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的德育故事:爱,成就你我

我的德育故事:爱,成就你我

  • 2024-06-23
  • 6407

  我的德育故事:爱,成就你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的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一切”,在故事中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用“爱”耕种着希望,品尝着收获。

  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同一块土地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说到这儿时,我想到了我的学生,我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他们有的天真,有的活泼,有的张扬,有的沉稳,有的机灵,有的憨厚。他们曾让我快乐,曾让我生气,曾让我欣慰,曾让我失望,而现在,脑海里的满满的是--爱。

  朱皓恺是一个天真、聪明、活泼的男孩,每天脸上都挂着纯纯的笑。可是,他性情温和,做事拖拉,上课时易走神,课后不会自觉主动完成作业,妈妈是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很高,曾多次与她沟通,采取过很多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如何能让能让朱皓恺做事拖拉、行为散漫有所改善,让我很费一翻思量。尤其是在多次努力后仍不见成效时,我也曾经气馁沮丧,曾经烦燥不耐,甚至闪过放弃的念头。但是,每当他开心地跟我聊课外知识或是周末趣事时,我心中的希望之光,总会不断闪现。因为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天真和澄清。这样的一双眼睛告诉我,他是一张白纸,仍能着上希望的七色彩虹。于是,我不断翻阅有关的教育刊物刊物,上相关的论坛,跟他妈妈密切交流,每天针对他的情况进行思考分析,制定长效而周详的计划,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言谈”鼓励,灌注自信。

  朱皓恺本是个聪明开朗的孩子,阅读量大、课外知识特别广,喜欢跟人聊天,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但因为各种任务不能及时完成,所以不能如期参加课外活动。另外,从我的细心观察所得,他还是个极其礼貌的孩子,遇人能主动大方问好。我抓住这一点在全班面前大力表扬他。果然,孩子们的向师性,让他脸上时常洋溢着笑容。我常对他说你身上有很多的优点,如果你能改掉这一缺点让它也成为你的闪光点,你会更加优秀。同时,我也深深明白到: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于是,我抓住每一次可以表扬他的机会:一次认真快速的值日,一次作业书写的工整,都成了表扬他的契机,这种最能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我当然不会错过。

  二、“文字”交流,教会勇气

  如果说语言是滋润人心最直接的渠道,那么文字就是滋润人心最有效的“魔杖”。在他越来越开朗和自信之时,我利用这“魔杖”,让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给他进步的勇气和力量。写话本、作业回复、小印章都是我“施法”之地,在他一次准时做完作业时,我会给他写上几句真心的赞扬,当着他的面竖起一个大拇指,目的是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再接再厉。同时把目标细化,跟他妈妈一起帮他制定每天、每周的计划,完成的好的得一颗星,周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

  三、另设作业,因材施教

  朱皓恺的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作业对他来说的确没有什么难度,就算不做,也没有什么影响。为此,我跟任课老师商量好,减少他的作业量,为他另设一些简单的作业,以便加快他的书写速度,提升自信心。给他设定一个小而易的目标,鼓励他勇敢地去攻克。因为只有触手可及的成果,才能给人伸手去摘取的信心和冲劲。

  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朱皓恺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并将之内化成一定程度的自觉行为,其他科任老师对他的评价也有所提升。

  在我对朱皓恺的一系列教育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难处。正如我前面所述,这是长期的计划和工作,贵在坚持、耐心,也难在坚持、耐心。但同时,在这转化过程中,我又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耐心、恒心与爱心对学生的重要。做为一名班主任,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教在无形的影响着学生,有的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说,教师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改变一个人。

篇2:德育故事心得:带上全家一起健康

  德育故事心得:带上全家一起健康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有着类似的特点。近日,亚洲版“读者文摘”载文,列出了简单的12招,让一家人更有爱、更快乐、身心更健康。《生命时报》记者也邀请国内多位权威专家,帮你制定一套“全家身心健康计划”。

