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有效教学设计》心得读书报告

《有效教学设计》心得读书报告

  • 2024-06-23
  • 1288

  《有效教学设计》心得读书报告

  近日读了Gary R.Morrison,Steven M.Ross,Jerrold E.Kemp写的《有效教学设计》(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对教学设计又有了一些重新的认识。这本书与我们以往看到的那些教学设计的书籍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它借鉴了企业管理和企业培训的先进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了教学目标的归类、教学内容排序、教学策略选择方面。通过阅读此书,不仅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更加了解了教学设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下面谈一下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疑惑。

  首先,对国外有关“教学设计”的几种称谓有一些认识,国外认为“教学系统”,“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学习系统设计”,“基于能力的教学”,“标准参照的教学”,“绩效技术”等都可以表达“教学设计”这个概念。其实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常常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学系统设计”,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近些年来的一些理论纷争也涉及过这个概念(如李康的《教学设计课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另外就是对“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解,可能最好的认识就是两者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教学设计”侧重于教育方面而“绩效技术”则侧重于企业培训方面。原本教育技术学就是从国外传播到中国的,在翻译一些著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所以在今后的阅读中还是应该多多的阅读英文原着,这样可以对一些概念名词的解释有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提出的框架是在肯普模式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企业培训的先进理念提出的,将教学设计大体分成了9个模块,另外还有始终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评价,修正,规划,实施,项目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需求分析和目标分析的描述,这是我们再阅读一些只针对教育的教学设计书籍中所了解不到的。这里所描述的需求分析与软件开发前期所做的需求分析十分的类似,所以我觉得教学设计本身就是教学开发的过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而已。需求分析和目标分析也是有所不同的,需求分析是从大量的资源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数据,花费时间长,关注范围比较广;而目标分析花费的时间少,关注的范围有限,它从人们提出问题开始,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案,适合在少数人中进行,设计人员可以依靠这些少数人提供的准确信息,具体选择哪一个方法取决于多方面,包括成本,时间,和从参与者那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等,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去开发一个项目之前,我们必须确定用哪一种方法来进行问题的分析,这样我们对整个开发的过程会产生一个总体的认识。

  第三,近日在翻阅一些期刊杂志时,常常发现教育技术学的一些理论来源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罗杰斯对传播(扩散)过程(创新,沟通,时间,社会关系)的描述,这本书中有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也借鉴了这一理论,创新就是对于正在考虑使用的组织、经历、员工、教师或者学生而言的某种新东西,也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学会也创新,把视野放宽,吸纳更多的东西,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创新;沟通是传播理论的核心,我们必须将创新的信息传递给潜在的用户,以便让他们决定是否使用这些信息;所谓时间就是用户可能在不同的阶段决定采纳不同的创新方法,做到恰到好处;社会关系网描述的是我们目标群体成员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理解这四个方面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为销售产品制定更好的计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策略(如CLER模式或者创新传播的外在理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性是无限的,特别对我们教育技术学而言,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做到博览群书。

  第四,前面已经提到,本书紧密的结合了企业培训的思想,所以在最后几章里,从开发的成本,设计人员的角色以及项目管理和计划实施都给予了详细的说明。我们看到整个设计开发的过程是及其的复杂,它涉及到人员之间的配合,成本及预算的分析,另外还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这让我们看到在每个项目的开发中,团队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以上几点就是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总体来讲,在描述整个的设计元素方面这本书同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因为结合了企业培训的思想,科学系统地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这本书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其实仅仅阅读这些方面的理论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到最后我们所得到的只能是一个理论的空壳。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预先的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然后结合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回过头来温习一下这些理论,让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产生对理论认识的一种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吧。

  所以,尽管我们看懂了这本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开发,我们有的也只能是了解了大体的框架,知道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东西,在今后应该多多的把握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于实践结合起来。

篇2:《有效教学论》之读后感

  《有效教学论》之读后感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

  (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

  (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象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感觉很亲切,很实用。象一位长者在循循教导,我浏览了刘良华教授的博客,其中对加入的条件有几条要求很耐人寻味。这样写: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议: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6、保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文中关于“保持节奏”的策略也讲的很细致。如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学环节的过度及不同主题间的过度要重视,要保证过度数量不多,尽可能有条理,简洁等。

