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前黄高中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前黄高中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 2024-06-23
  • 9144

  黄前高中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一、学校概况

  z省黄前高级中学创建于1939年,1957年确定为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成为全省率先创建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年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为进一步增强省前中教育品牌的影响力,20**年成立了省前中教育集团,包括省前中本部、省前中国际分校、武进区黄前实验学校、武进区邹区初中,形成了集团化办学模式。学校占地面积223亩,现有高中班52个,在校学生2915 人。

  近几年我校获得了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绿色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省文明单位、省先进集体、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省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省落实两个《条例》优秀学校、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省中小学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在第二轮三年主动发展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之下,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之下,我校能励精图治,克难求进,促进学校持续高位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省首届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平安校园、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省“十五”期间中小学“优美校园”、“精品建筑”学校、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称号。在20**年1月召开的武进区“十一五”教育表彰大会上,我校被表彰为“武进区十佳创新发展成就奖”。

  二、发展优势

  1、坚持以人为本,学校文化积淀深厚。

  我校1939年建校,1957年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一所农村重点中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整合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等诸方面的优势,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序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在总结和提升成功办学经验基础上,我们把“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作为办学宗旨,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建立了年级部、各科室纵横交叉的管理模式,一系列的措施丰富了我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内涵。确立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争创一流”的省前中精神,明确了“诚”的校训;学生“勤学、好问、善思、乐创”,教师“严谨、踏实、热情、负责”,校园里洋溢着“团结、勤奋、求真、向上”的和谐氛围,良好的“三风”建设,为师生共同成长营造了和谐的校园环境。

  2、教师专业化水平高,岗位奉献精神强。

  我校现有特级教师13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6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0人,常州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19人,拥有研究生学历或在读研究生55人。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常州市首屈一指,名列江苏省前茅。20**年曾获“江苏省优秀教师群体”称号。20**年11月15日《江苏教育报》专题报道了我校师资建设成果--《名师团队是怎样炼成的》。教师专业化水平高。同时我校历来重视师德建设,积极开展“敬业爱生”主题活动,全校教师讲政治,比师德;讲学习,比师能;讲奉献,比贡献,形成了“三讲三比”的良好氛围。

  3、德育特色鲜明,德育体系初步形成。

  学生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我校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积极寻求高效德育的突破口,探索德育新模式,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一是坚持责任教育,打造德育文化核心。学校围绕责任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二是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德育特色项目成效显著。高二年级80里野外拉练、18岁成人仪式、高三年级的毕业典礼等已成为我校独具特色的德育亮点。三是学习伟人风采,积极争创周恩来班。我校从2000年开始争创“周恩来班”。12年来已有24个班级被评为“周恩来班”。20**年应邀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文艺演出。20**年在全国“周恩来班”“邓颖超班”演讲比赛中,刘琰同学夺得中学生组唯一的一等奖。20**年高二(9)班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周恩来班”。我校被评为德育特色学校。20**年7月,我校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

  4、积极推进新课程,课堂教学呈现崭新面貌。

  近几年我校积极推进新课程,全力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一是举办了规模不等的学术沙龙,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研讨。二是重新构建学校课程,利用校内外资源,编写了14本校本选修课程。三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每年成功举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大型公开课活动。四是教师观念更新,多人课堂教学获得荣誉。近五年,有3人在全国课堂教学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有10人获省级评优课一等奖,有15人获常州市评优课一等奖。20**年我校被武进区教育局表彰为“20**年武进区中小学教师师能大练兵活动先进集体”。20**年在省教育厅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获得了省一等奖,同时我校被表彰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5、成功申报江苏省课程基地,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了优质平台。

  20**年暑期,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省首批31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名单。常州入选项目共2席,我校申报的“环境?生命”课程基地项目成功入选。课程基地注重面向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解题、主动探究,对学生学习方式是一次刚性的改变。江苏省课程基地的创建为我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搭建了高位平台,也开启了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征程。

  6、加强中外教育合作交流,SAM课程堪称典范。

  20**年6月,我校和澳大利亚南澳洲高考局合作,开办了国内第一家SAM课程中心。通过七年多的艰辛探索,成绩斐然。近三年有275名(20**年106人、20**年86人,20**年83人)学生考取国外著名大学深造。20**年李宁馨成为常州从高中直接考取牛津大学第一人。20**年叶超同学又成为常州从高中直接考取剑桥大学第一人。中外合作的SAM课程已成为常州地区乃至江苏省培养新型国际化、外向型人才的成功范例。20**年我校又成为美国AP课程成员学校。

  7、历年高考成绩优异,尖子学生培养卓有成效。

  近几年,我校高考各项指标均名列全省前茅。20**年高考本一达线率为71%,再创历史新高;本二达线率为93.2%,实现了大面积丰收。20**年高考有648人达本一分数线,达线率为66%;923人达本二分数线,本二达线率为93.8%,再创历史新高。本二达线率为全省第六名。同时,我校在尖子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20**年翁兆洋、张亚婕获得常州市理科、文科第一名。20**年蔡惠琦获得常州市理科第一名。20**年蒋哲同学获常州市理科第一名。近三年录取清华、北大27人,每年录取国内一流名校的学生有150人左右。20**年我校成为常州唯一入选清华大学自主招生“A计划”的学校(江苏省共有11所)。20**年又成为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和中华人民大学“校长直通车计划”资格学校。

  8、办学体制不断优化,成立了省前中教育集团。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动武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省前中教育品牌示范、辐射效应,20**年7月,由江苏省黄前高级中学、江苏省黄前高级中学国际分校、武进区黄前实验学校等学校组成的江苏省黄前高级中学教育集团组建成立。9月,武进区邹区初级中学加盟省前中教育集团。省前中教育集团的成立与扩展,必将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各成员学校的共同发展,更好地扩大名校辐射效应。

  三、问题与困难

  1、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位发展存在瓶颈问题。

  目前我校(本部)在岗教职工219人,专任教师201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共84人,占专任教师的41.8%。高级教师105人,占专任教师的52%;一级教师81人,占专任教师的40%;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93%,30岁以下的教职工14人。职称结构层次和以前相比有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从整个师资状况来看,老中青结构不尽合理,年轻教师较少。在教师编制不变的情况下,近5-10年能引进的教师数量也十分有限,五年后,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性将日益凸现。二是少数教师职业动力不足,存在着“守成”思想,长期在“高原地带”徘徊,出现了专业发展的瓶颈状态。着眼于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名教师培养的力度。