  多抱抱家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拥抱能让人不再孤独,降低消极情绪,甚至能降血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告诉记者,研究发现,拥抱能刺激大脑释放催产素,这种激素能增进人际互动,如亲子间的联系、夫妻间的亲密感、陌生人间的信任等;拥抱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获得安全感。她建议,不妨出门前抱抱爱人,睡觉前抱抱孩子,回老家抱抱父母,因为“拥抱时,打开双手就是打开心灵”。

  一起听音乐。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女主角的原型与家人组成家庭合唱团,用音乐感染彼此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这告诉我们,音乐的力量能让一个家庭走出困境。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发现,听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心脏健康。广东省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音乐能帮人宣泄负面情绪,整合与梳理内心世界,恢复身心平衡。我们不妨在晚饭或周末时打开音响,播放舒缓的音乐,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有利新陈代谢。

  过个没有目的的周末。现代人大多事都要提前计划,而且被工作、面子和人际关系等拴住了手脚。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夏霁向记者表示,没有规划的人生会乱糟糟,但事事规划却会失去不少乐趣。不妨找一个周末,关掉手机和电脑,带着伴侣、孩子、父母,开着车去远郊,看见哪里的花儿开得美,就停下来闻闻花香;见到哪里有农家乐,就进去尝尝鲜;路遇正在促销的商场,就过去逛逛......一起“随心所欲”一把,赶走积攒的压力和矛盾。

  全家去锻炼。许多父母抱怨孩子太懒,周末总躺在床上玩游戏。马健文指出,与其抱怨,倒不如做个好榜样,带孩子一起去锻炼。国外有研究显示,每天1小时有氧运动,能缓解压力、舒畅情绪,和家人一起运动还能增进感情。美国亲子运动中心顾问麦克·美加建议,父母每周带孩子锻炼3次,就能受益匪浅。他建议,6~8岁的孩子以培养兴趣为主,比如Z字形短跑;9~11岁可以“龟兔赛跑”,孩子先跑出10米,家长从后面追赶;再大点的孩子就可以鼓励他们跟小伙伴打篮球、踢足球。

  和孩子一起做饭。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外吃饭次数越多,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吃得越少。餐馆食物大多高盐、高糖、高油,容易导致肥胖,甚至还会造成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年轻化,并影响情绪,让孩子自卑、自闭。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祖母饮食习惯好,子孙的健康状况更好。可见,良好的饮食习惯要一家人共同保持。李君建议,父母节假日时可以在家跟孩子一起准备饭菜,像洗菜、打鸡蛋、摆筷子之类简单的活儿可以让孩子来做,既吃得健康,还能教会孩子生活技巧,锻炼其独立性。

  家人间彼此欣赏。美国婚姻专家戴维·奥尔森指出,彼此欣赏能增进夫妻、亲子关系,让家庭氛围更和谐。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玉娟说,互相欣赏是夫妻相爱并步入婚姻的基础,但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大家往往“审美疲劳”,忽视了曾欣赏的东西,只盯着对方的缺点,从而引发矛盾。亲子间也一样,父母如果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孩子嫌父母没钱没地位,家庭关系自然越来越差。因此,家人间一定要互相欣赏。张玉娟支招说,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时常帮伴侣做一件哪怕很小的事,跟爸妈说声“辛苦了”,对孩子说句“作业别写太晚”等。

  好好爱配偶。心理咨询中有句话“如果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就去爱配偶吧”。马健文解释说,在咨询中常能看到“母子同盟”式的亲子关系。这种家庭中,往往是父亲不会爱母亲,导致孩子取代其位置,承担起让妈妈幸福的责任。但这与青春期“心理断奶”的需求相冲突,从而引发诸如厌学、人际关系差等心理问题。马健文说,好父母首先要滋养自己,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其次要滋养好配偶,彼此关系融洽。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增进夫妻感情,比如男人在周末时下厨,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理解妈妈,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

