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梅兰芳学艺》语文教学反思

《梅兰芳学艺》语文教学反思

  • 2024-06-23
  • 8704

  《梅兰芳学艺》语文教学反思

  在教学《梅兰芳学艺》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让他们提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梅兰芳学艺》?梅兰芳是什么人呢?是男的,还是女的?学什么艺呢?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生:梅兰芳是个京剧艺术家,是个男的。他小时候学艺时师傅说他不是学戏的料。但他还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想办法练习眼神。他练习的办法真有意思,常常紧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流动的鱼儿。后来,别人居然认为他的眼睛会说话。读到这时,我也向天空看一看,想象如果有一只鸽子飞过来,盯着它看,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也想回到家看看鱼缸里的鱼,我的眼睛会怎么转呢?经过这样的练习,他竟然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好厉害呀!

  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生:书上94页图上的右上角的头像一定是梅兰芳了,这是个很英俊的男子汉。可是95页上的京剧演员怎么是个女的,难道他是男扮女装了?他最后成了那么有名的京剧大师,除了书上说地训练方法,他还怎样勤学苦练的呢?他的师傅是谁呢?他成名后,师傅夸过他吗?

  在学习第一段时,根据学生的问题,我适时地介绍了梅兰芳。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的内容。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出生于北京。4岁丧父,15岁丧母,幼年家境贫寒,生活很苦,靠作琴师的伯父微薄的资助而生活。因为没有机会上学,他从8岁起就进入戏班子拜师学艺,开始步入京剧界。在戏班时,梅兰芳从师吴菱仙老师。吴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每段唱词都要求梅兰芳背诵二、三十遍。有时虽然已经十分困倦了,嘴里唱着唱词,眼睛的上眼皮与下眼皮都分不开了,当他被老师推醒后,他又重新打起精神来,继续演练。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梅兰芳的京剧启蒙学习开始了。幼年时的梅兰芳,圆圆的小脸,水汪汪的一对眼睛炯炯有神,但稍微有点近视,迎风有点流泪,眼皮有些下垂,眼珠转动不太灵活。梅兰芳自幼性格腼腆,见生人不会说话。当时吴老师对他的评语是这样说的:“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在理解句子时我设计了这几个步骤:1.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梅兰芳勤学苦练?2.你有什么问题想提?3.让学生看移动的纸鹤。4.说说自己的感受。5.介绍:梅兰芳为了锻炼眼神,他养了几对鸽子,鸽子放飞后,他的眼睛就随着鸽子凌空飞翔的身影转动。他天天坚持锻炼,用了10多年的时间,眼睛渐渐变得灵活了。就是到了60岁时,观众仍然惊奇的发现,他的眼神还是那样好,那样顾盼有神。

  “95页上的京剧演员怎么是个女的,难道他是男扮女装了?”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看了一些梅兰芳的剧照,边看边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表演了50多年,他刻苦钻研,勇于改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形象(课件)这就是梅兰芳在表演《杨贵妃》、《霸王别姬》时的照片,他独特的男扮女装演唱风格和表演艺术,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不光我们中华人民喜欢他的表演,连外国朋友也喜欢他呢!

  另外还补充介绍了一些京剧的常识,观看了京剧片段。

  最后交流了自己学习的收获。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篇2: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简单点好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简单点好

  我一直在想,究竟怎样的一堂语文课算得上是好课。因为迷惘,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总是无所适从。一次次的尝试,一遍遍的推翻,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中,我突然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收获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我开始重新用一种简单的思想来看待这堂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上,我紧紧抓住“简单明了”这个要点。

  教学目标简单, 还记得郑桂华老师说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把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体会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情,在文字的世界里,学生可以展开无限的想象,把阅读和阅历有机的结合。所以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设计过多的学习环节,更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给学生。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力求简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6自然段,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出来的?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实现。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阅读和讨论。真正好的方法是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而简单的方法往往能比较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媒介简单: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能够使得课堂更为的丰富,但是我始终都坚持多媒体的存在时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学过程,是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因此教学课件不需要太过花哨,以掩盖文本的魅力,但是需要把关键的信息用最清楚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有效帮助解读文本的功效。

  教学用语简要:一轮一轮的磨课,一次一次的反思,总是觉得话太多,总是不能真正的放手,“忍住不说,尽量少说,最后才说,都得精要”。这个十六字方针一次又一次在我的心里盘旋,深入。我说的少了,学生就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可能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让语文课反璞归真,体现出“简约之美”,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谁能说不是件美事呢?

篇3:一年级语文《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家》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在哪儿?和在自己家里觉得幸福吗?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家。这时我用形义联想法,把“家”字拆解编成歌谣,边说边写“家”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字形的注意。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意会了“家”字的形义。接着,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并顺利过渡到听读课文。

  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画,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嫩芽......”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突破难点,学习最后两行。通过认识祖国的地图,教读祖国的名字和欣赏祖国的风景图片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

  拓展延伸,句式迁移: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的句式“(什么)是(谁)的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本节课的不足是: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语言贫乏,缺乏激情,不能应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半截课,所以,以后在这些方面要多加强,多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