  2、建好江苏省级课程基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尚需提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旧的观念与习惯对教师教育与教学上的束缚还时有体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缺少比较深入的思考,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校本课程备选的很多,但如何才能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更好地激发学生选修的兴趣;同时需要激发教师积极开发品牌课程、精品课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还有待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和开发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我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级课程基地“环境?生命”课程基地项目,需要我们更好地更新观念,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投入更多的精力。

  3、围绕减负增效,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

  在省市实施减负增效之后,我校能认真贯彻各项措施,严格执行减负规定。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减负”,学生自由时间增多了、压力减小了,学生变得非常浮躁,导致基础不扎实,钻研精神不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能充分利用自由时间自主学习,在压力减轻的情况下不减吃苦钻研精神,在自由时间支配丰裕的情况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减负背景下,围绕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长、社区教育的整合,提高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系统性的德育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具有省前中特色的德育模式。

  4、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绩效工资,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随著绩效工资的实施,我校必须加强调研,结合学校与教师的实际,体现“多劳多得,责重多得,绩优多得”,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和实施意见,力求做到合理。与此同时,我们要考虑到省前中是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管理难度大;作为全省一流高中,省前中的办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武进教育在全省的位置,学校培优、托一把的工作需要老师付出更大的努力。由于学校缺少经费来源,在全靠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在不减少教师平均待遇的前提下,学校在经费使用上怎样才能有更多的自主权,以此来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部分 发展理念与目标

  【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20**”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20**,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的办学宗旨,遵循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发展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现代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层次合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2)德育发展目标--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德育体系,培养有为天下、富有爱心、守诚明礼、阳光健康、有领袖气质的一代新人。

  3)课堂教学发展目标--打造生态课堂,高效课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4)课程建设发展目标--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加强各级课程的整合工作,形成富有省前中特色的课程体系。

  5)课程基地建设发展目标--把省前中“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成一流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环境教育中心、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成为省内甚至全国的标杆。

  6)科研发展目标--实现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全方位提高我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

  7)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气息,具有深厚人文精神。

  【基本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弘扬省前中精神和以“爱生”为核心的师德建设。

  2)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创新和实践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积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新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保障,不断调整思路优化策略,做好减负增效工作。以教学案为突破口,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生态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继续注重内涵发展,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管理策略,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切实减负增效,实现省前中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学校三年发展目标】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打造高位平台,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师生精神家园;

  多元优质,彰显特色,建设课程基地,积极争创国际先进的全国一流高中。

  第三部分 具体目标与策略措施

  一、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1、发展目标

  以教师专业标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指向,促进教师“自主认识、自主提升、自主发展”,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积极探索现代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层次合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2、策略措施

  1)加强文化引领,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争创一流”的省前中精神,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激励教师积极自主发展,高位发展,力争进入常州市优秀教师队伍培养的“五级阶梯”,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每位教师都要制订三年主动发展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2)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继续举办“道德讲堂”,举行“爱与责任”“我的教育故事”等演讲活动,坚持优秀教师的评选,隆重表彰并广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用先进榜样激励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同时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增加人格感召力。

  3)推进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①教学研有效结合,制订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需求的培训计划。以PCD模式(参与式课程开发)等方式来进行“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多层面、多渠道培训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自读、研读教学论着,同伴互助听课、评课,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打造“有效课堂”、“生态课堂”、“文化课堂”,努力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争取在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有更多的教师脱颖而出。大力支持教师参加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进修。

  ②创新形式,为各类教师发展创设平台。拓展教师视野,合理安排教师的校外学习活动,为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提供保障。创新形式,为各类教师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学术沙龙、专家讲座、校级研究课、对外公开课、教师论文评比、优秀课评比、精品课程评审、研究性学习优秀指导教师评比等。

  ③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大力推进“名师工程”。目前我校师资呈橄榄型结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在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培养新教师的同时,要大力打造名教师队伍。继续完善《省前中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就培养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硕士研究生等有针对性地定员、定量培养。力争三年内江苏省特级教师达到15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60%,硕士研究生比例达30%左右。

  ④打造品牌教研组,依托教研组建设学科基地。积极发挥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在学术上的引领作用,增强他们对高考质量的责任意识。加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建设,着力打造集科研、师训、课改于一身的教研组,力争创建在全市乃至全省有较大影响的1~2个品牌教研组。继续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五个一工程”:每学期执教一堂公开课,参与一个研究课题,开设一门校本选修课,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着,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4)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①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坚持民主、公正、客观的原则,坚持重实绩、讲实效的原则,定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专业发展水平、教学实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更好地调动教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②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奖励机制,激发中青年教师发展的内驱力。鼓励中青年教师领衔科研项目与教学研究;对于坚持创新教育且确有成效的教师,学校为其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③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实行科学、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认真制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重新制订《省前中结构工资条例》,基于“多劳多得,责重多得,绩优多得”的原则,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

  ④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化水平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省前中骨干教师学术性津贴制度》,促进骨干教师保持高位发展;继续完善并组织实施《省前中青年教师考核奖励细则》和《省前中骨干教师评比办法》;制订《省前中职工考核奖励办法》,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实行“低碳德育”,提高德育实效

  1、发展目标

  “低碳德育”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人际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低碳德育”,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形成和谐无痕的育人模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德育体系,培养有为天下、富有爱心、守诚明礼、阳光健康、有领袖气质的一代新人。

  2、策略措施

  1)队伍建设工程,注重全员性、专业性

  在“人人都是教育者”的观念指导下,通过强化全员育人意识,使每一个教职员工均能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①着力培养一支德育队伍。重点培养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观念新的创新型德育工作队伍, 特别是强化班主任团队的建设,全面提升班主任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名师队伍。②积极加强和家长、社区、高校、德育基地的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共建单位的作用,构建多方联动、多元开放的德育模式,完善多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③建立一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推进心理教育课程化和心理疏导常态化工作,继续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④学生干部队伍的全员化建设。积极发挥学生校长助理、学生会成员、班团干部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的积极性,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人人当家作主的良好氛围。