  别吝啬奖励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中国父母最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李君说,孩子的成绩、想法若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将会更自信,心理更健康。她说,口头鼓励和物质奖励同等重要,比如买新玩具、新鞋,或者允许孩子和同学一起看电影、打球等。需要注意的是,奖励要及时,使奖励与良好行为形成联系;而且,物质奖励不能太过头,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一起读书。美国斯坦福大学弗尔纳尔德博士研究发现,父母在睡前常给孩子读书,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甚至帮他们成年后获得幸福婚姻等。英国国家文学联合会报告也显示,父母陪学龄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对孩子的发展大有好处。李君说,爱读书的孩子更爱思考,情绪更稳定,自我约束力更强。她建议,晚上或节假日,不妨全家人一起去图书馆,各看各的书,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一对一谈谈心。有些家长不愿跟孩子深入交流,因为觉得“小孩子啥也不懂,没什么好谈的”。英国教育家赫·斯宾塞曾说过,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训导者,然而在训斥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不会主动做事,依赖性强,听不进意见。马健文指出,父母应该花一点时间与孩子一对一地谈谈心,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好。内容可以是学校里发生的任何事以及孩子的任何想法。家长要注意少评价,多倾听,少用“不许”、“应该”,多用“你觉得”、“试着去做”等。用“三心”,即“细心”、“耐心”和“恒心”去包容孩子。

  要道歉更要补偿。不少家庭里,孩子犯错后,道个歉就完了。尽管这有利于培养有错就认的习惯,但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还可能让孩子留下只要认错就能过关的认识,以致重复犯同样的错误。马健文建议,犯了错还得有适度的惩罚,才会让孩子从中汲取教训。这里说的惩罚以弥补行为为宜,比如不尊重长辈,不妨让孩子做家务当补偿。大人间也要建立类似的规则,以身作则。

  定个家庭健康规划。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一项调查显示,过半中国家庭没有家庭健康规划。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介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计划,对生活方式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全家可以每周抽出一天作为“家庭活动日”,选择郊游、野餐等老少皆宜的活动。家庭成员一年做次体检,购买健康类报刊、健身器械(如哑铃、跑步机、弹力绳)等。帮慢性病的老人记录“健康账本”,督促其按时吃药,并为他们做好膳食搭配。

篇3:德育故事心得:等一等孩子,又何妨

  德育故事心得:等一等孩子,又何妨

  【德育故事

  师徒二人出远门,中途又累又渴。师傅叫徒儿去不远处的小溪中取水来饮。徒儿去后返回来,说:“刚刚有车子过,水很污浊,不能喝。”师傅说:“你再去。”徒儿无奈,第二次去后又返回,说:“有人在那儿洗菜,水很脏。”师傅命令他再去。当徒儿第三次来到溪边,发现泥沙也不见了,菜叶也消失了,水又变得清澈,纯净。徒儿终于舀了一瓢水回来。徒儿终有所悟:原来,要喝到水,只需要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德育感想

  看到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们的家长是不是在教育孩子上缺乏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呢?

  看到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完整的话,就怀疑智力是不是有问题;邻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计算,急了,我家孩子怎么还不会,于是抱回来一大堆关于育儿开智的“红宝书”,不管是否适合孩子,迫不急待地在孩子身上试验;看到孩子上小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大脑就亮起了“红灯”: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呀?于是四处求医问药;看到孩子考了80多分,神经马上崩紧了,急急网上求询: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呀!我都绝望了!

  其实,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因个性、气质、智力结构、心理特点等的不同而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不同。有的孩子在某方面可能发展得快些,小荷早露尖尖角,而有的可能属于大器晚成。就象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终点慢,终点接近胜利的也许起点慢,孩子有他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象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长只能让孩子过早凋零。所以不要像故事中的徒儿一样,去了溪边一次就下“水不能喝”的结论,只看到孩子目前一时的不出色就贴上“不行”的标签。

  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她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父亲的鼓励一直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达尔文小时候的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例子很多。网上人人皆知的《家长会的故事》一文,更是充分地说明了等待的重要性。这位聪明的母亲,用一双清澈如水的欣赏的眼睛,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赏识,来等待孩子的成长。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等待下个月再给他买心爱的玩具,家长为什么就不能等待孩子慢慢学会,慢慢领悟?为什么不能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失望来给孩子打气,为什么不能多一点积极、少一点消极来给孩子希望?为什么不能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性急来等待孩子成长?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你等来的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