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家访手记:爱融化心灵坚冰

家访手记:爱融化心灵坚冰

  • 2024-06-23
  • 8218

  家访手记:让爱融化心灵的坚冰

  调入新的单位,接手一个六年级班。班上54位孩子近一半是农民工子弟,还有近三分之一来自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居民家庭。这些孩子中暴力、叛逆、孤僻者不在少数。用心走近他们,我发现每个看似顽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心酸的背景,都有一颗渴望被温暖的心灵。

  几个月前,在我的办公室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晚上六点了,我正忙着收拾东西赶回家。

  “老师”,随着一声带着哭腔的呼唤,班上的王同学耷拉着脑袋走进办公室来,右边的脸颊上印有一块通红的掌印,掌印处已微微肿起。后面还跟着的一个怒气冲冲的中年男子,显然是他的父亲。

  不容我开口,一旁的父亲怒气冲冲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原来,一向只在周末回家的父亲,今天突然回到家里,却不见理应早已放学回家的儿子,便出来寻找。在街上,他发现了双眼通红的儿子与一位同学在网吧附近瞎逛,于是扬手便打。儿子分辩刚才的那位同学是班上的班长,他们是受老师之命去为班级买跳绳,所以才晚归的。他们将“官司”打到了我这儿,这才有了刚才的这一幕。

  委托班长和王子超为班级买跳绳确有此事。中午时,他们俩为了买一根满意的跳绳,从沃尔玛跑到南门口仍未选中。下午我还在班上表扬了他们办事认真的态度,并让他们下午放学后继续去办这件事。但从他们父子的争执和描述中,那位同行的同学分明不是我们班的班长。看着咬牙切齿的父亲和在一旁垂泪的孩子,我不由得想到了几天前去他家家访的情景。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王同学的课堂作文没有完成,我把他留在了教室里补写。十几分钟后,我发现他极不情愿地坐在那儿,只字未动,便严厉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满脸怒气,把桌子用力往前一推,将书包往背上一甩,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不敬”和开学以来对待学习的敷衍、行为上的散漫,让我决定去他家家访。接待我的是他的爷爷和姑姑,他们向我讲述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原来王子超四岁时父母便离异,父母离异前,他一直与母亲比较亲。父母刚分开那一会儿,母亲每个月都会来看他一次。可不久后,母亲很快就再婚了,对他的态度渐渐冷淡起来。姑姑说,现在的王子超虽然有说有笑,可是他的心灵却很难向人敞开。爷爷奶奶不能成为他的倾诉对象。爸爸是个退伍军人,整天忙着赚钱养家,只是在星期五回家与孩子算个“总帐”,让他长个记性。在姑姑讲述的过程中,爷爷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为“不敬”的事向我道歉。孩子低着头,过来给我添加茶水,诚恳地向我认识了错误,并且告诉我作文他已经写了一半,明天早上一定把写好的作文交给我。面对他的歉意和承诺,我突然有了一种自责感,其实是我的疏忽让孩子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伤害啊。

  家访之后,我主动地走近他,让跳绳一级棒的他担任班上跳绳队的队长,并请他最喜欢的数学科的老师与我一道找他谈心,激发他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这几天来,他上课时比以前认真了,对班上的工作也很积极。然而今天------

  此时,若我当着孩子与父亲的面把谎言揭穿,我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我不想孩子从此以后对我筑起心灵的壁垒,让他又失去一个也许可以成为倾诉对象的朋友。于是,我也对父亲说了谎--一个善意的谎言。在父亲半信半疑的时候,我授意让孩子离开。等孩子走后,我给这位爱子心切,却方法粗暴的父亲讲述了孩子的许多优点以及单亲孩子脆弱、冷漠、叛逆的心理特点,并告诉他,做为监护人,他除了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以外,更应该给予他精神上的关怀。爱孩子就应把他放在与你平等的“人”上,听听他需要什么。父亲的怒火平息下来,连连点头说是,我也趁机一并揭穿了我与孩子的谎言。

  第二天,我注意到王同学的脸上没有新的伤痕。在他交上来的家庭作业本上有这么一行字:“老师,谢谢你!!!”我知道这对于重感情,一向都信守承诺,颇有几分小小男子汉气慨的他来说这三个感叹号有多重的份量。

  跳绳比赛结束以后,他在习作中写道:“今天的跳绳比赛我们输了,419这个失败的数字在嘲讽着我们。从比赛场地上下来,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这才发觉我是多么爱我们的集体。我向老师看去,发现老师的眼圈也是红的,她仰着头故意看向了别处,不愿意让我们察觉。老师,是我们让您生气了吗?”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那则古老的伊索寓言,我运用寓言中太阳的力量,只不过我除去的不是行人身上的斗篷,而是孩子心灵上的壁垒。而这种太阳的温暖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的宝贵啊!