  2)德育研究工程,把握科学性、规律性

  提高德育研究水平,针对新时期教育规律和特点,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将德育教研纳入教科研整体工作之中。①建立德育研究队伍。以“德育工作会议”“学术沙龙”等形式,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掌握教育工作动向,为德育工作服务。②由德育处牵头,开展“引领--赏识--激励”的课题研究。班主任要围绕这个课题深入研究,积极尝试,认真总结,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有文化内涵的德育工作方案。③建立一个德育校本课程。加大德育研究力度,发动教师学习并积极撰写德育科研文章,组编德育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探索规范、系统、高效的德育模式。④提升班主任工作品质。汇集资深班主任的治班经验形成《省前中班主任实务操作手册》;同时编辑《德育方法录》、《班主任管理个案集》,以教育理念的更新、管理方法的艺术性提升班主任工作品质。

  3)学科德育工程,强调渗透性、实效性

  坚持“潜移默化”,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挖掘德育内涵,发挥育人功能。与学科教学课堂和综合实践课堂“两个课堂”相渗透,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学科教学课堂结合各学科的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诚信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扩大社区服务和实践基地,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做实综合实践课堂。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制度,组织好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4)德育实践工程,着重序列化、多样化

  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德育无时不在,环环相扣,贯穿始终,形成活动序列。继续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①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创设德育系列活动,如高一年级的习惯养成和感恩教育,高二年级的野外拉练活动、高三年级的18岁成人仪式,职业规划等。②继续深入开展“争创周恩来班”活动,坚持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和评选,做到常规化、制度化。各班要围绕“争创周恩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③提倡“以节载道”,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结合民族文化、历史名人、革命传统等开展责任教育,力求德育序列化、多样化。

  5)人生指导工程,促进全面性、过程性

  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①通过 “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成长作好详实的记录;②探索并建立导师制度,明确教师作为学生导师的职责,建立导师业绩考评制度,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的发展;③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学生的幸福人生。

  6)网上德育工程,突出即时性、高效性

  发挥网上德育阵地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学校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德育网站、德育网页,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办好班级网页、班主任博客和 “省前中论坛”等栏目,进一步探索网上德育即时高效的功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使校园网在家校互动中持续发展从而更具生命力。

  7)励志教育工程,强调自主性、激励性

  在当前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减负是手段,增效是目的”,“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要理直气壮追求减负后的高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励志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①加强思想引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通过让学生读励志文章、写励志征文、出励志板报、听励志讲座、开励志班会、访成功人物等系列活动,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 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③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长在节假日对学生的管理作用。④在学生中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标兵,在班级中开展自主学习先进班级的评选。

  三、充分确立学生自主意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发展目标

  打造高效课堂、生态课堂和文化课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2、策略措施

  1)落实教学常规,打造高效课堂。

  要狠抓教学常规,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①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等。②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严格教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③探索改进学生学业多元化评价的途径,切实做好学生模块修习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④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强调学风建设。⑤用心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与高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⑥加强集体备课,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精益求精。⑦努力做到教材处理一体化、配套练习校本化,加强教学案的修订工作,提高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⑧对学生的学力水平摸底排队,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加大弹性,分层推进。对学困生的转化常抓不懈。把资优生质量目标责任落实到科任教师及至年级备课组和教研组,强化训练,扬长补短,争取高考成绩保持在江苏省前列。

  2)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条件而建立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就教学而言,是在课程、师生、环境三者之间营造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独立自主、有利于师生发展,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教学环境。研究课堂教学整体策略,创建并完善课改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

  打造生态课堂,教师要遵循五个原则:一是以学习为中心,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而不被课本和教参所束缚。二是以尊重为基础,能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三是以问题为纽带,能组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灌输。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四是以需要为准则,能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是机械地程序化运作。五是以发展为主旨,能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

  3)挖掘核心价值,打造文化课堂。

  文化课堂是尊重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要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的发展,充分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意识,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欲,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打造文化课堂,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挖掘并把握课堂的核心价值,授课以课堂文化为中心展开,形成一种文化气息,从分析问题的细节到拓展可到达的深度等等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起码的情绪和情感上培养他们尊重知识的价值,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四、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和建设,以特色课程推进内涵建设

  1、发展目标:

  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加强各级课程的整合工作,形成富有省前中特色的课程体系。

  2、策略措施:

  1)根据学校实际,积极推进国家课程的实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整体的动态过程,涉及到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

  ①课程内容、方法和学生生活经验整合。国家课程关注学生共性的基本要求,作为弥补国家课程缺陷的校本课程,应着力于学校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要求,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

  ②学科之间的整合。课程整合强调的是课程的横向联系,其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力求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

  2)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潜能。

  ①完善《校本课程开发规划》。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了使校本课程制定更为合理和科学,我校要邀请专家进行访谈、问卷等调查,获取诊断校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与建议。通过分析形势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学校课程的发展蓝图,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优先次序,探索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行动。

  ②加强校本课程的系列化、特色化、精品化建设。确立学科拓展类和综合拓展类两类课程的系列化建设的主题,使系列课程呈现分层递进的特征;充分挖掘优势课程资源,促进课程的特色化形成;加强校本课程“课、研、修”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提高特色课程的课程品质,使其向精品化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新的规划,一是结合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在人文和科技领域各确立一个主题,多角度选择子课题,形成系列化的校本课程;二是在已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基础上,对已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筛选、论证、提升,形成精品校本课程;三是积极鼓励教师开设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的校本课程,展现我校课程特色。

  ③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超市。要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每学期提供不少于40门的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发展。

  3)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农村学校,多年来,逐步摸索形成了一条具有我校特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方法,将课程分两块进行:一块在校内完成,一块由学生利用假期在校外完成。这一做法得到学生以及许多家长的认可。我校将对研究性学习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力争逐步摸索出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

  4)加强兴趣小组和社团工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为培养尖子生奠定基础。将学科竞赛指导工作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由教科室、教务处联合牵头,组织有关学科的教研组长、竞赛主教练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对过去几年各学科竞赛的内容及其所有材料进行认真的总结梳理,先着手编制一个课程开设纲要,包括辅导的主要内容、课时的安排、学生的活动和评价等,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供相关学科竞赛辅导时所用的校本教材。

  ②发挥三个活动中心的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要充分发挥我校目前科技活动中心、人文活动中心、体艺活动中心的作用。根据学生需要,积极组建学生社团。社团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活动,有成绩,有总结,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吸引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个性自由、张扬地发展。充分发挥动物博物馆、地震科普活动室的作用,加强科技教育。同时拟扩建地理教室,形成学校新的实验亮点;利用校园网络,加强计算机兴趣小组建设,如计算机编程、电视节目制度、DIY小组、网络实验小组、机器人小组、网页制作小组。

