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初探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初探

  • 2024-06-23
  • 4045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初探

  当前,教育工作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无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又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因而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在我当班主任期间,我试着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班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独立能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

  一、建立班务日记制度

  班务日记制度包括值日生值日和班干部值周制度。班务日记由值日生每天认真记录。班务日记将班级管理分为出勤纪律、学生作业、行规仪表、劳动卫生、突发情况等五方面,落实到人,而值周干部只记录每天班上出现的现象和大体情况。这样值日生和值周干部就能互相监督和牵制。经过两年时间摸索,我总结了以下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班务日记制度的几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即全班每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管理班级一切日常事务。利用班务日记能使每位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表现自我的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管理能力。

  2、经常性原则。即班主任每天审阅签字。一般情况下是要求值日生在第二天上第二节课之前交来班主任审阅签字,这样可以掌握班级学生动态和班干部工作情况;班主任每天审阅班务日记能使班级平稳发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规范性原则。即班务日记的记录要规范,不走过场。班主任在召开班会时进行班级管理的培训,强调记录的规范;班主任应及时以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工作,促使班级和日记制度向预定的轨道发展。

  4、公开性原则。即班务日记定点放置,供师生共同检查监督。一般情况下放在值日生处,任课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班级动态,共同管好班级;另一方面有利于班干部及学生通过班务日记互相监督和自律自省。

  5、针对性原则。即班主任要根据班务日记所反映的突发事件及不良倾向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处理,绝不拖拉或遥而不控,置之不理。班主任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如谈心、家访、电话联系等,不放过一切机会,不遗留一个漏洞地做好工作。

  6、考核性原则。即将班务日记和学生德育量化考核、班干部考评结合起来。一是借助舆论以建立激励机制,鞭策学生培养更好的自律意识和自省能力。二是进行学期工作总结,给学生“论功行赏”,以激励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班务日记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具体化,并强化班级内部舆论作用,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运用班务日记制度能贯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使学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从而充分挖掘班级人力资源,使全部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自主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使班主任节省了时间,能够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科研等工作中去。

  二、制定班级目标和班规

  班级目标是聚拢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班级自我管理的核心。是共同的奋斗目标,于是,本学期我确立 “为了我们共同的大学梦一起奋斗” 和“不管你来自哪个班,我们都是232班家庭中的兄弟姐妹”。 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自主管理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由原来的直接管理变成间接调控。这主要是通过校纪班规来实现。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的制定可以体现奖惩的公平性,排除班主任奖惩学生的随意性。这样可以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同时,也可以化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三、做到“三多”、“三少”

  “三多”即,多沟通,多关心,多表率。

  1.多沟通。由于与学生的生活成长的时代的差异,对人生的价值、对社会生活的看法方面,存在观念上的不同,于是产生了代沟。如果让这种所谓的“代沟”在两代人中间长期顽固地存在甚至发展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势必会造成一种各自“封闭”的状态。形成顽固的“逆反”。在相互的沟通当中,弱化他们对上代人不同意识的“警惕”与“抵触”,能敞开胸怀,这样,我们才能引导他们对社会生活现象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多关心。这代年青人,有一个共同的弱点,由于生活条件优裕,从小许多自己做的事多为父母包办代替,受到的挫折很少甚至没有,心理承担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因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差,缺少毅力,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所以要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他们多关心是必不可少的。在关怀当中,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健全的人格心理。有了健全的心理素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就会增强。

  3.多表率。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一千,道一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教师的言行、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无疑都是学生效仿的典范。“为人师表”是千真万确的。教师时时事事率先垂范无疑会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在“三多”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三少”:少空话、少批评、少包办。

  教师说空话,只会造成“狼来了”的效应,使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动辄“严加批评”,而不是疏导、诱导,只能导致对方逆反心理的形成,而不利于良好心理的形成。

  教师对任何事无论巨细,完全包办,只能产生“保姆”效应,是与培养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背道而驰的。

篇2: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虽然担任班主任时间不长,但回想起来,体会还是满多的,心得还是满多的,现将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小社会",她是学生成长的摇蓝,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强有力阵地。实践证明,环境能够影响、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信念。同样的,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又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向心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像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感冒、那个学生发烧等等,这样的事件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深渊。而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过去,班里有位学生小王,是学校篮球队员,常常因练球而影响学习。

  为此,教育他既要打好球,又要学好文化。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使小王一直保持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燃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

  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

  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篇3: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虽然担任班主任时间不长,但回想起来,体会还是满多的,心得还是满多的,现将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小社会",她是学生成长的摇蓝,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强有力阵地。实践证明,环境能够影响、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信念。同样的,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又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向心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像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感冒、那个学生发烧等等,这样的事件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深渊。而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过去,班里有位学生小王,是学校篮球队员,常常因练球而影响学习。

  为此,教育他既要打好球,又要学好文化。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使小王一直保持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燃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

  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

  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