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

《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

  • 2024-06-23
  • 9842

  《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读后感

  学习之余,贪婪般阅读村长(李振村)的文章,从字里行间似乎又触摸到这一颗热滚滚的教育之心。跟村长有过几面之缘,这是一个人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人,村长的睿智、村长惊人的记忆力、村长的才气、村长的可爱......一切的一切,都归于两个字:热爱!他热爱教育,使命感强,追寻真正的教育,推广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成果。从他的文章中,我得到更多的力量,不断完善我的教育教学实践。

  今天读《语文为什么失去魅力》,让我深思:

  ......面对这一主题,沉思良久,我忽然想到: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变得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亘古不变的乡愁不就是语文吗?语文原本就是如此令人魂牵梦绕、夜难成寐的啊,她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千古奔涌的爱国情怀不就是语文吗?语文原本就是这样令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啊,她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野旷天低树,风清月近人”--这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不就是语文吗?语文就是这样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啊,她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就连“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寻常村居风光中,也流溢着让人感动的语文;就连“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的民俗节日中,也饱含着让人温暖的语文;......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人间真情的语文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你看,老庄孔子教给我们人生的智慧,李白苏轼陶冶我们豪放的性情,曹雪芹让我们体味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柏拉图、苏格拉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爱因斯坦为我们的心田播撒下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和理性的种子......这都是语文啊!她让我们突破时空的阻隔,与今古圣贤对话,和中外精英交流,语文怎么会没有魅力了呢?

  原来,不是语文没有了魅力,而是我们的语文教育阉割了语文,让语文成为一只“风干的丝瓜”,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弹性,失去了自然的绿色和气息,于是,语文在不知不觉间“死”掉了,或者说接近“死”掉了--

  我们曾经用政治说教代替了美丽的语文,“万岁”“斗争”是一个时代里语文世界最流行的语词,语文因此变得粗暴凌厉、面目可憎;

  我们曾经用分析解剖代替了语文,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成了语文的全部,语文因此变得枯燥无味,令人厌倦;

  我们曾经用五花八门的训练、测试代替了语文,语文因此而成为学生不堪忍受的精神负担;

  我们曾经用多媒体、用网络、用图画、用音乐来演绎语文,语文因此而失去了文字的纯洁和思想的厚度,变得非驴非马,莫名其妙......

  正是这些“非语文”,让语文失去了她原本的魅力,让语文的学习味同嚼蜡。

  现在,在美丽的太湖之滨,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魅力语文”的概念。他在教育理念上努力追求语文教育的真谛,让自己的教学思想对接语文的学科之魂;他在课堂上努力追求天然本色的教学艺术,引领孩子们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内在的诗情和画意;他在文章著作中充分论述语文的魅力,试图影响更多老师探讨语文的魅力;他在演讲报告中大声疾呼:让小学语文充满魅力......

  我们真是感到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啊:一位年轻的老师,面对着如此博大纷繁、群雄并起的语文教育世界,勇敢地亮出自己的旗帜,果断地迈开探索的步伐,我们感受到一种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

  变化,就这样开始了!

  有人赞赏,也必然有人不屑甚至反对,但不管我们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都应当呵护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因为,正是有了一代代这样的探索者,世界,才有了今日的精彩和热闹。

  我们还无法预测这位年轻人会在“魅力语文”的路上走多远,无法预测“魅力语文”这枚“石子”会在语文教育的海洋里留下什么样的涟漪,但这都不妨碍我们记住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强洪权。

  强洪权,这个名字我还是第一次接触,我关注的还是村长所谈到的语文教学的问题。其实,我现在也是非常的矛盾的,在应试跟语文的美好之间挣扎。譬如,一篇很好的文章,当我们真正沉浸进去的时候,会被文字所描绘的种种情感所感动,会陶醉到文字的美妙中,心中往往会感叹:“写得多美呀!说得多好呀......”所以,村长文章前面所举的一系列的例子,就是对这种美好情感体验的诠释。

  可是,现在我们面对一篇好文章,会怎么样做呢?真的是拿分析、判断的态度去隔离这份美好的:这是比喻句、这是拟人句......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考试要考呀,如果不多做练习,学生印象不深,考试的时候就不一定会做对了。这样的练习多了,孩子们就养成了这样的割裂思维,面对一篇好的文章,他们是去做判断的,不是去感受的,呜呼!

  看到问题,就要好好思考我们的语文怎么教,用什么态度去面对现在的考试了。如果这样安排时间,不知道合理否?

  素读(熏陶)60%(重在积累感悟)

  思维训练30%(概括能力,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等)

  应试技巧10%(做题的方法)

篇2:《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读后感

  《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读后感

  寒假期间读了《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这本书,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这本书共有五章,下面我就围绕第三章:语文反思性教学中反思课堂讨论来谈谈。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答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环节。这其中,读书思考环节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单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看一看学生在讨论答问这一环节中的表现,便可以知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讨论答问这一多向对话环节普遍得到了师生的重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

  一、所有的问题都这样一次讨论完毕合适吗?