  看了《有效教学论》我还有这样的体会,如何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高慎英和刘良华合着的《有效教学论》更多地从理性的角度探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方式与策略。21世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有效教学有什么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怎样,如何组织......本书作者对这些问题都做了有益的探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者还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方法、策略进行了务实的讨论,对有效教学的方向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从而使读者明白有效教学实际上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

  读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个老师深思,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给了我很多启示,使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篇3:《有效教学设计》心得读书报告

  《有效教学设计》心得读书报告

  近日读了Gary R.Morrison,Steven M.Ross,Jerrold E.Kemp写的《有效教学设计》(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对教学设计又有了一些重新的认识。这本书与我们以往看到的那些教学设计的书籍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它借鉴了企业管理和企业培训的先进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了教学目标的归类、教学内容排序、教学策略选择方面。通过阅读此书,不仅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更加了解了教学设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下面谈一下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疑惑。

  首先,对国外有关“教学设计”的几种称谓有一些认识,国外认为“教学系统”,“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学习系统设计”,“基于能力的教学”,“标准参照的教学”,“绩效技术”等都可以表达“教学设计”这个概念。其实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常常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学系统设计”,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近些年来的一些理论纷争也涉及过这个概念(如李康的《教学设计课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另外就是对“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解,可能最好的认识就是两者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教学设计”侧重于教育方面而“绩效技术”则侧重于企业培训方面。原本教育技术学就是从国外传播到中国的,在翻译一些著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所以在今后的阅读中还是应该多多的阅读英文原着,这样可以对一些概念名词的解释有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提出的框架是在肯普模式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企业培训的先进理念提出的,将教学设计大体分成了9个模块,另外还有始终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评价,修正,规划,实施,项目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需求分析和目标分析的描述,这是我们再阅读一些只针对教育的教学设计书籍中所了解不到的。这里所描述的需求分析与软件开发前期所做的需求分析十分的类似,所以我觉得教学设计本身就是教学开发的过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而已。需求分析和目标分析也是有所不同的,需求分析是从大量的资源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数据,花费时间长,关注范围比较广;而目标分析花费的时间少,关注的范围有限,它从人们提出问题开始,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案,适合在少数人中进行,设计人员可以依靠这些少数人提供的准确信息,具体选择哪一个方法取决于多方面,包括成本,时间,和从参与者那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等,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去开发一个项目之前,我们必须确定用哪一种方法来进行问题的分析,这样我们对整个开发的过程会产生一个总体的认识。

  第三,近日在翻阅一些期刊杂志时,常常发现教育技术学的一些理论来源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罗杰斯对传播(扩散)过程(创新,沟通,时间,社会关系)的描述,这本书中有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也借鉴了这一理论,创新就是对于正在考虑使用的组织、经历、员工、教师或者学生而言的某种新东西,也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学会也创新,把视野放宽,吸纳更多的东西,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创新;沟通是传播理论的核心,我们必须将创新的信息传递给潜在的用户,以便让他们决定是否使用这些信息;所谓时间就是用户可能在不同的阶段决定采纳不同的创新方法,做到恰到好处;社会关系网描述的是我们目标群体成员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理解这四个方面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为销售产品制定更好的计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策略(如CLER模式或者创新传播的外在理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性是无限的,特别对我们教育技术学而言,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做到博览群书。

  第四,前面已经提到,本书紧密的结合了企业培训的思想,所以在最后几章里,从开发的成本,设计人员的角色以及项目管理和计划实施都给予了详细的说明。我们看到整个设计开发的过程是及其的复杂,它涉及到人员之间的配合,成本及预算的分析,另外还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这让我们看到在每个项目的开发中,团队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以上几点就是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总体来讲,在描述整个的设计元素方面这本书同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因为结合了企业培训的思想,科学系统地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这本书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其实仅仅阅读这些方面的理论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到最后我们所得到的只能是一个理论的空壳。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预先的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然后结合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回过头来温习一下这些理论,让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产生对理论认识的一种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吧。

  所以,尽管我们看懂了这本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开发,我们有的也只能是了解了大体的框架,知道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东西,在今后应该多多的把握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于实践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