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杨浦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先进事迹

杨浦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先进事迹

  • 2024-06-23
  • 3914

  浦杨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先进事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坚守与超越:于漪的生命姿态

  12个年级的全部语文教材和教参,她都字斟句酌地伏案审阅;“语文名师基地”“德育实训基地”,她都呕心沥血地悉心操持;她要进很多课堂,并给予指导;她要读很多论文,并作出评判;她要接很多电话,并给予教师、家长、学生各种帮助......这竟是一个耄耋老人每天的工作状态,她乐此不疲,“我愿意坚守,这是人生的使命”。

  语文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教师的重任在于一肩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这就是一个从教近60年教师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理念,她始终故我,“我必须超越,这是生命的姿态”。

  她就是于z,上海市阳溧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尽管80高龄,依然“一身正气”地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

  痴迷语文: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

  在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于漪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她上课的同行,无不为她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近50堂公开课的视频被上传点击,已被奉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漪的语文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题作文就会哭鼻子的学生,在于漪的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她的讲课后,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文艺节目剧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学生,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成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

  一代名师的成长史就是对正确教育理念的认识史。

  1951年7月,揣着教育系毕业证书跨出复旦大学校门的于漪,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是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非科班出身”的她认真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每天晚上,更是挑灯夜读到午夜。经过不到三年的时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从那时起她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

  这是于漪的一堂经典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众生沉默不语。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

  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教学界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机智,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气度、师德高水平。

  谁也无法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于漪长达6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

  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地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伴随着这种高难度、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伴随着“一丝儿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的刻苦自学,于漪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说,说而写,提炼成以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为轴心的各类著述。

  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有人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

  古稀之年,于漪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建设港湾。于漪认为,现在的一种常见病是对语文教材本身不认真、深入钻研。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学生学这篇文章应达到怎样的目的,在阶段学习中应起怎样的作用,常常不甚了了,更谈不上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而是外围战打得热热闹闹,花样繁多。看起来是学习课文,实际上又脱离课文,究竟学什么,不得而知。

  积累了一生的从教经验,于漪深深懂得:港湾不建设好,怎么开辟航线?通向大海怎能实现?应去除浮躁,扎扎实实研究教材,洞悉底里,发挥语文本身固有的多重育人功能。

  深爱学子:人人都是“有魂有根”的栋梁

  谈起“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应试教育,于漪总是很忧虑。在她眼里,人是最宝贵的,每个孩子的青春只有一次,把时间耗费在无尽的练习题上,忽略了自由阅读,失去了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是白白浪费了青春。

  “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愿意为学生的发展奔走呐喊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抵挡金钱的诱惑、拒绝官职的相邀,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有一年,于漪的儿子患了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发焦,最好的药都用了,依然毫无见效。一天半夜,医生找于漪谈话说明病情的严重性,并提出要输入健康男子的鲜血。那一刻,于漪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她恳请医生一定要救救孩子的命。可是,另一边恰逢所带的高三毕业班紧张复习。孩子多次病危,于漪就陪下半夜,早晨临走,孩子哭着呼唤着“妈妈”不肯放行。那时候,于漪也思想斗争过,儿子这边舍不得,学生那边正关键。结果,咬咬牙,她决定还是去学校。“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那时的于漪第一次体悟到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它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从此以后的几十年里,于漪除非自己生病住院,为了家里事,却从没有脱过一节课,请过一次假。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每个熟悉于漪的人都知道,再乱的班级、再差的学生,只要一到于老师手上,都会“脱胎换骨”。1975年,她带了全校最乱的年级,11个班级,几乎班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她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上世纪80年代,于漪又被委以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重任。当时,学校百废待兴,要恢复正常的管理和教学秩序,难度很大。她制订规章制度,整顿教学秩序,在教育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带领师生在校园里种植绿化,美化环境。她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浪费食物的情况,她亲手从泔脚缸里捞出学生丢弃的馒头、米饭带到一个个班级,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使他们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年后,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

