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东华师大中心学习:求真务实与新课程同行

东华师大中心学习:求真务实与新课程同行

  • 2024-06-23
  • 2054

  在中学教师中,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师当中,我是幸运的,大学毕业工作多年后经学校、市教育局、人事局推选,自治区人事厅批准,有幸入选国家人事部西部少数民族科研骨干培养对象,成为广西第一批特培人才到东华高师中心脱产进修一年。

  东华高师中心设在东华师大,是教育部东华地区的培训中心,承担着为全国各高校培训师资的重任,把中学教师视为大学教师来培养,在高师中心是第一次,因此,我们一行5人(云南3人,广西2人)受到了中心特别的关注,从院系的选择到导师的确定,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研究,这是我们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体悟到的。

  我被分在东华师大教科院的课程理论与教学系,这里是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前沿指挥所,是我们透视世界教育的一个窗口,是中外教育思想交汇、新旧教育理论撞击的学术殿堂。老师们做研究的方法态度和教学作风无一不让我们感到亲近而又耳目一新。我的导师聂幼犁先生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在研究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教学测量与考试方面多有建树,在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性学习方面硕果累累,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我深知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一年中,在重温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一些现代教育教学书籍,不但进修了《当代教育理论》、《教育名著选读》、《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中国近代史前沿问题研究》、《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学业测量与评价》等6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参加“上海市优秀建筑对公众开放”的社会调查;参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课题研究;现场观摩“上海市中学优质课大赛”;学习分析教育教学现象、评析教育教学案例,进一步领会新课程观、新教学观的内涵,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课程改革前沿的上海浓郁的改革氛围;撰写《“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上发表;还参加了国内外著名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在东华师大、复旦大学举行的各种培训班和报告会,广泛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扩大视野,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在这里,我不仅接受了很多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思想,身临其境地触摸了地处课程改革前沿的上海市教育教学实际,尤其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而改变教学方式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是改革的焦点,于是,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就成了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关键。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研究性学习倡导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较为令人担忧的倾向:一是教师仍然充当权威,事事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证明教师教学技艺高超的道具和摆设,课前准备的教案中连学生要说的每一句话都预设好了,教学过程中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教师都是“以不变应万变”,按照教案上准备的处理;双边活动的呈现方式是一些数字统计:一堂课提问多少次,有多少个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讲课用了多少分钟,学生讨论了多少分钟......。老师眼里看不见学生在课堂中生动的表现,或是缺乏对学生在意料之外的举动应变的智慧,课堂上只见预设不见生成,本质上不过是在旧的教学方式外面加了一层新包装,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二是教师走向另一极端:一味迁就学生,授课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讲,学生的意见不论对错一律肯定,一团和气;教师在课堂上话越少越好,学生的活动时间越多越好,越自由越好。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地位,实际上却丧失了求知的权利;对教师而言,表面上尊重学生,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抑制,是对教学工作的不负责任,这样的课堂不见预设也没有有效的生成,当然不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

  勿容质疑,以上做法都有悖于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缺一不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学习者、实践者,还是学习内容的生发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变成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对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在于表面形式的热闹,更不能用教师和学生所用时间的比例来量化,教师的平等参与和及时的引导,是对学生求知热情的肯定,是学生求实态度的楷模。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推出的新教学方式,不仅是形式上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更强调的是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尊重教与学的主体地位,以达到科学性、人文性、实效性的统一。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理念上的认识误区和实施过程中的惯性使然之外,更主要的是受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指标和社会评价方式驱使,因此,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认同作支撑。

  一年的学习对于长期埋头于实际工作的中学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而对于今天这个学习化社会来说是短暂的,只是诸多学习方式之一,但它却是我生命历程的一个新的起点,它让我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大师们求真务实、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和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教学风范,更让我认识到在中外教育理论交汇、新旧教育思想碰撞,现有教育模式弊端日益显现而新的教育模式尚未成型的今天,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也需要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知识和能力,不盲从、不冲动,以研究者的客观视角审视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不断地解决新问题,焕发教育应有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担当起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任,承载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推进和谐化社会的建设。

篇2:《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读后感2000字

  《自主学习》读后感

  假期了读了几本书,给我感受最深是这本《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预习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1.独立完成复习题。

  2.尝试完成例题。并思考例题与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思考例题与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归纳出数学方法或数学概念。

  4.尝试练习。

  5.将例题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预习的指导要坚持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二、培养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培养认真学习的习惯。这就包括:

  1.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提高听课效率。

  ①课前应做好各种听课准备(用品、知识、体力、心理准备)。

  ②上课时学会倾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可以采用小组评比方式。)

  2.重视课后复习。

  (1)回忆。(2)看书。(3)整理笔记。(4)查看参考书。(课后复习要及时、突出重点、做好复习题)

  3.学会使用参考书。

  (1)参考书与课本的关系。(2)把握好参考书的内容。(3)选择好典型习题。(4)要做点读书摘记。(5)发挥个性特长。

  4.学会积累学习资料

  (1)明确积累学习资料的范围。(2)将学习资料进行分类。(3)学习资料的整理时间。(4)充分利用积累的学习资料。

  5.学会思考,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上课时要求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逐步培养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6.学会单元小结。