  5)进一步扩大教育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①继续办好SAM课程和美国AP课程。SAM课程和美国AP课程为我校学生的多元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我们要进一步开放办学,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凸显品牌效应。要严把生源入口关,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联系,为学生多元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②融合中西课程,更新教育观念。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鲜活的课程,从而促进我校教学内容、育人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价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6)加强学校体卫艺等工作,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高度重视跑操活动,要把跑操与德育、常规管理结合在一起来认识,跑出素质,跑出精神,跑出气势,跑出特色。继续加强排球、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建设,全方位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音乐、美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五、建设好省级课程基地,搭建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平台

  1、发展目标:

  把省前中“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成一流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环境教育中心、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成为省内甚至全国的标杆。

  2、策略措施:

  1)明确实验的主要任务。我校的“环境·生命”课程基地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立了四大任务,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以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环境与生命的和谐”三大目标。

  2)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要加快推进省级课程基地的建设,包括动物博物馆(开展以分类、生态为主的动物学模块学习)、标本制作室(开展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探究学习)、DIS实验室(开展以传感器为主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探究学习)、数码互动生物显微实验室(开展以观察为主的细胞模块学习)、组织培养室(开展以微繁殖为主的植物学探究学习)、DNA分析室(开展以DNA的提取、分离、简单测序、PCR技术为主的模块学习)、百鸟林(开展以生态和环保为主的活动课程体验学习)、生物技术实验室(开展以日常生活技术为主的活动模块学习)等。

  3)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继续收集、制作、购买动物标本,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动物标本范畴;逐步建设和完善图书区和电子音像区;加大网上动物博物馆的建设力度;建设国家课程的网络课程,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4)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以特级教师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层层把关,促进名师出高徒,以建立起一支在全省生物学科具有影响力的教师团队。

  5)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围绕推进新课程,进一步加强国家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http://course.qhsms.com.cn)。开设校本课程,发挥校本教材《动物世界掠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作用,开设选修课《动物趣闻》、《网上动物园》;以动物博物馆的分类为蓝本,建立《环境·生命》系列课程,并逐步做到校本课程电子化。充分利用我校SAM课程(南澳洲国际课程)和美国的AP课程,寻找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更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动物博物馆学生解说员,让学生参与动物标本制作,组织学生赴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野外实践,引导学生接触DNA扩增和DNA分析等知识与技能,继续组织“生命学会”开展各项活动。

  6)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的联系,联合创办课程基地,让拔尖学生能够到高校参与课题研究,从而实现以基地为纽带促进中高等教育有效对接。

  7)构建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有效途径。坚持动物博物馆对外开放,每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免费开放,增强基地的社会效应。

  与此同时,要建设好常州市物理课程基地,并积极创建其他省市级课程基地2~3个。

  六、加强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发展目标

  以20**为指导,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实现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科研骨干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教育科研实践的研究,全方位提高我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

  2、策略措施

  1)加强教育科研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根据“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本着“研教、研训、研修”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重视常规教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针对教师的研究水平差异提出不同要求,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科研培训,提高我校教育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理论素养好的教科研队伍,培养一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2)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主动和谐发展

  做好各级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推广工作。认真落实课题申报工作,使课题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数量与层次都有明显提升。尤其是要认真做好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丰富普通高中学生文化需求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江苏省教科研规划课题《构建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的研究》等课题。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重视课题研究的总结、鉴定和成果推广工作,积极引导教师借鉴各类优秀成果,并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学校优质化发展。争取做到课题研究校本化,力争完成一批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研究课题并上报研究成果。教科室定期编写《省前中教科研》,让教师了解学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和进展;编辑教育新思想集,为教师科研提供理论支持;编撰科研论文集,展示教师科研成果。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力争每年不少于100篇。

  3)构建科研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

  为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修改和完善《江苏省黄前高级中学科研课题管理条例》,给予教师在课题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4)构筑交流研究平台,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构筑学校科研展示平台、科研交流平台、教育研究平台等科研互动平台,营造科研氛围,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

  ①科研展示平台。以学校《省前中教科研》、校本教材、《研究性学习论文集》等为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媒介,构筑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展示教师科研成果、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平台。

  ②科研交流平台。以科研讲座、教学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为内容,构筑科研交流平台,在交流、学习、评比中实现共同提高。

  ③科研研究平台。以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学科资源库建设等为载体,构筑科研研究平台,引导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并形成具有我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科研成果。

  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人文校园

  1、发展目标

  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气息,具有深厚人文精神。

  2、策略措施

  1)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思想。

  ①继续弘扬省前中精神。通过校史馆建设、优秀教师介绍等,加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争创一流”的省前中精神的宣传。

  ②创新办学理念。一是确立学校的核心理念,我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核心理念明确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的理想追求。二是德育理念。我们的德育理念是“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三是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理念是“赏识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

  ③创新培养目标。我们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为国家持续发展考虑,努力培养出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需要,具有中国灵魂,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良好生存和发展,具有国际文化素养的现代中学生,使他们在观念、语言、文化、知识、能力、视野等方面都能与全球化、国际化接轨。我校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培养有为天下、富有爱心、守诚明礼、阳光健康、有领袖气质的一代新人。

  2)以教工活动、学生活动等活动为载体,推进人文校园建设。

  ①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工会利用传统节假日、政治学习、工会活动、支部民主生活会等活动对我校广大教职工进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内容的师德规范教育,提升广大教职工的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文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

  ②着力建设“人文课堂校园”。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平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的“三进”工作,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对我校师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推进硬件建设,改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都会说话。从学校审美文化建构的意义上看,具有丰富审美因素的校园环境就是一门蕴涵着无言之美与智慧创造的潜在课程。①用名言警句、诗画雕塑及宣传警示牌等点缀于花坛之中,使花坛更富有育人的内涵。②在校门大厅内或其他醒目位置,将学校办学历程、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学校标志进行展示、简介,既宣传了学校,又能引人瞩目。③教学区、运动区内,可适当设置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绿化带,或气势恢宏的大型围墙宣传字画,以达到怡情励志的作用。④在恰当的位置设置展示本校老一代名师以及著名校友的事迹走廊。⑤根据校舍特点,可设置“艺术走廊”、“文化走廊”、“名人走廊”等楼层文化。在其间布置师生书画作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⑥加强图书馆建设,整合电教、语文教学资料、影视音像资料,开设语言阅览室。