  对学生的热爱,使于漪不断从研究学生出发调整和改良更好的教学方法。有人质疑于漪的那套带班经验过时了,其实不然。针对时下不少教师感慨“孩子越来越难教、老师越来越难当”的现状,于漪依然坚信研究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于漪坦言,从教几十年来,孩子的口味“日新月异”,从最初港台的“靡靡之音”,到时下周杰伦为代表的歌曲风靡一时,她有时跟许多教师一样觉得“欣赏不了”“难以理解”。然而,与许多教师不一样的是,80岁的于漪并未简单批评孩子,而是“赶时髦”买来周杰伦专辑,逐一试听。听罢,她终于找到了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不少歌词从诗经等古典名章中找灵感,这样包装传统文化元素,让孩子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独处一室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如泣如诉也是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高兴地半开玩笑:“再告诉您第三个原因,周杰伦的歌,好就好在学不像!”老少师生笑成一团。此时,谁还敢说,80岁的于漪与孩子们有代沟?谁还敢说,这样的老师学生会不喜欢?

  育人先育己。教育学生的工作要收到实效,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育人的真本领。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于漪认为,言教重要,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但身教更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强大的“影响源”,既广且深,潜移默化。因而,教师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魅力。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于漪深表认同。她说,这是对急功近利教育行为的有力回击,将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甘当人梯:个个都是“薪火相传”的希望

  正值2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于漪把世博纳入教学计划,设计了《金色的记忆,灿烂的前景》教案。动感版《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特色,以及延伸开去的人物活动、城市化进程,都可以给学生带去丰富的感悟和思考。她认为,带领学生参观世博,在家门口亲密接触,是百年难逢的机缘。“慢慢走,欣赏啊”,张开灵敏的感官,调动思维的器官,吸取人类智慧的营养。

  “活到老,学到老。”60年的教育生涯,60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已发表几百万字的教学研究文章和专着,留下了“学做教师”的探索印迹。

  “我宣誓,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每年教师节,于漪总是带领数千名上海新教师庄严宣誓,在共和国的旗帜下作出一位“为教育而生”的师者表率。“每一次宣誓,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都会让我重温初为人师的承诺,教师的青春智慧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于漪告诉记者。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用这句话不仅鞭策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今天怎样当教师”--许多青年教师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

  在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时,于漪第一次走上讲台非常紧张,组长徐老师来听她上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课后,徐老师对于漪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但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听了这话,于漪觉得像五雷轰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门还没找到,不是不合格了?从此,于漪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于是,她学着用尺子去量别人的长处--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渐渐地,于漪就把其他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

  于漪的另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于漪努力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她明白当自己讲课最含糊的时候,就是废话最多的时候。教师废话一多,学生就如坠云里雾中,于是她每次都给自己留下“废话记录”。也有时候,学生能够超水平发挥,提出一些超出备课时想象的问题,于漪也都把它们一一记下,记下解答后的感悟,记下解答留下的遗憾。

  于漪喜欢给班主任交心,在一次给新班主任的讲座中,她满怀深情地说:“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班主任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在60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一次次超越自我: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位高烧学生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而支撑她的是始终充盈胸怀的师爱。“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在教育实践中,爱和严似乎是一对矛盾。于漪告诫青年班主任,严出于爱,严要严在理上。班主任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这个主心骨,要敢于碰硬,是是非非要向学生说清楚。而要对是非做出正确判断,班主任必须研究学生的生活。严还要讲究艺术。于漪说,板起面孔训斥学生、甚至挖苦学生不是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是真正的严,这是教育艺术。“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生命体,教师要维护他们的自尊,激励他们的自信,并让他们学会自控。”

  这些年来,有多少人听过于漪的讲学,又有多少人向她求教,没有人作过统计,但她始终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不速之客”。于漪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仅要走进孩子的知识世界,还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把课上到孩子心中,对孩子心灵产生震撼作用,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融化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啊。”

