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碎读《成长的岁月》读书笔记

碎读《成长的岁月》读书笔记

  • 2024-06-23
  • 4396

  碎读《成长的岁月》读书笔记

  军训六天期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两本书。读第二本书的收获较大,可能和眼前的工作关系较为密切,所以书里有几句话在脑海里萦绕不断,挥之不去,兹以记之。

  第一句话是张爱玲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叙述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华美而质感,非常有王家卫电影的画面感,极度地体现了文字的表达力。我的理解就是,邂逅是偶然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相遇就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与理所应当,这就是人生的美好与奇妙,想想人生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张爱玲创造的这一句名言和钱钟书在《围城》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人生的诸多事情莫不如此”,都道出了人生的某种尴尬和无能为力。这种的句子非有真切的体验与大智慧是无法创造出来的,所以读大家的作品就是跟随着大家的体验来整理自己的体验,吸收大家的智慧来培养自己的智慧,以此获得自己的文学想象与生活的力量。

  第二句话是培根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是一句经常被学生在作文里引用的文字,以此来说明友谊的作用与伟大,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不少的内涵。首先,是善良,它是前提,没有善良作为个人的前提,这句话将不能够成立,而且很可能是相反的结果;其次,是分享,它是这句话的内核,没有分享就没有效果,分享是形式也是内容,分享是孤独的天敌,没有分享就会“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再次,是丰富,人生有快乐,更有忧愁,而且常常对忧愁的感受大于快乐的记忆,人生的丰富也就在于情感体验的丰富,没有忧愁也就无所谓快乐,人类的不少智慧往往孜孜于追求快乐规避忧愁,或者追求不悲不喜的宁静状态。岂不知,培根简简单单一句话就道出了我们面对生活中快乐与忧愁的诀窍,不逃避不虚妄,有方法可操作,这就叫智慧。

  第三句话,是威廉·詹姆斯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得到赏识。”詹姆斯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在有感于一次大学礼仪上学生送给他的一株杜鹃树,而道出了一个透彻人性的句子。得到赏识意味着被承认,被认可,被需要,这还是浅层次的需求满足或心理满足。其实,更多的时候得到赏识还意味着一种自我价值得到确认的优越感和存在感,根据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这应该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在教育中实施鼓励教育、赏识教育是有着心理学依据的,其实某种程度上讲所谓的挫折教育、苦难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想使受教者得到赏识,只是采取方式不同罢了。心理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一句话能道出千万人的秘密,虽然有的人承认有的人不承认,说其没有科学依据也罢,说其故弄玄虚也罢,有时候就是这么说不清楚糊里糊涂却又结结实实地存在,就像前面张爱玲的话一样,“噢,你也在这里吗?”

篇2:碎读《成长的岁月》读书笔记

  碎读《成长的岁月》读书笔记

  军训六天期间,断断续续读完了两本书。读第二本书的收获较大,可能和眼前的工作关系较为密切,所以书里有几句话在脑海里萦绕不断,挥之不去,兹以记之。

  第一句话是张爱玲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叙述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华美而质感,非常有王家卫电影的画面感,极度地体现了文字的表达力。我的理解就是,邂逅是偶然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相遇就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与理所应当,这就是人生的美好与奇妙,想想人生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张爱玲创造的这一句名言和钱钟书在《围城》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人生的诸多事情莫不如此”,都道出了人生的某种尴尬和无能为力。这种的句子非有真切的体验与大智慧是无法创造出来的,所以读大家的作品就是跟随着大家的体验来整理自己的体验,吸收大家的智慧来培养自己的智慧,以此获得自己的文学想象与生活的力量。

  第二句话是培根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是一句经常被学生在作文里引用的文字,以此来说明友谊的作用与伟大,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不少的内涵。首先,是善良,它是前提,没有善良作为个人的前提,这句话将不能够成立,而且很可能是相反的结果;其次,是分享,它是这句话的内核,没有分享就没有效果,分享是形式也是内容,分享是孤独的天敌,没有分享就会“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再次,是丰富,人生有快乐,更有忧愁,而且常常对忧愁的感受大于快乐的记忆,人生的丰富也就在于情感体验的丰富,没有忧愁也就无所谓快乐,人类的不少智慧往往孜孜于追求快乐规避忧愁,或者追求不悲不喜的宁静状态。岂不知,培根简简单单一句话就道出了我们面对生活中快乐与忧愁的诀窍,不逃避不虚妄,有方法可操作,这就叫智慧。