  (1)先回忆后看书。(2)先看题后做题。(3)先复习后笔记。

  三、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即如孔子所调的“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放开喉咙,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要求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始终参与。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问错了,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四、激励探索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辛勤的劳动,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

  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以上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图中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2,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学生得出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厘米2。于是我借机设疑“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同,真的是凑巧吗?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去探索答案。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应符合以下要求:⑴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⑵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⑶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⑷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实际应用

  鲁迅先生曾说:“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教师应该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活动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鼓励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愿望。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我设计了一个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墙壁粉刷”导入,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丝毫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筑在对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篇3:小学英语PEP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知,体验,领悟

  小学英语PEP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知,体验,领悟

  《课程标准(20**年版)》指出:“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语音知识是语音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音知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英语语音基本的特点和规律,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英语语音,更有效地模仿英语语音语调,更准确地接受英语语音信息。

  语音知识如此重要,了解和掌握发音规律在学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让刚接触英语学习的学生掌握语音知识、养成良好语感就成为众多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大事。在众多教师愁眉莫展之际,由z市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z市小学英语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就在大家的殷殷期盼中拉开了帷幕。在此研讨会上,有来自义乌、武义和z的三堂语音课程,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郑文老师随堂点评并且详细解读新旧教材的异同,这不仅为老教材老教法开了一剂良方,更为新教材新教法指明了一条道路。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这几课例,融入自己的个人见解,在此把本次活动的所思、所想、所悟记录于此:

  首先,本次教研主要面对的是三四年级学生,根据《课程标准(20**年版)》,一级标准关于拼读的要求是“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于是教学难度就定位在“了解”,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则是“简单的”拼读规律。针对这一标准,义乌的李旭文老师和武义的周璨老师在教学字母a,b,c,d时,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些单音节、符合读音规则、典型的例词,如a --apple, ant; b-bag, bear; c - cat, crayon; d - dog, duck;而z的应海鹏老师则在教学字母Ii在开音节的发音时,选择了five, kite, nine, like等。

  其次,对于拼读规律,三位老师都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感知、辨认的方法。如义乌的李老师巧妙地把字母a的闭音节发音设计到自己的英文名Apple中,通过歌谣A is for apple初步感知本课的知识点为字母发音,再与学生频繁自我介绍与交流中渗透字母a在闭音节的发音,由此导入正题。武义的周老师则滚动旧知,呈现新知的方式,把字母融入单词,单词融入句型,句型融入对话,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字母a在闭音节的发音。z的应老师则采用一次次复现,继而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出发音规律。如为了归纳出字母Ii在闭音节发音,应老师通过呈现Bill,pig,big,a big big pig引导孩子自主感知发音规律。

  感知了语言发音规律,紧接着就是指导学生去体验发音规律在单词中的运用,而这正是检验孩子们是否真正掌握这一发音规律的重要环节。在此,我十分欣赏李老师所采用的思维训练方式,给学生推开一扇门,让学生自主走进门内去探索,这一方法既能锻炼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又能调动孩子们的知识小存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在感知完字母b的发音后,李老师就引导孩子们说更多具有相同发音规则的单词,如此一来,一个例词/b/--/b/--book,就引发了后面一大串的/b/--/b/--bird, bee, black等等。在搜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骤然发现,原来,这个发音规律如此神奇,竟然能运用到这么多海量的词汇当中,这对孩子们的后续语音学习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如果说这种思维训练对学生的语言功底是种考虑的话,那么应老师采用的自然拼读方法则是非常大众化的方式了。应老师在教授完字母Ii在开音节的发音后,把发音规律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固定好了字母i和e,鼓励学生字母填空组成新词,读新词的方式一次次体验发音规律的无往而不利。在这一自然拼读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也许他们不晓得手下的单词是何义,或有无意义,但有何妨,当他们能快速、准确、自信地读出新词时,语音教学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当以后他们面对其余具有相同发音规则的新词时,相信他们也能十分自信地把单词的读音脱口而出。“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用这八个字来归纳应老师的语音教学效果是再恰当不过的啦。

  在课堂中,我们提倡教师能收放自如,对于教学内容,我们何尝不是。面对语音教学,除了如何感知,如何体验发音规律外,另一难点就在于如何让课堂“不散”。在很多课堂中,我们通常会发现各位字母的发音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课堂被分成了一个一个小节,这样的课堂不能不说是有瑕疵的,但这三位老师却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地攻克了这一难题。如李老师用一个Let’s write的环节既落实了字母的书写要求,而且把每个字母的发音又做了一总和,串到了一个有意义的文本中,可谓独具匠心。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周老师,她自创文本,编了一个蚂蚁偷吃蛋糕的故事,不仅让句型What’s this?贯穿始终,而且课堂中呈现的每个字母发音、每个例词都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发音规律,而且学习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表演得惟妙惟肖,课堂效果大放异彩。

  教无定法,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我们不停地摸索、探索,不断地前进、前行。非常感谢这次教研活动给予了我们一双起飞的翅膀,相信只要有恒心,有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在教学这片天空上我们可以翱翔得更加自信与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