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 2024-06-23
  • 1123

  苏霍姆林斯基,我在初中时对这个名字就有所耳闻,并且在书店里也看过到有关他的不少书籍,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再加上他那长长的名字,使我一直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也可以说是懒得去看。读了李镇西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概述后,我才后悔自己没有及早地去涉猎他的著作。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再一次显示出真理的光芒,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在自己的家乡乌克兰所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实在是堪称素质教育的典范!”为什么李镇西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如此高的评价,甚至把我国伟大的乡村教育的践行者---陶行知与之相媲美,主要是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博大的教育胸襟、崇高的教育理想及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有很大的思想冲击与实际的借鉴意义。对教育对象的信任,他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老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多么真诚的人文关怀,多么富有魅力的思想,多么充满韵味的语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言一字中透露出了他对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不只是某个时期或某一阶段,而是倾其一生所注。苏霍姆林斯基用其睿智的头脑,发自肺腑地呼出了自己的掷地投声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看着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所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多么贴近学生的心灵。

  想一想半个世纪之后的我们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师道尊严的威信始终挂在脸上,“落实”在行动上,表现在不断的毫无目的的唠叨上,甚至是付诸于 “声竭嘶哑”及“批评教育”上,从教师单方面简单地作为出发点,不顾及学生的情感、心理、感受,妄作评论,轻则“语重心长”的“招安”,重则不管不问地暂时放弃与回避。走进学生的心灵确实困难不少,何况我们作为成人的老师或多或少在面子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愿低下“高昂”的头,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理的坚定性,真相的鲜明性和思想的不可动摇性,是从同一个名叫困难的源泉中淌出的泉水。”迎着困难上,方可接受困难的洗礼,去战胜困难。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说明了困难是人生路上一个人前进、发展所必需的。正如我们杜口朗中学的发展,别说是一帆风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一个个困难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有外来的,也有自我加压出现的,不管什么样的困难,我们从来没有躲避,而是迎头而上,尤其是自我挑战时出现的困难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们在战胜困难时的痛苦只在我们过来者心中深有体会。学生讲解、四块板面的多次有效利用、老师的退居“二线”、多媒体的运用、学生展示的规范化、精品性等等,我们艰难地努力、“挖空心思”地思考、“你一言我一句”地群策群力、反思板上的自我剖析、反思会上的深刻检讨、课堂上虽周密安排但仍有“疏漏”的遗憾......这些都曾令我们痛苦过,但我们坚信痛苦是最好的大学,痛苦之后便是快乐的收获。我们每时每刻在提升,一天一天在成长。我们老师的成长反过来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而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轻松愉悦、紧张有序的环境中为自我的充分展示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真诚的人文关怀,我们杜口朗中学的老师为学生的心灵放飞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当然我们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也正如李镇西老师所执教的人生格言:“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们杜口朗中学正在用自己摸索出来的课改理念践行着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我们在课堂上一大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主宰课堂,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实质性的:学生的思维充斥了课堂的角角落落,学生的表现占据了课堂的时时刻刻。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不仅落到了实处,更让师生都有了成长的可能,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成才,也应该有教师的成长,从而促成了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是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自己的工作乐趣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喜悦与苦恼都敲打着老师的心, 引起老师的思考与关怀!也就是说学生的收获就是老师的收获,学生的喜悦就是老师的喜悦,学生的苦恼就是老师的苦恼。这样教师就能在其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收获!

  我们的教育活动不为考试,但我们能赢得考试。“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和平的教育者,在这种教育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了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我们杜口朗中学自从崔校长任校长以来,“成绩”在我们眼中不断地淡化,现在一学期只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锤子买卖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不重结果而注重过程--课堂,尤其是在注重对待转化生的成长,从最后一名学生开始,每节课每个学生至少展示一次,优生最多三次的“强令”使得我们对学习上困难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关注!

  虽然我们在学困生的工作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还差不少:“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都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啊!”正是因为有不少差距,所以我们还必须努力打拼,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杜口朗中学的教学工作,赶上杜口朗中学这列飞速快奔的课改列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聪明才智在于使孩子们把老师的意图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一个真正的教学能手也不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要想如此,老师的素质培养也很关键。“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这也是由老师这一特定的职业所决定的。“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老师的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

  的确,读李镇西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高度概括与凝炼,我又提升了许多,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更看到了自己还存在的许多需改进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的句句真言,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们杜口朗中学的课堂改革的必要性,也深深地感到了我们课改的艰巨性与长远性。但只要我们抓住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这一牛鼻子,“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我们杜口朗中学的每一个人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着!