  4)促成团结和谐的管理,构建艺术化的和谐环境。

  努力构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群体的新型角色。“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的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校园内人际关系平等、和谐、融治、友爱。学校领导工作严谨踏实,不谋私利,甘当公仆,关心信任师生,民主团结,平等相处。学校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过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事之间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融治相处。学生尊敬老师,勤学守纪,热爱集体;同学之间互尊、互爱、互助,亲如兄弟姐妹。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和年度计划

  为了保障我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我校必须建立促使目标达成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规划领导小组要定期开会,解决重大问题,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积极寻求政府、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外部支持。

  二、制度保障

  为了配合监测保障机构的运作,建立与完善以下制度:

  1)学习制度。组织教职工学习规划、了解规划、接受规划,并结合本部门与本人的工作实际,研究如何自觉主动地落实规划。

  2)评估制度。建立校内外两个评估小组,分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客观、全面、真实分把握规划实施的进展与水平。

  3)通报制度。定期向教职工通报规划的组织实施情况、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和下一步措施,使教职工了解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任务。

  4)整改制度。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要认真分析规划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研究具体的整改措施。

  三、后勤保障

  1)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依托宽带网络,建立一个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以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为契机,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健全学校网络体系,对现有网络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护。二是要着力资源建设。更新学校对外网站,及时上传最新内容,相关部门要进行落实相应栏目。建设好各种专题网站,充分发挥校内网站在学校日常信息发布与沟通方面的功能。继续深化学校资源建设,促进知识管理,真正把文件库做成我校校本资源建设的主体。三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利用信息化的平台与手段,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德育体系、学生活动、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应用,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听课、评课、备课、上课等,利用网络构建起一个校长、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平台。

  2)扩大办学的开放度,整合社会资源。

  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办学环境,整合社会资源,一是加大与各级领导和政府各部门沟通的力度,争取上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我校办学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加大与高校、各兄弟中小学的沟通和联系,努力起到示范性、辐射作用,为兄弟学校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争取双赢。三是加大与学生家长、社区和校外资源基地的沟通和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育人的合力。四是加强与历届校友、社会贤达、热衷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的沟通和合作,争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3)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规划提供硬件保障。

  建设省前中学生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设施;进一步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旭日广场功能;在广场东侧空地建设湿地公园,美化校园环境;做好教学楼、宿舍的整修、翻新工作;进一步改善教师和学生用膳环境;进一步规划校园绿化工作,提升绿化档次和精致化程度。

篇2:K大高中十一五发展规划

  厂大高中“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厂大高级中学于20**年7月由原南化一中、厂大中学合并而成,是z省三星级高中、z省模范学校、z省德育先进学校、z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z省绿色学校。学校目前办学规模为37个班,1622名在校学生(522+530+570),其中住校学生330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01人,离退休教职工220人,15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教师任职资格53名、一级教师任职资格58名,拥有省、市、区、校各级名优骨干教师31名。

  学校近三年招生情况:

  20**年 20**年 20**年

  录取线 511 550 590

  第一批省重点录取线 500 540 580

  学校近三年高考成绩

  20**年 20**年 20**年

  本二以上文化达线 87 87 68

  本二以上艺体、空军飞行学院招生双达线

  未统计 19 37

  合计 106 105

  目前,学校校舍、设施良好,有独立图书馆、室内体育馆,学生宿舍、食堂条件良好,综合楼建设开工在即,争取九月份投入使用。但作为星级高中,学校操场不达标(跑道250m,);“育才楼”作为教学楼离景观大道过近。办公室条件、实验室条件目前还较为简单。

  总体而言,厂大高级中学在z市所有三星级高中办学中,高考推进率、高考达线率及综合办学质量都名列前茅,近两年学校在z市教育局绩效考核评估中,连续获得高考推进率奖和高考目标达成奖。但由于我区生源质量较少及我区做大做强扬子二中的教育发展规划,学校教育管理、质量提升将面临新的更大的压力,需要学校潜心研究,恰当定位,创塑形象,探索寻求具有我校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办学目标

  学生发展:学业推进 全面发展

  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推进看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看学校的办学水平,量体载衣 因材施教,开辟人才培养立交通道。重点班:目标教学,全力以赴,确保学校的本科文化达线人数; 平行班: 目标多元,培养艺体特长,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艺体类高考双达线人数。

  教师发展:愉悦工作 专业发展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提升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以关注教师的成长与生活,提升教师工作的愉悦感。

  以历届校园名师名班主任评选、任用为平台、以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工作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学校发展:质量提升 特色发展

  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全心投入提升教育质量,用学生的乐学、勤学提升教育质量,用学校精细的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德育、艺术、体育特色教育的调研和实践,加强特色班招生工作的研究,加强政策的咨询与争取,促使厂大高级中学在本区教育发展中有特色、有形象、有影响,办适合学生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办本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学校定位(质量推进特色鲜明)

  厂大高中的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校教学质量的推进是学校的生命,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1.重点抓、抓重点,确保高考本科推进率在全市位居前列。学校这几年属于“爬坡阶段”,生源质量平平,为此要重点抓好实验班、重点班的重点推进,通过年段推进考核评估,通过骨干教师的精心教学,通过目标人群的提优补差,通过教学内容的强化训练,通过新高考、新课标的研究等各方面因素,想方设法提高质量,保证效率,力争每年文化达线人数50人左右,以保证在三星高中中达线人数名列前茅,本科推进率在全市居位前列。

  2.抓基础、抓分班,确保文科领先优势。在目前生源条件下,我校要坚持引导中上学生选修文科,发挥我校文科教学力量优势,集中学生学习精力,在确保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达标的同时,主攻语、数、外,促进高考目标的全面达成。

  3.抓艺体、抓德育,形成办学特色。优良校风的形成,学校形象的确立要靠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来体现。学校要以美育为突破口,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情操,养成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以全体学生的“有涵养、有规范”来塑造学校形象。德育、美育主题活动贯穿每学期始终。在此基础上,与艺术院校、高校艺术系科谋求合作,从08年起招收艺体特长生,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在各级各类比赛、表演中争取优异成绩,三年后,在高考中力求艺、体本科双达线人数50人左右。

  (二)突显学校文化 (潜移默化引领师生)

  学校文化是孕育学校生命力的摇篮,是学校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两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厂大高级中学,突显新学校文化,构建和谐向上的新学校文化显得更为重要。