  第三句话,是威廉·詹姆斯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得到赏识。”詹姆斯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在有感于一次大学礼仪上学生送给他的一株杜鹃树,而道出了一个透彻人性的句子。得到赏识意味着被承认,被认可,被需要,这还是浅层次的需求满足或心理满足。其实,更多的时候得到赏识还意味着一种自我价值得到确认的优越感和存在感,根据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这应该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在教育中实施鼓励教育、赏识教育是有着心理学依据的,其实某种程度上讲所谓的挫折教育、苦难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想使受教者得到赏识,只是采取方式不同罢了。心理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一句话能道出千万人的秘密,虽然有的人承认有的人不承认,说其没有科学依据也罢,说其故弄玄虚也罢,有时候就是这么说不清楚糊里糊涂却又结结实实地存在,就像前面张爱玲的话一样,“噢,你也在这里吗?”

篇3:读书笔记《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3)

  《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读书笔记(3)

  阅读的本质不是看,而是倾听。

  要让儿童热爱语文,最好的方法,是向儿童揭示语文的美丽--听见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

  一年级是带领学生找到文字的韵律之美,培养语感的关键期,不容错过。

  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的一个简单方法:听一听一个孩子不经练习地朗读一篇陌生的文章,看他是否有语感,大致就可以知道他的语文能力了。

  《去年的树》过于悲伤,不适合一二年级的孩子阅读。

  温馨的故事,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安全和可以居住的--在此前提之下,我们才可能期待孩子对世界抱有热爱的心。

  我们期待儿童将来能有的,可以直面丑陋黑暗的勇气,以及为美好而战的力量,只能源于对世界的信心--而这信心,只能来自童年,懵懵懂懂的童年。

  是什么使孩子具有开阔的思维视野和灵敏的感悟能力?阅读,是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孩子具有开阔的思维视野和灵敏的感悟能力,使孩子体验并把握了符号世界(也即现实世界)的完整性、统一性。

  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指出和纠正错误有时候是没有用的。要紧的是竭尽全力,让孩子对于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当孩子对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些看似难以克服的痼疾,真的可以不治而愈。

  随笔: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方式,很多时候在教育中都是行不通的。比如一个孩子什么事情做不好,教师和家长越盯着他的缺点,他越对自己没信心,越紧张,越做不好。一个孩子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除了上课时的提醒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通过学习他喜欢的东西,来提高他的注意集中时间和注意力品质,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在其他的方面也会慢慢把这种注意能力运用起来。一个孩子读课文总是磕磕巴巴,语感特别差,让他读十遍也没有大的进步,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引导他去接触、阅读一些他喜欢的儿童故事、儿歌等,通过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语感自然能在这些阅读过程中提高,而流利地读出课文早已不是什么难题了。

  朗读的快乐,就在朗读本身,就在此在,就在流淌于朗读时光的纯净忘我的快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生长,更是幸福和快乐。

  罗素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

  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幼儿教师必背的优秀品质。

  有时候,宁可慢一点,也不要剥夺了孩子体验的快乐。工作的价值,在于形成具有丰富精神的个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经历一种精神成长的体验。

  当儿童的心理生活升华的时候,他们自愿地拒绝这些无用的外在的乐趣。

  那种珍视内在的、沉静的幸福,轻视奖励与展示的品质,大约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定力、尊严和--贵族气吧。

  与“日有所诵”相辅相成的,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平和而润泽的连续性。

  背诵不是最终目的,比背诵更重要的,是学会享受唐诗。享受唐诗美好的意境,享受唐诗好听的声音。同样是发生,背诵需要的是动脑,朗读需要的是虚心--是忘记背诵的沉浸。

  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时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只要坚守信念,梦想到达的地方,足迹终将到达。

  人是一点点长大,世界是一点点变化。教育是慢的艺术。成长的魅力,全在一个“慢”字。如果突变随时发生,如果世界成了化学试验场,如果发展成了模式表演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通过教学,师生一起就现实世界、就学生的生活境况,进行联系、审视和思考--无论这种联系、审视和思考多么幼稚,但它自有其无可比拟的珍贵价值:它赋予学习以生命的气息、个人的意义和现实世界律动的节奏,它使学生因学习而更加热爱生命。

  站在台上,你就是学生眼中的语文,就是该力求让自己成为学生眼中的高山--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一切富有生机的教育,都是双向的。

  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的神话--这时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机遇与努力并重--生活原本如此,世界原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