  如今,无论是“语文名师基地”还是“德育实训基地”,于漪甘当人梯,让一个个爱徒从她的肩膀上攀登。她常对“徒弟”们说,“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学识渊博、敬业爱岗、为学生鞠躬尽瘁,这不仅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品格,更是一个人在追求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历程中所进入的真实的精神境界。如今越来越多的“徒弟”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层含义,当他们纷纷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说:“如果下辈子还让我选择职业,我依然选择教育这片多情的土地,选择可爱的学生,选择永远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于漪学的是教育,教育学给了她思考的头脑;教过历史,历史学给了她辩证的思维;改行教语文,文学给了她丰富的心灵;后来当校长,管理给了她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她有太多的头衔和荣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多所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但她最喜欢大家称她为“老师”,听到这个词,她会感受良知、她会感到高尚。近年来,课标编制、教材审定、德育“两纲“、听课评课......太多的事等着她,而在她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或许,于漪是在给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完满的解答,但是她却用自己的信仰、力量传递给更多青年教师事业的能量;她用自己的坚守与超越,带给更多青年教师追求的希望。

篇2: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执着的心,耕耘三尺讲台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执着的心,耕耘三尺讲台

  “dodo soso lala so ,预备--唱!一头牛来两匹马,三条鲤鱼四只鸭。五本书来六支笔,七颗果树八多花。九架飞机十辆车,量词千万别说错。”

  “小朋友们快来呀,长方形和正方形正为了一张舞会的请柬闹得不可开交,大家快来评评理,到底请柬上邀请的是谁呢?”

  你以为这是音乐课,那么你错了;你以为那是语文课,那么也错了。这是由萝岗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李z创设“量词歌”,它已经在校园里广为传唱,还有根据各种数学问题编排的童话情景剧,也已成为李z老师独特的教学模式。

  当记者第一次见到萝岗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李z时,不禁小吃一惊。柔软飘逸的长发,裙角摇曳的白色连衣裙,修长纤细的身影,伴着她“嘀嗒”轻快的脚步,竟然完全颠覆了记者脑海中事先为其勾画的传统形象--两鬓斑白,眼角刻着辛劳皱纹的慈祥模样;朴素拘谨,内向而不苟言笑的严肃表情。但转而一想,没错,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感动福田的最美教师”,不就应该是这样美丽的模样吗!

  热爱音乐、舞蹈和朗诵的李z老师,将兴趣爱好融入于工作,自编自导、编曲合成,她的热情时常在讲台上得到迸发,并感染着学生。

  26年的从教生涯,李z由一位初涉教坛、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迅速成长为一名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教研能力的特级教师。这其中尽管没有震撼人心的音符,但其中的奉献与付出,足以让我们久久地咀嚼和回味。

  积累与磨砺,只为这三尺讲台

  大学毕业后,李老师踏入汉中市示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大门,在那里,她被附小老师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忘我的工作热情、不懈的探求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在那段时间里,她每天除了上课、备课,几乎将业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听课、写教学反思上。她强迫自己:每天必须写写教学心得。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于是,她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自己口语表达的锤炼。起初,她将自己认为在表达上较难驾驭的地方,都逐句逐段地写下来,背熟后才上讲台。上公开课要说的每一句话,学生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她总是详尽地设计,反复推敲。

  从教26年,小学中低年级的课本早已烂熟于心(李z老师主要负责中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但李z老师却把自己的每一次教学都当成崭新的。为了潜心钻研教学,李老师经常对教案进行二度、三度、四度去设计、整理、反思。每年,她的教案都有厚厚的两大本,里面贴满了她搜集来的题型和剪报,还有自己的批注、整理的心得和教学笔记。一点一滴的累积,见证了李老师教学背后的辛勤付出。

  20**年11月,年仅34的李z老师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小学特级教师”称号,成为当时当地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年,李老师又通过“绿色通道”顺利调入深圳市萝岗小学。谈到成功地经验,老师莞尔一笑,用她的话说,“只要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所有的荣光、所有的骄傲与自信,都在这三尺讲台。”这句话是朴素的,却又如此的意味深长。