  1.让每位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践行“三风一训”。校训是学校无声的统一指令,要真正让每一位师生理解、实践和演绎学校“求真 存善 尚美”的校训,在实践中弘扬良好的 教风、学风、校风。

  2.在学校发展中健全完善制度文化。学校管理及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往往是刚性的,但制度文化的形成要体现“以人为本”。为此学校人事、财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激励机制既要刚性执行,又要让所有师生积极地理解与主动地配合,在刚性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以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根本。做好各项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制度在执行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加大力度组织文化活动,凝聚师生、培植文化氛围。我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师生中多才多艺的人才济济,为此,学校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确立主题教育导向,组织各项教育活动,凝聚教师,引领学生。无论在教育教学竞赛、在文艺体育活动、在关心教师、学生生活等各方面都要搭建平台,精心设计组织活动,在活动中让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三)培植学校队伍(锻炼干部提升教师)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让学校更多的教师成为名师、名班主任,让教师在工作中体验成功、体验愉悦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干部队伍的选拨、培养和任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全方位构建学校教师发展体系,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教师愉悦工作、专业发展。继续实施厂大高级中学校园名师、名班主任培养方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考核培养;在工作安排、任用中悉心培养;在校本培训、教学竞赛及省、市、区、校名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中推荐培养;平行分班,引入竞争机制,引入学年段过程考核激励机制,多方面搭建平台,给予教师成长发展的机会。

  2.关注干部队伍的培养任用与考核,优化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队伍组合,锻炼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高中学校的干部,需要基础素养与管理能力“双过硬”,在原来两校干部合并的基础上,优胜劣汰,岗位竞争,优化组合。逐步将教学业务强、有威性、顾大局、懂管理的骨干,选拨任用到合适的岗位上锻炼打拼,在实践中压担子,把个人优势做强做大,用一支团结、向上、优秀的干部队伍带领学校团队,成就新学校的发展事业。

  3.关注教师生活,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用学校发展的业绩来保证教师待遇的逐年提高。关怀教师的成功感与满意度。

  (四)精细学校管理 (目标具体达成到位)

  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出效益,要以学校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谋求学校质量的高效推进,让每个目标明确到位,让校园的各项工作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1.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管理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形成合力,用目标凝聚教职工,形成战斗力;各处室、各教研组目标具体到位,每个时段目标要明确,责任到人。从07-08学年起,高二分班即确立学业水平测试及高考奋斗目标;各年级、各班级分层推进指标和高考奋斗目标具体、到位。

  2.有明晰的过程管理。要严格执行校园各部门常规管理制度,日常管理、阶段管理与终端考核相结合;及时检查、及时反馈与评价,日常评价、反馈与督促整改想结合;常规工作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德育、教学、教科研、行政等各部门分级管理,逐级负责。

  3.有科学的激励措施。实施年段质量评价激励方案,实施入学、分班与历次质量推进考核评价方案,制订新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目标达成情况考核激励方案。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将奖励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将终端奖励与日常讲评激励相结合。

  (五)创塑学校形象 (谦逊自信 和谐上进)

  学校每位师生要确立“以我的言行塑学校形象,以我的成绩创学校品牌”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学校质量的提升和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优秀的业绩展示,赢得学校良好的声誉,打造学校品牌。

  1.校内以美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争当“十佳”学生、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以创塑良好班风为主题,争当文明班级。学校力树典型,营造自信、向上的风尚。同时通过各种*、大型活动等窗口,展示积极向上的师生整体风貌。

  2.通过校内外各种媒体、各宣传阵地,宣传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报道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师生风采。

  3.加强校园功能建设和绿化、美化,力促硬件达标。即将建设的学校综合楼力求功能齐全,保证所有现代化教育设施达标并能高效运作。

  四、十一五计划完成十件大事

  1、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改发展要求,改善办公条件,为每位教师配备手提电脑一台。

  2、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征地20亩。争取资金2000万建一栋综合楼,装备语音室、微机室、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舞蹈训练房等功能教室,以及多功能报告厅。扩建改造田径运动场,建400M标准跑道。扩建改造学生宿舍。

  3、装备完善学校安防系统。

  4、创建z省一级图书馆。

  5、创建z省四星级高中。

  6、依托省会城市高校优势,创建并初步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7、优化师资,加强教师培养,培养特级教师1-3人,市学科带头人3-5人,区学科带头人10-15人。

  8、强化教科研工作,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争取申报并结题省级以上课题2-3个。

  9、加强省内、省际乃至国际教育教学交流,建立省内、省际友好学校各一所,争取建立一所国际友好学校。

  10、依托化工城自然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篇3:桥塘高中学校发展规划

  桥塘高中学校发展规划

  第一章 学校发展现状

  一、学校基本情况

  1995年,桥塘镇政府投资易地新建桥塘高级中学,实施初高中部分离,1996年8月交付使用,1998年被z省教育厅命名为z省重点中学,20**年顺利转评为z省三星级普通高中,20**年4月晋升为省四星级高中。学校占地109.28亩,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1700多人,在编教职工154人,专任教师141人,其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88人,占57.1%;教师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100%,其中有15人参加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的进修;高级教师比例为33.1%,党员教师的比例达到31.1%。在全校师生团结协作、敬业勤业、锐意进取,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办学效益持续稳定、高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二、学校发展优势

  1.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学校发展的资源优势。校园环境、基础建设大大改善,布局合理,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学校距远离闹市,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2.精细的管理模式是学校发展的管理优势。初步形成了“严抓细管”的管理网络和管理平台,管理的超前意识、整体意识、细节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规范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扎实的各类创建是学校发展的后发优势。通过各级各类创建,逐步改善了学校硬件设施,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实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4.优秀的教师群体是学校发展的人才优势。全体教职工爱校爱教,爱岗爱生,倾情奉献,广大师生对学校的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教风学风淳朴。师资队伍比较稳定,广大青年教师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的潜在优势。领导班子务实进取,敬业奉献,团结和谐,正气足,有较高的群众威信。

  5.区域的未来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区位优势。教育的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桥塘片区未来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断凸现,桥塘片区将成为稳定优质的生源基地,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

  三、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1.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要整合优化学校的管理与教育资源,突出内涵发展,将学校的文化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并积淀成为文化底蕴,进而锻造成一种独特的学校精神,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原有的特色项目没有发扬光大。校史资源匮乏,对学校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传承显得不足。