篇2:《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批评学生的艺术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批评学生的艺术

  细细品读着《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欣赏着闫学老师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身边的事例结合起来的优美文章,品味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引导学生的独特方式。在轻松惬意中,我学习,我反思,收获颇多。

  书中第二辑《莫让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中《怎样批评学生》一文告诉我们:面对那些犯了错的孩子,批评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在谈到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采用适当的方法。他认为谴责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他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要避免对学生进行集体责备。

  是呀,当一个学生犯错时,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要他承认错误,他怎不难为情?又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也许不肯认错,也许只不过是应付老师,表面承认错误而已,可心里更多的却是怨恨,这样,也许他以后会有更多的犯错次数,让老师难堪。

  陶醉在苏霍姆林斯基批评学生的艺术领域中,我不禁想到了不久前教育学生的一件事,我庆幸自己选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认识到了错误。

  记得开学初,我正在上晨会课,忽然,我的余光中出现了一个小纸团,在空中一闪,很快落在第一组第一张王轩轩的课桌上,面对突然出现的纸团,面对我疑惑的目光,王轩轩急得语无伦次:“老......老师,这不是我的!”此时,我完全明白:这个纸团是从他后面这张位置的方向抛过来的,扔纸团的人就是裴小佳。我打开这个小纸团,发现上面画了一块墓碑,旁边写着一句话:此墓是王轩轩的!一看到这样的内容,我火冒三丈。我看着裴小佳,只见他带着脸微微发红的脸,非常镇定地说:“这也不是我的,我没有这样的纸,老师,这个肯定是后面的同学扔过来的。”听到他这样说,我非常惊讶,惊讶他的沉着与推卸责任。但此时,我如果直接戳穿他,他肯定不会承认,因为他的性格非常倔强。

  于是,我故意问全班学生:“谁扔的?赶紧站起来!”顿时,教室里安静极了,等了一会儿,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假如没人承认的话,咱们今天就不下课了!”我提高了嗓音,非常生起气地说。“老师,是我扔的,是我的错,您就惩罚我一个人吧。”坐在最后一排的鲍小松站了起来。同学们的目光同时盯住了他,这时,鲍小松的同桌站了起来,皱着眉头说:“老师,鲍小松刚刚坐在这里手根本没动,他一直在认真听你说话的,他刚刚告诉我想顶罪,好让其他同学下课。”面对鲍小松的冲动与无知,我又好气又好笑,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说:“孩子,能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是好的,可是,别人犯了错,你为他顶错,那犯错的同学就没有机会承认错误了,甚至会纵容他反更大的错,同学们,你们同意他这样做吗?”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同意!”鲍小松低着头轻声说:“樊老师,对不起。”我再次把目光瞟向裴小佳,只见他带着微笑,一副与他毫不相干的样子。我想: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但我一定要裴小佳自己承认错误。我决定耐心地等待。于是我对着全班同学说:“其实我已知道他是谁,我想再给他一次机会,在今天放学之前向我说明情况,我会替他保密。”

  可是,到放学时,裴小佳一直没来找我。

  第二天(星期五),我在晨会课上继续说:“看来这个同学还没想清楚自己该怎么做,我还在等,希望这个同学在今天放学前能和我说清楚。”但等来的依然是失望。

  这个双休日我在忐忑不安中度过,我准备星期一进学校后就找裴小佳谈话。

  星期一早上,我到教室转了一圈,就走出了教室,向办公室走去。忽然,我听到背后有人喊:“樊老师,等等我。”我停下了脚步,回头一看,原来是裴小佳。他快速递给我一张纸条,低着头轻声说:“老师,对不起,那天的纸条是我画的。”看到他终于战胜了自己,站到我面前承认错误,我的内心一阵喜悦。纸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老师,我要向您认错。那天,我撕下一小块纸,画了一块墓碑,写上“此墓是王轩轩”的那句话,再弹给王轩轩,心想,一定很好玩!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我怕在同学面前丢脸,不得已撒了谎。后来,鲍小松竟然说是他干的。

  我回家后,两天没有睡好觉,良心一直在训诫我......老师,我希望您能原谅我,希望同学们能原谅我。请务必保密!”于是,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一番。同时,我也答应他绝不在同学面前说。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告诉全班学生,:“那个写纸条的学生已经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已答应他不能告诉你们他是谁。这位同学希望得到你们的谅解,你们能原谅他吗?”其他学生都乐意原谅他,并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在课堂上做无聊的事情。此时,我的余光中发现裴小佳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

  从此,他学会了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变得爱学习了......

  是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惩罚、批评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惩罚、批评不应该成为一种结果,而应该是一种手段,是一个过程。如果惩罚和批评不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惩罚和批评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更谈不上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批评教育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而细腻的领域,它是一门艺术。

篇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做最美的班主任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做最美的班主任

  读完了闫学所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觉得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科书,读来感到很神圣,我不自觉地用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划出了其中的一些经典句子。同时它又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故事书,读来感到像是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向我们讲述班主任的成长故事,没有生涩难懂的纯理论,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育实例。

  这本书共五个章节,用平实真诚的语言从《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让家长也懂教育》等五个方面教给我们苏霍姆里斯基做班主任的方法,每每读到其中的一些教育实例都能让我产生共鸣,仿佛那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选取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公正会使心灵变得高尚。

  一个老师该如何在学生面前维护一种教育上的公正,是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在教师公正这个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非常明确的洞察:公正使儿童的心灵变得高尚,而不公正则使他们变得粗鲁、残酷无情。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周围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就是通过感受到公正待遇的欢乐达到的。公正具有奇异的特性,它能拨开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美。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公正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公正会在儿童的心里引起怨恨。学习我们身边成功有经验的班主任的做法,不难发现,她们不就是巧妙地把公正的教育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吗?她们把公正体现在班级工作的时时处处,在班级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奖罚分明,言必行,行必果,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给每个人提供展示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获得肯定。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应该反思:面对那些正处在成长阶段的敏感的心灵,我做到起码的公正了吗?