  数学是抽象的,更是枯燥的,如何点燃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孩子们品尝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呢?每天放学,李老师总会把这样一些学生召集到一起,她对孩子们说:“李老师要给你们开小灶啦,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你们都不要告诉别人哦!”于是,她将第二天的教学内容提前给孩子们讲解一遍,直到他们学会为止。

  到了第二天的课堂上,李老师故意让这些学生回答前一天训练过的问题,答对的孩子们总会令同班同学刮目相看。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小秘密”就是老师给自己的特别关爱;这样的“甜头”,更是带给他们莫大的自信!李老师说,对孩子来说,训练优于任何的说教。反复的训练,反复的强化,虽然辛苦,虽然要付出更多,但这是自己的选择,是自愿的付出,无怨无悔。

  “每当有学生跑到我面前跟我说,‘李老师,我越来越喜欢数学’时,我都很很感动,孩子的肯定比家长、比领导的肯定更加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与荣耀。”

  帮助学困生,有爱、还要有智慧

  为了帮助那些医学鉴定为学习有困难和障碍的孩子(以下简称 “学困生”),李老师只能在工作之余付出更过的努力。

  李老师说,对于这些学困生,她还要用心去给他们更多的爱。“这些孩子是无辜的,学习困难是他们身不由己的。因此,每当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这些孩子能够继续学习下去,自己都会很欣慰、很感动。”

  李老师回忆,其中一个学习有障碍的孩子名叫“小方”(化名),小方的医学诊断是“智力低下、记忆力低下、注意力极端不集中”。具体表现为小方非常的躁动,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还经常去招惹同学,以至时常与同学发生肢体冲撞。因此,不仅班上的学生经常要告小方的状,连很多老师也感觉很厌烦。

  在一次与小方妈妈的沟通谈话中,李老师从小方妈妈的眼神中看到了那种焦灼的无助、痛苦的挣扎,以及作为一个母亲耐心的守候。李老师被这种母爱感动着,她希望自己能够配合小方的妈妈,她相信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由于小方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上更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跟着老师阅读教材。如何能让枯燥的课本吸引小方的注意力呢?李老师反复琢磨。终于,李老师让小方和妈妈一起将正常开本的教材复印成报纸一样大小。拿着这样特别的课本,小方果然很好奇,也很得意,因为他参与制作的课本比别的同学的课本更大、更牛。此外,李老师还为他专门设计了促使他注意力集中的卡尺,帮助他度过阅读障碍。

  在一次课堂上,小方又发病了,显得极为焦躁不堪,就在同学们都指责和唾弃小方的时候,李老师将小方从座位上抱起,此时,学生们都投来异样的眼光。李老师又将他抱到办公室,并抱在自己的腿上,通过耐心的安抚,渐渐地,小方安静下来。李老师说,她这样的举动,正是想让小方感受到被人爱护、被人尊重的感觉,也是想告诉其他学生,小方这样的特殊儿童,更需要被人尊重和关爱。

  当然,为了让小方知错能改,李老师也煞费苦心。一次,小方将操场沙坑里的沙子装了满满一口袋,回到教室后,全部扬撒在教室里。整洁的教室顿时一片狼藉。学生将这一情况投诉给她,李老师见了,并没有马上批评和指责小方。她带领学生清扫教室,由于沙土细小,极难清理,老师和学们打扫了很久。站在一旁的小方因此深感愧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身教胜于说教”,李老师总是用这句话告诫自己要有耐心,并用行动感化着小方。

  为了能让小方学会关心别人,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可的快乐,李老师经常让小方帮助生病的同学去请校医、和老师一起去买书,做老师的小帮手等等。小方虽然身患各种缺陷,但却喜欢折纸和画画。于是,李老师告诉小方,“你上课时可以画画,但只要不乱讲话、不随意走动,就可以得到小红花。”在李老师耐心的诱导下,小方真的进步了,不仅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还被全班同学推选为“萝岗进步之星”。