  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第一次讨论答问时,学生思考的时间短,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很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局限,通常比较肤浅。还有有些老师或因教学内容安排太密,受教学时间所限,或因自己对该问题没有作深入思索,往往在讨论时留给学生的时间很短。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1、对问题的讨论不深不透,学生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2、可能错失了对学生进行一次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时机,不利于学生形成能力。3、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的读书思考的坏习惯,学习变得浮躁,不利于班级养成踏实的学风。

  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二次讨论答问。

  当学生第一次讨论答问还没有理解清楚时,我们可以尝试第二次讨论。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1、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必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易使学生养成凡是爱思考的好习惯。2、可以将学生拉出思维定势的圈圈,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广阔性,教会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地思考回答问题,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3、可以避免思考问题时钻牛角尖,只重局部,忽略整体。4、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不同的心境,对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中的二次讨论答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全新理念的阅读教学平台。二次讨论答问是在第一次讨论答问的基础之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在给不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再读再悟的时间后,必将产生智慧的碰撞,那些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也常在此刻应运而生。往往这时,课堂中最容易出现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的讨论高潮。

  三、在二次讨论时,要精选问题,还要注意教师的点评。

  a)精选问题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进行二次讨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采用此法,浪费时间;一些太难、太深的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也完全没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饿意义。一般情况下,那些语言、思维容量较大,又处在学生语言、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答案不惟一,具有较强思辨性一类的问题,才具有进行二次讨论答问的价值。也只有这一类问题,在二次讨论答问中才能掀起思维的高潮。

  b)教师点评

  在二次讨论答问之时,教师一定要营造出一个益于学生发表各自独立见解的民主氛围,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整个讨论答问过程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教师的点评要适时、适度、点评要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或深入持续,或全面综述。教师的点评要做到言不烦,有时甚至只是露出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这样的体态语言点评,就足以将讨论答问推向高潮。

  这本书还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知识,相信这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

篇3:《对抗语文》读后感

  《对抗语文》读后感

  寒假期间读了文学博士、作家叶开写的《对抗语文》一书,受益匪浅。其中“苦读与悦读”这个篇章让我印象最深,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在这个篇章中,叶开说:“小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有自己热爱的故事结构,等小孩子真正养成爱读书的兴趣之后,然后可以慢慢地把他们引向其他的书。”想想自己班里的孩子,很多孩子不是很爱读书,究其原因是孩子没能养成爱读书的兴趣,处于“苦读”中。而想让孩子做到“悦读”,首先就要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所以,我打算以后这样进行尝试:

  一、“名人”示范效应,营造浓浓氛围

  大多数的人都有追星心理,当然不一例外我们的小学生对名人也会有欣赏甚至崇拜的心理。作为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并相机向学生讲述古往今来名人们的读书故事,如:岳飞“临窗听读”,匡衡“凿壁借光”,陈毅“吃墨就书”等等。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向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读书格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这些名家名言让学生在无形之中认识到读书的意义,激发了学生遨游书山的兴趣。总之,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灌输读书理念,激励他们要向名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从而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榜样带动,讲讲读书的乐趣

  1、教师榜样带动。教师们都很想把全班学生都领到书籍的海洋中去,培养起对书籍的兴趣,让书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其实这些完全取决于我们教师自身,同时也完全取决于书籍在教师个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如果一个教师他自己就喜欢读书,从阅读的过程中受过益,他再把自身的这些经历讲给他的学生听。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要亲身说法,多讲一些能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典故,多向学生谈谈自己读书时的感想和收获,多讲讲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迪熏陶。

  2、本班学生榜样带动。我们的班级里肯定都会有许多爱读书,读过很多书的同学,让这些学生来讲一讲自己读书的故事,在书籍里获得的哪些乐趣,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书籍是精神的食粮,是快乐的源泉,是智慧的钥匙”。如:有的学生讲通过读书知道了百家姓,有的学生讲楚汉争雄的故事,有的知道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听了这些新鲜有趣的故事,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阅读产生很高的期望,也能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心理。

  三、相机表扬,树立榜样

  小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单纯依靠教师口头上命令式地要求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倘若给学生找一个身边的榜样楷模,那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有了赶超的动力和愿望。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到一个成语:“三顾茅庐”,正当我刚要讲这个成语故事时,班里有一位同学在下面小声地讲了起来,我就让他讲给大家听,结果出人意料,他不但讲清楚了故事里的人物,就连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的性格都讲得那么清楚,这让我大吃一惊,也很惊叹他的课外阅读之广泛,我及时地抓住时机,并在全班表扬了他,树立了榜样,同时借此机会又给同学们讲了一番读书的意义。

  四、定期展示成果,培养成就感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

  1、比赛

  可采用讲故事比赛 、朗诵美文比赛、课外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趣味游戏

  平时抽出自习课的时间搞一些成语接龙的游戏,或者成语故事表演等,学生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获得知识。

  如果一个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爱上了阅读,那他将受益终身。那么,让我们共同携手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吧,让阅读深深浸入学生的血液,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地习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