  第二、批评和表扬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表扬,这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对于学生来说,怎样的批评和表扬是合适的、有效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提醒教师: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看到需要责备、毫不留情的东西。教育过程一个很大的缺点,就在于许多老师花费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气、恶作剧作斗争。值得去责备的却是那种播下利己主义种子的行为以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为。由此想到了上周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事,上周四下午体育课上,儿子在操场上被一个高个子学生撞倒了,摔得很疼,头上起了一个大包,膝盖处也青了一块,儿子没有哭,因为他觉得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哭是很难为情的。但那个撞人的学生没有停下脚步,早已跑得不见踪影,儿子甚至没看到他的脸,只知道那是个穿黑衣服的男生。虽然当时我有些心疼,但我在思考,那个撞人的学生为什么没有停下来把人扶起来,难道他是铁石心肠

  ?我想他当时肯定是会有愧疚感的,也有能力把一个小同学扶起来,但他当时也许更多的是感到害怕,所以逃跑了。他为什么这么害怕,跟我们老师家长平时的批评教育有没有联系呢?对于闯祸学生的批评教育如果只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指责,而不能抵达心灵,重视强调后果的严重而轻视对行为本身的关注,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震慑”,旁观学生也只会觉得闯了祸是很倒霉的,尽量离祸事远一点,万一遇上了,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如果说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的第一步,那么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个基础上又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二步。比如,对于一个曾经偷窃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教育他要把偷来的东西想办法返还,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个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向他人奉献自己的劳动果实,从中感受奉献的幸福和快乐,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偷盗等类似现象的发生。那么,对待那种撞人闯祸的学生,我们是不是除了批评教育,也该迈出第二步呢?比如说,可以让他在课间,到低年级去义务当好安全巡视员,专门负责提醒小朋友不追跑,扶起摔倒的小朋友,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体会作为一个高年级大哥哥肩负的责任感,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对闯祸的认识。

  对于表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欢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就是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受到表扬而去做好事。我想,这种危险在我们的学生中也多多少少有存在一些吧。怎样解除这样的危险呢?苏霍姆林斯基从多年的教育经验出发,认识到这样的道理:慷慨与无私无论以什么方式来表现,都不应该去奖赏。对教师来说,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应该的。夸奖、抚爱非常必要,但必须非常恰当地去运用,使孩子明白不应该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才去做应该做的事,更不是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当成一种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第三、阅读是孩子的精神需要。

  生活在20世纪中叶的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他向班主任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如果你被指定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你要列出一张你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应当阅读的书目,并且要设法使本班的小图书馆里有这些书。”这当然不只是针对五年级的班主任提出的建议。本书也是在多个章节中花重笔墨,用大力气从不同角度讲到了这个话题。比如在第三辑中,介绍一位老师的做法是:在班里形成一条关于阅读的规定,每天早晨上第一节课前,都由几个孩子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阅读中有趣的发现、获得的快乐,以及心中的激动和迷惑,引导学生学会了讲述,学会了思考,也学会了讨论和交流,真正爱上了阅读。

  记得以前,我接到了一个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班里有一批已经爱上阅读的孩子,我定期在班里开展读书交流会,还开展了读书方法交流会,班内形成了较浓的读书氛围。至今孩子们上台展开自己准备的稿纸,上面写满稚嫩的字迹,还有修改的痕迹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现在他们已经考入理想的大学。偶然碰到聊起,发现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印象的不是老师精心准备的教研课,不是哪次考试的分数,而是读书活动给他们的影响。我想他们的成才得益最大的应该就是大量广泛的阅读吧。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喜欢阅读。阅读又让他们变得更优秀。阅读不仅是孩子的精神需要,也是老师的精神需要。在书中最后一辑中讲到,苏霍姆林斯基在遗嘱中这样写道:用知识哺育自己。他认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对教师来说,有坡度的阅读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所谓有坡度的阅读,是指书的选择必须对自己具有挑战性。教师的阅读不完全是一种享受,或者主要不是享受,教师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提升,一种丰厚,一种转变,一种完善。书中强调,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但我迟迟没有动笔写,不是无话可写,而是可写的话题太多,无法取舍。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相信,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会被苏霍姆林斯基那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都说爱读书的孩子最美,我想,爱读书的老师也应该是最美的。那么,就让我们爱上阅读,用心工作,成为最美的班主任,最美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