  李老师说,人的成长就好比一扇一扇的门,尽管途中充满曲折,但只要有勇气,每打开一扇,就能得到一次升华。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做为孩子铺路的人

  李老师是一位善于用自己的感受去熏陶学生心灵的老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她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课堂的快乐教学模式。而她所带的班级,历年统考几乎都是年级第一、全区第一。

  “尽可能多的尊重孩子,尽可能多的要求孩子”,这是李z老师的教育观。她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且一定要尊重在前,要求在后,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要求,而这种要求又不能带有说教性。而说到价值观,李老师说,作为老师,我们永远不要局限于眼前,小小的成就感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自信,但千万不要让孩子将取得的成绩变成自己的归宿,老师给予孩子的,应该是他们可以带走的、受用一生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做人的品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这些东西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李老师说,老师就是给孩子铺路的人,是为孩子服务的人,所以,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

篇3:南滨一中党总支书记、省特级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云灌一中党总支书记、省特级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中华民族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着她的文字、语言和文化,而且在五千年后的今天,使我们仍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望着更远的世界。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让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我们手里失传。

  z,云灌县z镇人,1963年出生,1981年7月毕业于z师范,1987年z师范大学自考毕业,1990年进修z教育学院汉语言本科毕业,后进修完研究生班课程。

  z于1981年中师毕业后,即分配云灌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19***8月调县教育局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2000年调z中心小学担任校长,20**年经公务员考核调县教育局担任基础教育股长,现任教育局副局长兼基教股长、教育局党委委员、县政府教育督学、云灌县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其间,z被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第八批z省语文特级教师,被确定为“z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曾当选为市第九届党代会代表、县第十届人大代表、县政协第七届委员。现为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

  z在工作期间,十分重视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主要科研成果有:⑴主编或参与编写教育教学著作主要有:《同步作文》《经典诗文诵读指导》等。⑵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如《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阅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面对学生作文的率真本色》《对教学策略关系教学效果的思考》《知识教育新策略例谈》等。其中获奖论文10余篇;⑶先后作专题讲座约40余场,如《新时期师德修养问题》《关于规范管理的讲话》《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关于教师读书问题》等;⑷主持了《小学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途径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周期三年,于20**年秋经市教科所组织专家组评审结题,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该课题对推动云灌县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⑸重视培养青年教师,z先后培养了z等青年教师、青年校长,z成为县“十佳校长”、省先进工作者;z有三篇论文获“教海探航”二、三等奖,z“教海探航”论文获得一等奖“三连冠”。z发表并获奖论文多篇,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z省语文特级教师。

  z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对语文教学的学习与研究。在语文教育中突出体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语文其实是在教人”(叶圣陶语)的语文教学思想。主张在阅读教学中“立意”与“立人”兼得。他一直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价值,在于学会运用语言工具,使之成为一种文化修养的载体。

  为此,他积极倡导并开展“经典诵读沙龙活动”,推动全县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他认为:中华经典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不断汇入新的溪流,不断向前涌动,它的浪花既流传着传统文化的风韵,又闪烁着大时代的光彩。这些经典首先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能使学生在与文学大师的对话中,耳濡目染,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感悟、积淀、升华美好情感,进而形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总而言之,经典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陶冶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层次,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中国学生受用终生的精神底子。

  z还认为,语文工具的特殊性,又决定了语文富有感染力的育人特点。根据语文教育这一特殊属性,语文教育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应当把塑造学生人格作为一个主要的教育任务。为此,他曾撰写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阅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等,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z探寻的主要途径有:相机渗透、品味熏陶、启发感悟、对比明理等。z有这样一句形象的比喻语言:让学生驾着读书之舟,踏上那赐于学生精神力量的幸福之旅。

  z在工作期间,曾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市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