  在对王同学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也着意对班上的9位单亲孩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些观察和研究。由此发现这些孩子较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冷漠、烦躁等性格特征。男孩叛逆心理强烈,喜欢自由,不服约束,有一定的暴力倾向。由于贪玩、学习习惯差及缺少学习动力等原因,他们往往成绩居于班级的下游。女孩则少有同伴,与同学之间总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对异性容易产生情感。这主要是因为在家中缺少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就从异性处寻求安慰和保护。从以上的现象可以看出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经过多次家访和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这主要都是因为离异家庭的家长以下几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

  1、放任自流型

  离异家庭中的家长由于要独自承担家庭重担以抚养孩子,因此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工作、赚钱养家和操持家务上,根本无暇来考虑孩子的成长教育。有的家长索性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孩子的事不闻不问,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2、百依百顺型

  有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他们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生活和物质的关心。有的家长失去伴侣后,将全部的爱移位给孩子,即对孩子娇惯溺爱,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因而导致孩子任性自私、无理霸道。

  3、严厉粗暴型

  部分离异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他(她)们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因此对孩子的管教就特别严格,一旦孩子表现不尽人意,就会通过打骂来宣泄内心的失望与愤恨。有的父母嫌弃孩子,认为受其拖累,动辄打骂孩子来出气,造成孩子或胆小自卑或倔强叛逆。

  针对单亲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及家庭状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为人师者不防用心来搭建这几座爱的桥梁,以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促其正常健康地成长。

  一、搭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桥梁。孩子的父母之间的感情虽然已经破裂,但他们一般都还是爱孩子的,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因为感情的不和而不能保持理智和统一:有的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以来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的则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对方的教育方式不适当;有的则是不闻不问,只求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如此等等。这样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无所适从,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因此,我们要成功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在孩子的父母之间心灵的桥梁,而这一桥梁的唯一承载物便是“孩子的未来”,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会朋友式的沟通。作为老师,“爱孩子”这一单纯出发点,让我们无疑是这座桥梁的最有力的支柱。我也相信,源于同一个“爱”的力量,这一桥梁的搭建也并不难。

  二、搭建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桥梁。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和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将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带给家长,让他们明白孩子也渴望尊重、渴望交流、渴望被赏识,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培养人格真正完善的孩子。

  三、搭建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桥梁。

  四、搭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桥梁。这一点,许多老师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实也别无他法,皆源于一个“爱”字也。但这份“爱”也并不简单,他需要爱得理智,爱得科学,爱得得法。

  总之,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篇2:望湖小学家访手记

  阳朝小学家访手记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是老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所以利用假期,我对个别学生进行了家访,争取家长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全方位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确保学生快乐、健康、全面发展。

  一、家访对象

  20**年1月25日,我来到芙蓉区阳朝小学一年级学生刘念家中进行家访。刘念这个女孩性格较内向,学习状态不稳定,做事情动作较拖拉,成绩不理想,一般处在班级中下等水平。平时在校能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待人诚实;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个懂事的孩子。其父母都在长沙自营一家小公司,家长平时工作都忙。

  刘念有礼貌、懂事、诚实,自理能力较好,说明她的父母在培养她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自理能力方面付出和很多心血。但是由于她的父母平时忙于经营生意,自她一年级入学以来,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不太严格。

  二、家访内容和过程

  记得那次家访是在中午,我特意选在刘念家吃完中饭之后。在约定的时间我来到了刘念的家中,家长很热情,相当重视这次的家访。一阵寒暄之后,我把孩子最近在学校留给老师的良好感觉和进步言行告诉其父母,并且对于孩子的需要改正和努力的地方告知了家长......这一个小时,我们探讨了孩子识字、写字以及阅读的方法,交流了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分析了家庭教育常见误区,询问了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明确了鼓励在孩子身上的妙用,消解了相互之间的疑虑......在互询互问中时间很快,在敞开心扉之间话很投机。从孩子家长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一种信任,一份放心,一份期待。这种信任,对我而言是一种欣慰;这份放心,对我而言是一种鞭策;这份期待,对我而言更是一种动力。在孩子的家中我看到她在认真地写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动问了我。在临走前,我更是说了一通表扬的话,我要让孩子听到,相信孩子听到了。走出学生的家门,我心想她在各方面的表现肯定会更好。

  三、家访后的收获与思考

  教师方面:

  1.教师要具备爱心和童心

  我们要有爱心和童心,特别是小学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关爱和激励的眼神,学生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并且会用加倍的热情来回报我们。我们具有一颗童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真正和学生成为朋友,从而使学生喜欢我们和我们的课堂。教师的爱真的具有神奇的力量。

  2.用放大镜寻找潜能生的优点

  人人都有想获得赞赏的需求,年纪越小,获得赞赏的需求越强烈。一个班级往往只有十多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学业上和课堂习惯上有良好的表现而时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其他多数学生获得老师赞赏的机会很少,更有不少学生不但根本没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反而时常受到斥责和处罚。这些学生的特征不是学习习惯差,就是成绩不太理想。由于他(她)们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欢心和赞赏,最后他们往往自暴自弃,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成为破坏课堂秩序的主导因素。我们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骨头里挑鸡蛋”。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予以扩大,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访方面:

  2.家访能解决老师、家长电话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

  电话沟通、交流面对的毕竟是冰冷冷的通讯工具,而家访是面对面地一种眼神和心灵的交流。老师到学生家后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更真诚地和家长沟通,施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啊!所以,家访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之一。

  2.家访能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

  教师家访,有时言语间的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确实可行的建议,有时不仅诱导了孩子,也对其父母引发了一条教育之路。的确如此,孩子们诸多的问题,实际上是家长们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之因。因而,教师注重进行家访,教会家长一些方式方法,有理有根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能起到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3.家访还能协调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教师亲自上门家访能让孩子们从心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尤其是学习差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这样的孩子能把老师迎进家门作客,让他们体验到教师对于自己的重视,而因这种“荣耀”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决大多数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赞扬、鼓励和对教师的喜欢。一但喜欢教师,则学习的课程对他们就有无限的吸引力。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逐渐自信起来。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三者共处,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意见的交换,有助于达成共识,更容易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家庭教育,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学习习惯等等,教师能更好地提醒家长,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几乎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表示愿和老师一起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我愿利用这种真诚的交流方法,在教育事业上倾心奉献。

篇3:家访手记:走近理解欣赏

  家访手记:走近他 理解他 欣赏他

  当“三联三为”登记表发下来,学校布置老师们进行假期家访时,我不假思索地想到了王**,便不由得一声叹息,唉,本次的期末考试他又是两科垫底,而且孩子的家长平时也不管他。真得跟家长好好地“理论”一番。你看,孩子的表现真令人头疼。

  走近他,以为他很顽劣

  去年下期,我调入大同小学,接任二甲班班主任。没多久,王**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孩子们齐读课文时,他的声音清脆、响亮,可请他单独回答问题时,站起来却一言不发,号召同学们一起鼓励他也无济于事,他垂着眼皮,低着头,一副抱定沉默的架势。但一到课间,他却异常活跃:这个说王**把她的书本丢到了地上,那个也抹着眼泪来告状说王**打了她。排路队时,我又亲眼看见他去撩打一个站得好好的孩子......不管我对他“晓之以理”,还是声色俱厉,或是软硬兼施,他依然以不变应万变--保持沉默,沉默之后仍然我行我素,令我气得咬牙切齿,一筹莫展。几个星期后,他同桌的家长便恳求我换座位......

  真是个令人头疼的家伙!得与家长联手好好“教训教训”他了!拨通了王**妈妈的手机,还不待我陈述完孩子的“罪行”,当妈妈的便把“皮球”踢给了爸爸:“我在浏阳上班,一般都是他爸爸管他。”孩子的爸爸则说他病休在家,没有精力管,一直把王**寄在托管中心。王**患有牛皮癣,裸露皮肤有明显皮屑,这种毛病使孩子性格孤僻、胆小自卑......后来,我又从托管中心的老师那儿了解到一些情况:学习不自觉,不合群,好攻击同学,是托管中心不太受欢迎的孩子。他的父母一般两周才接一次,有时甚至只在托管中心匆匆见一面。

  理解他,原来我很草率

  学期末工作一结束,我与王**爸爸约定上门家访,哪知他们现在住在位于河西的省委党校。那天,寒风凛冽,淫雨霏霏。一路上,我有些忿忿不平:冒雨跑这么远的路,我一定要不虚此行,一定要搬出班上某某优秀家长如何如何之类旁敲侧击,一定要告诉他们,新时代的教育要靠学校、家长、社会紧密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甚至我可以直接对家长提个三五条要求......总之,要让家长明白“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

