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德胜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总结

德胜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总结

  • 2024-06-23
  • 5096

  胜德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总结

  本人承担了三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三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1、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社区里的公用设施》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

  2、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篇2:二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20**年二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四、课程总目标与分类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 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 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 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寻访大师的童年--2课时

  第2课--大师成才的故事--1课时

  第3课--大师在我身边--2课时

  第二单元第1课--班级风景线--2课时

  第2课--一次运动会--2课时

  第3课--班级小明星--2课时

  第4课--我们的班级报--2课时

  第三单元第1课--美丽的大自然--2课时

  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3课时

  第3课--美好的家园--2课时

  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的社区--2课时

  第2课--社区的文明--2课时

  第3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课时

  第五单元第1课--我长大了--2课时

  第2课--成长档案--2课时

篇3:思想品德教学反思:在生活中学习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在生活中学习

  时间如捧在手中的沙,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逝去。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今年九月,我正式踏上了教学岗位,成为一位思想品德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实践,在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下,我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原本以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理论化、抽象化的,经过实践和反思发现,真正幸福的思想品德课堂是生活化的。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和规范。如何做到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如果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到我们的授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通过教学我发现,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让课堂导入生活化。在上录像课《走进老师》这一课时,上课前让学生讲述是否发现过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犯过错误?发现老师犯了错误之后你又是怎样做的?等学生讲述完毕之后,再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老师的错误。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之中,学生带着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品德是历史的、现实的,不同历史时代、从事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的思想品德都有所不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是在现实生活中自主构成的。因此,要做到联系生活,而非全盘灌输。如何联系生活呢?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为他人开一朵花》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哪些人的行为没有做到“心中有他人”?你是怎样看待这样的行为的?自己生活的哪些行为考虑到了他人的感受?通过这样的生活经验交流,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做到心中有他人。

  其次,要关注时事,吸收现实社会的信息。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来说最近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这些新闻你会有什么收获。通过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来共同讨论,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教育源,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地球的叹息》这一课中,通过坎昆国际气候大会这则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兴趣。同时通过舟曲特大泥石流、北美恶劣天气等引导学生体会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全球环境、气候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知道了!这句话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与体会,不能让他们成为观众。在《我的自律宣言》这一课中,我组织学生对“要不要穿校服”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不仅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约束的重要性,学校的公共生活离不开约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辩证分析能力,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第一次“握手”》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好朋友的名字,结果发现许多学生把好朋友的名字都写错了。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准确记住他人的姓名的重要性,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在《走进老师》这一课中,我组织学生对老师进行采访,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了解老师、理解老师,走近老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源自于生活,幸福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向生活开放的,向现实开放的。如何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