  2.进一步健全学校管理体制。随着教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一些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真空性,同时缺乏有力的执行力,使学校的管理未能呈现十分满意的状态。学校管理者基本是事务型的,对学校的发展缺乏深层的思考,思想解放不够,创新力度不够。有些教职工本位主义较严重,办事效率有待提高,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虽然不低,但参差不齐,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骨干教师流失较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数量极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群体虚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水平不平衡。

  4.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下,个别教师忧患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对于学校发展与个人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有的教师习惯于自己的经验和工作定势,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对学生具体的科学的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效率提升、校本教材开发,尤其是“减负增效”、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5.进一步规避办学条件劣势。学校地处农村,公共交通不便,学校的区位与市区学校相比完全处于劣势,生源已无法与市区学校相竞争,桥塘片区优质生源流失较严重。一些教育设施(如,学生食堂、男生宿舍、教师办公室)滞后于学校整体发展。随着港区高中的异地新建,学校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

  第二章 学校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精神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立足本校发展实际,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秉持“笃行求真”校训,以制度立学校发展之基,以文化铸学校发展之魂,以课改助学校发展之力,以科研强学校发展之体,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努力建办人民满意教育,力争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扎实推进“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的在长三角地区有较强辐射力的一流名校”建设。

  二、办学理念

  校训:笃行求真

  校风:刻苦严谨求真知 务实创新做真人

  教风:勤奋 求实 严谨 创新

  学风:勤学 善思 踏实 进取

  三、办学目标

  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为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致力于塑造懂事明理、勤习活学、健体达观的具有民族灵魂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建设一座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的在长三角地区有较强辐射力的一流名校。

  第三章 学校发展主要任务

  一、学校管理建设

  【理念与目标】 以以人为本、科学精细、服务创新、务实高效为管理理念,构建行为规范有序、运转协调高效、办事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实施以心理换位理解人、事业目标激励人、情感沟通温暖人、团队精神凝聚人的管理策略,打造一个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培育一支精干敬业的师资队伍,建构一套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一种特色鲜明文化氛围,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实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管理目标。

  【任务与措施】

  1.更新管理理念。

  (1)反思与解剖。中层以上干部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个人反思与集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自身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和解剖。认清并找准各自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在。②理解与认同。面向学生及家长、社区、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调查,了解并征求他们对改进学校管理的具体意见与建议,寻求他们对学校管理改进的理解与支持,提升他们对学校发展意愿的思想与情感认同。

  2.完善管理制度。

  (1)邀请学生与家长代表、教工代表、有关方面专家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研讨论证,提出修改意见。(2)修订现行制度文本,完善有关管理制度。

  3.变革管理模式。

  (1)全面实施年级部管理模式和以备课组为基础的学科组管理模式。建立年度工作校级目标、部门目标、年级部(教研组)目标、班级与教职工岗位目标四级目标体系,形成总体目标一致、层级相互支撑、联动整体推进的目标管理运行机制。(2)转变行政部门职能,突出整体的规划与协调,强化指导与评价职能的发挥,重在协调与指导中服务于教育教学。

  4.改进管理手段。

  (1)坚持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学校议事集体决策程序。 (2)坚持科学管理。 理顺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坚持科学管理。建立学校层级管理体制,强化部门管理职能,落实部门负责制,突出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在学校管理中的骨干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将人文关怀体现到学校管理流程,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坚持制度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加强岗位责任考核力度,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坚持人本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坚持政治上引导人、思想上武装人、业务上锤炼人、体制上激活人、生活上关心人。(5)坚持信息管理。大力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搭建教育教学及内部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丰富沟通交流方式提高管理运行效能。

  二、师资队伍建设

  【理念与目标】以教师发展为本,通过优化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而主动适应新课改为着力点,调动积极性,激发潜能,鼓励创新,倡导敬业、勤业、乐业,提升从教幸福指数,建设学习型、发展型、创新型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任务与措施】

  1.完善“塘高中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园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动态评价与管理,达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2.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建立多层次培训机制,形成以个人自培为主,学校培训为辅;实践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校本培训网络。积极鼓励教师学历进修,五年内使研究生课程结业及以上学力的教师比例达专任教师的20%。

  3.深入推进青蓝工程。加强“导师制”建设和“五个一”工程,探索新教师阶段性成长培养模式,为新教师搭建展示能力的平台。启动“135”工程,即一年适应、三年胜任、五年成骨干。

  4.加强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建构“市级骨干教师通往学科带头人”、“校级骨干评聘为市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为教坛新秀”的名师梯队,搭建展示才能平台,培养一批苏州市乃至江苏省闻名的优秀教师,三到五年内,市级骨干教师争取达45名以上,培养出1名及以上的苏州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教师、1名及以上特级教师。培养优秀教师团队,培育团队精神,发挥团队优势,提升团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建立相互关心、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育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鼓励每个教师争做阳光教师、成功教师、美丽教师、幸福教师。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6.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完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考核条例及师德师风、教育教育学实绩考核,奖优罚劣。完善各级各类评优评先机制,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有一定数量、有一定质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梯队。

  三、德育建设

  【理念与目标】

  成才必先成人。以育人为根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心理疏导为突破,以主题教育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壮大育人队伍,拓宽育人途径,创新德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进一步打造“生活化德育“特色,引领学生“德业双馨”。

  【任务与措施】

  1.做实德育传统化项目。做实、做细、做精各项常规工作,使常规管理思路更清晰,责任目标昜明确,各项制度更规范,常规工作更个具实效。积极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2.加强德育专业化培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扩大班主任的培训面和培训的力度,提高德育队伍的专业素质。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巩固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格局。探索班主任工作新模式,提升班主任教育理念,转变班主任工作方法,汇聚班主任工作经验宝典。每学年评选各级优秀班主任。培养一批在市区有影响力的德育带头人和优秀班主任。

  3.建构德育网络化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学校德育为主渠道,以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依托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发动家长全员参与,依托社区和学生实践基地及网络平台,让社会各界参与。

  4.完善德育科学化评价。完善学生评价制度,班主任考核制度,学科德育评价制度,学校德育评估制度。完善学生成长档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优秀加特长”的学生。

  5.提升德育实效化水平。通过德育组织网络化、内容体系化、工作全员化、制度科学化、管理有序化、效果最优化,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做强德育生活化特色。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德育主题继续开展“唱响班歌树班魂”、“五感教育”等德育特色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懂得感悟。完善学生社团建设。

  7.强化学生自主化管理。建立各年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培养好班团干部,提高班团干部、学生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深化“学习自觉、行为自律、生活自律、品格自强”的四自教育活动。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员育人氛围。