  见到王**爸爸时,我却不由得愣了一下:苍白的脸上写着明显的病态,爬了两层楼后便气喘吁吁。我准备的满肚子牢骚却说不出口了,只有静静地聆听:王**的爸爸虽是省委印刷厂的职工,但现在身患重病,一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住院,自己还住在父母家,靠父母照顾,根本没有精力与能力照顾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王**妈妈为了生计,则在亲戚开的公司里上班,因为公司在浏阳,工作又忙,对于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更是鞭长莫及。无奈之下,只好把王**放在托管中心,半个月才与父母团聚一次。而王**因为患有难以根治的皮肤病,要天天擦药,而怪怪的样子和难闻的气味使同学畏而远之,加上成绩欠佳,表现不好,更是不受欢迎......我的心情一点点变得沉重,也开始理解王**的一些行为了:他在与同学齐读课文时声音响亮,原来是在享受融入集体的快乐;他在单独答问时选择沉默与回避,原来是因为自卑,因为身边的同学很少表现出喜欢他,欢迎他,他怕自己的回答引起大家的嘲笑;他在课间喜欢无缘无故地欺负女同学,特别是胆子小的女同学,原来是因为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其实不想承认自己的胆怯......我也为自己多次对王**声色俱厉的批评感到惭愧与后悔:曾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的威严可以吓住他对别人的“冒犯”,却实实在在地是给他孤独自卑的幼小心灵的摧残;不了解孩子,不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草率的、意气用事的行为不但是无效的工作,而且可能是负效的工作。

  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维后,我意识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帮助他,教育他。从王**的家庭情况与生活学习现状看,他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关爱与信心。首当其冲的是家长的关爱,一个七岁的孩子,半个月才与父母短暂的团聚一次,怎够可怜的孩子享受亲情?于是我与王**的爸爸商议让孩子能多体验亲情的办法,最后达成共识:首先,要想方设法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其次,要在与孩子相处时让他能充分感受到亲人对他的爱,要经常牵着孩子的手,多拥抱、亲吻孩子,要抓住时机,及时地鼓励、肯定孩子,与孩子经常回忆一些难忘的、有趣的往事,开展一些亲子游戏等等;再次,把孩子放在托管中心时,要与托管中心的老师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还要经常与孩子打打电话。当然,作为班主任的我对王**的关爱计划也开始在心中萌芽了......

  因为在这次家访中,没见到王**的妈妈,我觉得这次家访还不够完整,考虑到母亲在对孩子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临走时约定好:下期报到时请王**母亲陪同,我还要和孩子的母亲促膝谈心,共同商议教育王**的办法。

  欣赏他,带给我们惊喜

  报到那天,等我们送走了报到的学生和家长时,王**的妈妈已耐心地等候多时了,这时我读一年级的女儿也到教室来找我,我在与孩子妈妈交流的同时,趁机安排他们去帮我交一些资料,送一些作业本,整理桌椅,有意识地对他们说:“哥哥带妹妹去......”我发现王**非常开心地跑上跑下,忙前忙后,一副受到“重用”的样子。其实,只要有心,一个细节就能增强孩子的信心。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头,后来我的一些良苦用心都有不错的收效:我经常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手,用行动告诉同学们,王**的皮肤病不传染,他擦的药的主要成分是醋,有时有点点气味,但醋可以消毒,吃醋身体好。热情能干的夏鹏骏第一个主动和王**交朋友,他搂着王**悄悄地告诉他:“你别再欺负我的同桌张诗怡了!”说得王**脸都红了。于是,课间越来越多的同学也开始和他亲密无间地游戏了。他那张可爱的小脸渐渐地有了更多的笑容,课间与同学的交谈更多了,声音也更响亮了。我尝试着请他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起初,他的声音不大,在同学们一遍又一遍真诚的掌声中,他的声音逐渐响亮,更令人惊喜的是,短短的时间内,他彻底地改掉了欺负胆小女同学的毛病。我拉着他的手,惊喜地告诉他:“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你居然能把缺点甩得这么快,我真为你骄傲!”

  “三八”妇女节,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给妈妈或奶奶洗一次脚,并写一篇体验日记,在托管中心的孩子可以改成给妈妈写一封信。我在读着孩子们饱含真情的文字时,惊喜地发现住在托管中心的王**的这篇日记写得很棒,而且写的是帮妈妈洗脚。原来,王**跟妈妈打电话告诉妈妈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位了不起的妈妈特地从浏阳赶回来配合儿子完成了这项作业,然后又在浓浓夜色中赶回浏阳。这一瞬间,我被深深感动,也倍感欣慰,因为我感受到了自己站在老师与母亲的角度与王**妈妈推心置腹的一番心与心的交流是颇有成效的!

  一次家访,改变了王**,改变了我的一些教育方法,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孩子,一定要家校紧密携手,不仅要走近孩子,还要更多地理解他,欣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