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参加文言文教学研讨有感:文与言结合的坚定脚步

参加文言文教学研讨有感:文与言结合的坚定脚步

  • 2024-06-23
  • 3646

  参加文言文教学研讨有感:文与言结合的坚定脚步

  日前,有幸参加学校管理中心初中语文教研组在江南中学举行的“20**学校管理中心校古文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收获很大,感慨很多。

  这次活动,由江南中学语文学科主任朱z老师主持。

  先听了两节课。一节是陈妍茵老师的《口技》,另一节是陈佳洁老师的《黔之驴》。两节课的基本程序是:检查预习(正难读字音、释重点词意),学生质疑(以字词句理解为主),师生互动(将课文分析词句理解巧妙结合,即将文与言结合;穿插朗读和朗读指导)。两节课可谓别开生面,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就是摒弃了串讲。很好的贯彻了文言文“文与言结合”的原则,让一直在应试阴影下徘徊不前、固步自封的文言文教学有了可喜的生机。正如朱武英老师所说,我们尝试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大胆选用两位新教师(据说这两位陈老师刚上岗一年),意在闯一条新路,引起同仁最大限度的关注,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是的,应试教育下的文言文功利教学--注重或只教字词句,轻视或不讲内容思想,亟待改革、创新。但改革走向的另一个极端--轻视或忽略字词句教学,重视或只进行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同样令人担忧。正如邓彤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所言的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死穴--死于章句,废于轻议,长期且普遍存在。而江南中学这两位陈老师文言文教学迈出了坚定的脚步,审慎的走了中间道路,成功的将“言”与“文”巧妙结合,将应试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可谓稳妥可行。

  其实,这条文言文中间道路完全可以走得更大胆一些,即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学,读背成诵,然后再教再研。据邓彤老师介绍,他原来所在的浙江某所中学就很有魄力:他们学校,期中考试前是不教文言文的,但他们每个早读都在安排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等学生读好背好了,下学期才简单的教一教学生已经背好的文言文课文。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我们不妨看看过去私塾老先生教授古文的情景:先生端坐在台前,学生一片声的读背着,有背好了的便到先生前“过关”,倒背如流后,先生才问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有,先生便有针对性的讲解答疑;没有,先生便问学生一两个问题,或者立马让学生回去,从不啰嗦,更不会逐字逐句串讲。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孔老夫子的伟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无疑,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经典!

  然而,可悲的是重讲解(甚至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轻自学甚至没自学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直以来,依然被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奉为“传统”,当做教授文言文的不二法宝。其实,这种灌输似的文言教学法,早就被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等大师唾弃和批判。这种方法更不是老祖宗的“传统”,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法古训,人人耳熟能详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一句话,两千多年前,老祖宗就运用并总结了最有效最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法,即自学在先,愤而启发。我们何乐而不用之呢?同行们,不要再做那劳而无功的事了,更不能再做为了应试要求学生将整篇文言文翻译都背下来的害人的事了。同志们,让我们勇敢的返璞归真,用自己的头脑和良知,传道授业解惑,让国学经典华夏文明传扬世界,泽福万代。

  写到这里,再次感谢江南中学,感谢朱武英老师和她团队的辛勤付出,感谢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学习交流机会!期待着锡无文言文教学由这次江南中学新的曙光带来的更耀眼的灵光。

篇2:参加‘阳光杯’作文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有感

  参加‘阳光杯’作文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有感

  20**年11月7日至8日,我有幸参加了“情系西部·第二届‘阳光杯’作文论坛”,观摩了九节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执教的精彩纷呈的习作课。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语言、与学生的和谐互动、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让与会者赞叹不已。

  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认真听课,详细记录,及时评价、反思。满载而归的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别人是自己的镜子,观摩了同行的教学,感受了高效的课堂,再来反思自己时,我豁然开朗。我愿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重庆市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张莉老师执教的作文课《见证奇迹》,取材于春晚刘谦的近景魔术《橡筋分离》。首先老师让学生观看录像,见证刘谦的魔术奇迹;接着在老师魔术秀,学生魔术秀的过程中见证课堂的魔术奇迹,并相机引导学生观察说片断,体验写片断;最后老师请学生阅读刘谦的博文《母亲让我快乐魔术》,见证奇迹背后的故事。这堂新颖别致的习作课激发了学生对习作的热情,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观察体验身边的社会现象,并从中得到启示--成功的背后是艰辛地付出,是永不放弃地追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陶佳喜老师执教的习作课《奇怪的气球》,老师通过演示“气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人物内心活动和外在表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陶老师还要求学生将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请学生由实验联想到生活,而并不是按惯例去揭示实验蕴含的科学道理。于是,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了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这堂课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世界是多元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执教者以独特的视角点燃了习作创新的火花。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王志芳老师执教的《〈西游记〉新传》是一堂充满童趣,充满想象的习作课。孙悟空是孩子们熟知并喜爱的神话人物,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再现孙悟空个性鲜明的形象,让学生犹如置身于神话故事里,使他们在观赏图片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的材料和灵感。学生面对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说说议议、品评欣赏。王老师为学生大胆、尽情地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放飞思维,彰显个性。

  来自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李爱莲老师教学严谨,语言干练,富有激情。李老师执教的习作课《爱是什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李老师以爱的情感为主线巧妙安排了四个大的环节:

  1、灰兔故事--激发爱老师深情讲述童话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简短但纯真的对话中,展露无边的亲情,温馨感人。激发学生对爱的思念与牵挂。