  四、教学管理

  【理念与目标】

  “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博学严谨、具有现代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深化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教与学过程,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和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校本教研,探索教学模式,凸显“最优化课堂”的教学特色。

  【任务与措施】

  1.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备课组建设。深化备课组改革,赋予备课组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方面新的职能,使备课组成为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加强教师合作、构建新型学校文化的抓手,在整体地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教研(备课)组常规量化管理细则、学生课堂满意度评价办法、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并使所有教学评估结果与学校评优评先挂钩。加强对集体备课的考勤、内容及质量的追踪,重视各组的“教学公开周”及磨课议课活动,推进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创建及评选活动,使“校本教研”有明显进步。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以问题研究开展教学的新模式,强调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以问题组织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生态课堂,以夯实、提升“明、精、活、实”和“最优化课堂”教学特色。编制推行适合校情的“校本作业”、“校本试卷资料”和“校本用书”。

  4.推进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强大的教学共享资源库,全面推行校本电子备课、电子课件。添置教学图书资料,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功能,争取建设电子图书馆,以扩大师生视野和为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提高人文修养服务。

  5.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构建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系统。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硕士研究生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有选择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深化“名师工程”建设,实施“桥塘高级中学教师团队发展计划” 以“工作室”、“项目工作站”或“专项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和管理合作。培养二至三位在苏州市、江苏省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影响的专家型教师,重点培养一批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

  6.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配合新课程的实施,积极改革评价制度,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和尝试多元的评价手段与激励机制,力争形成一套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助于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体系和方案及激励机制,从而生成推进新课程的强大动力。

  五、教科研建设

  【理念与目标】

  “让更多的教师感受教科研的乐趣,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教科研的成果”。努力实现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管理规范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科研队伍层次化;坚持在研究的广度、深度上有新的突破,在理念和实践相结合上有新的突破。

  【任务与措施】

  1.推进课题研究的规范化。教科室协调好各课题组的研究,以学校主课题为主,科室、条线课题研究为辅。以学校主课题为主线,开展协作课题及校级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分工到人,推进群众性科研工作,规范活动过程。争取每学年中一线教师中有80%的教师都有科研成果。

  2.成立 “科研工作室”。确立学校和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科研工作室”的指导下,建立一支以科研工作室成员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的教科研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投身科研活动。

  3.完善教科研考核、奖励制度。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到教师的常规考核中,并加大科研工作在教师考核指标中占分比重。加大科研工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让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享受科研的糖果,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4.开展“塘高大讲堂”活动。邀请名家、名师来校讲座,研修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科研方法,专题研讨、各个层次的教育沙龙、教育论坛等活动,引领教师由经验型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5.推进重点课题研究。完成省教育学会课题《“体验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工作。初步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子课题《高中生态课堂的课型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研究工作。争取成功申报成功一个苏州市级或江苏省级教科规划课题。

  六、课程建设

  【理念与目标】

  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依托本校师资资源,积极开发和实施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让他们切实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通过各种技巧、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更善于学习。

  【任务与措施】

  1.规范课程建设配套方案。完善《塘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塘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方案》、《塘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塘高中新课程学分评价实施方案》、《塘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等,为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2.建立课程建设组织机构。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分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学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编制新一期选修教程。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积极争取和支持一批完善的校本课程成为地方拓展课程,产生辐射和示范效应。

  3.推进课程规范高效管理。对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所采用的课程要制订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办法,形成一套与之配套的课程管理和评价方法。在做好评价的基础上,整理和修订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

  4.树立“大课程观”理念。把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实践地为学生提供的一切活动和环境都纳入学校课程范畴。完成《社团活动课程汇编》、《主题班会汇编》、《升旗仪式讲话汇编》等。

  七、校园文化建设

  【理念与目标】

  以张家港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为新的起点,不段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品位,以文化熏陶,以环境育人的基本宗旨,培育博学笃行、崇善求真、厚德励志的精神文化;要坚持制度与人文并举,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培育以人为本、科学高效、执行有力的制度文化;要完善硬件建设,培育布局美化、环境绿化、景点育化的物质文化;要以活动为引领,培育规范有序、文明高尚、严格自律的行为文化。

  【任务与措施】

  1.精神文化的熔铸工程。(1)大力弘扬“笃行求真”的学校精神。传承和弘扬 “刻苦严谨求真知,务实创新做真人”的校训、“勤奋、求实、严谨、创新”的教风、“勤学、善思、踏实、进取”的学风,引领塘高人立大志、做大事、养大气、创大业。(2)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加强班级精神培育,形成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倡导和培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团结互助、民主和谐、岗敬业、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3)广泛征集线索、收集史料,丰富校史内容,完善校史陈列室,对全体师生进行有效、生动、直观的百年文化、学校精神的宣扬。

  2.制度文化的引导工程。(1)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并将其实施情况纳入各处室的目标管理。(2)积极推进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用科学的评价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和职业幸福感;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创设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3.行为文化的提升工程。(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度挖掘、广泛宣传教师中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2)加强管理文化建设。大力建构团结和谐、务实高效的优秀管理团队。(3)加强活动文化建设。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多样的个性出发,切实开展艺体节、科技节等活动;充分利用重大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要结合课程改革,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等阳光体育运动。坚持德育生活化,继续开展“感悟班魂、感动校园、感受亲情、感恩生活、感谢生命”的活动文化建设。

  4.物质文化的美化工程。(1)注重文化景观建设。规划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规范学校理念识别系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形象)的使用。(2)重视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刊、网络、宣传橱窗、QQ群、手机短信、校内教学服务平台等宣传媒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校内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3)加强校园基础建设。做好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楼顶及墙面的正常维护,争取学生食堂改建、男生宿舍改建工程立项。

  第四章 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本规划讨论稿将提交八届二次教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后将成为20**年至20**年学校管理的基础、自主发展的蓝图,全校教职工必须认真学习本规划,统一思想认识,做好本职工作。

  二、组织保障。优化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立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逐级负责管理体系,建立由学生、家长、教师主动参与的各级各类管理组织,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保证规划的落实。

  三、制度保障。梳理学校规章制度,补充和修正部分管理章程,确保学校工作能按规划有效运行。

  四、资金保障。学校将多方筹措资金,在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优化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评估保障。聘请教育专家开展论证,提供策略支持,并给与指导和监督。学校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调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