”相处几天,解决了和“我”的情感问题之后,决定到一个镇子勇敢地活下去,带着满足和直子送的衣物而去。忧伤或许不再,至少不那么浓烈。

  有必要说说“我”和直子没见面时,身旁出现的那个短头发的女孩子──绿子。绿子的不幸不会比直子和铃子少半毫分,从小没有母爱,父亲又生了重病在住院。绿子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经营小书店。绿子大大咧咧,想什么说什么,似乎很洒脱,很快乐,她的苦都是在心里的。在阳台上喝着啤酒看那边的火灾,没有着急,甚至还唱起了歌,苦难多了,这又算什么呢?很平常的生活的一部分啊。

  《挪威的森林》一部有关忧郁的小说。谁又能说自己的生活没有忧郁的成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