  2、亲情故事--感受爱老师请学生阅读文章《神圣的跪拜》,在阅读交流中感受母爱的神圣与伟大。

  3、畅谈理解--唤醒爱老师巧设“猜猜这份爱”这个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爱的理解,讲述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唤起学生对爱的体验。

  4、激情写作--分享爱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还让学生习得了写好细节描写的方法,将乐于表达提升到善于表达的层面,尽情享受习作的快乐。

  本次习作教学研讨活动呈现给我们丰富而精彩的习作素材。每一位执教者都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会发现的“慧眼”去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习作源泉“活”起来,赋予“习作课堂”生命的活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是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不辩的真理。

篇3:体育名师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有感

  体育名师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有感

  体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就要具备自编、自导、自演的能力。本次教研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同一个题材三地“导演”各自运用不同的技巧拍出了各自风格的“电影”。

  一、既然拍出了电影,那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三部电影在市场上的票房收入到底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电影成功与否的最好途径。

  (一)从课的练习密度角度看

  三节课的练习密度均在30%左右(最高的30%多最低的只有25%),基本部分练习密度更低都在30%以下,可见三堂课都是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二)从教学目标达成角度看

  三堂课都制定了各自的教学目标,根据上课的情况来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只能说基本达成。

  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票房”,接下来我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场地器材组织布置

  本次课的题材是技巧课,并且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器械课(跳上成蹲撑,起立,做各种姿势向前跳下)。第一节课采用六路纵队使用6个跳箱、第二节课采用圆形使用8个跳箱、第三节课采用四边形使用4个跳箱,三节课的场地布置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动作示范和讲解,出现了部分学生看不到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第二堂课和第三堂课教师跑来跑去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示范及讲解浪费时间和降低示范讲解的有效性),听不到教师对于技术动作要领的讲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制造了困难。我个人认为场地的布置在器械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教师各环节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听到教师对各环节动作的讲解及要求,在这里我建议采用扇形的教学队形。

  (二)教学课时安排

  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都有各自的单元教学计划,当然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也不例外。

  1、从教案中看课时

  从教案中看到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写明了本次教学是第一课时,而第三节课在教案中没有具体明确。

  2、从课中看教学内容

  三堂课中第一堂课上到跳上成蹲撑,用各种姿势向前跳下留到下一堂课再上,而后两堂课把整个教材在一堂课中全部上完。

  从三节课的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留给我们探讨空间,本堂课到底要上到什么阶段什么程度合适。如果课的连续性太强太长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出现根基松动不扎实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从单元的纵向看会直接影响到支撑跳跃教学单元中水平三五六年级《跳山羊》的正常教学,从单元的横向看会影响到《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向前跳下》课中各环节技术动作的正确有序连接,我个人赞同第一节诸海明老师对课时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三)教学流程安排

  三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都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都有各自的教学重难点,但有效运用教学手段来突破或者说来解决本教材的重难点有待探讨。

  1、三节课都采用了在踏板上粘贴脚印解决助跑起跳的问题,用是用了但用得还不够充分。

  2、第三节徐利华老师运用在跳箱侧板上粘贴横线,要求让学生在提臀的过程中脚尖碰线,有意识地去牵引学生提高臀部高度脚尖碰到线,但在学生实际练习中出现了学生用脚尖主动踢线(不是在提臀的过程中脚尖碰线),违背了教师设计的意愿,故这个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3、三节课都用了粘贴脚印,而都没有采用粘贴手印的方式。为何不在跳箱上粘贴手印呢?我个人认为如果三节课中都用上手印的标记会牵引学生踏跳后用手去支撑跳箱,从而建立直臂顶肩的概念,就不会出现三节课中都暴露出学生直臂顶肩难以掌握的问题。

  4、直臂顶肩是本课的重点,在第一节课中解决本课重点上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明确强调“直臂顶肩”在跳上成蹲撑动作中的重要作用,出现了大量学生没有通过用手臂支撑来完成蹲撑动作的局面。没有了手臂支撑(直臂顶肩),就造成了下个提臀动作的正确完成。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出现重点没解决是不是还是按照自己教案设计的内容教下去?我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走教案上课,应该立刻停掉接下来的内容把重点(直臂顶肩)解决好,再上提臀提膝收腹成蹲撑。动作的结构是有序连贯在一起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让学生明白用何种方法去完成并带着正确的动作去有效完成每一次练习。

  (四)技巧课中能否可以安排用来进行比赛

  在第二节课老师在过障碍跑中采用了本课教学动作来进行比赛,我个人认为在安排上欠妥。

  1、刚建立的正确动作会在比赛中荡然无存。

  2、在比赛中一味求快安全隐患尤为明显。

  (五)能否运用尝试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在第二节课中老师采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上箱练习,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欠妥。器械课教学本来就带有危险性,带给学生恐惧感。在没有保护与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独自尝试势必会提高危险性和学生内心的恐惧感,一旦学生在心中产生恐惧感那对本次课的正常教学带来无形的难度。

  (六)保护与帮助的运用

  技巧课的特点是在教学中夹带着保护与帮助,三节课老师虽在教案中“保护与帮助”都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够明显。我个人认为保护与帮助应该充实在《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前跳下》各个环节中,教师在教动作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帮助如何去保护,而不是教师点到为止那么简单。我们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果没有了安全第一那健康第一如何去体现,没有了安全意识学生的身心如何去健康发展。

  以上只是本人听课后的所感,说的不对之处望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