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家访随笔:孩子心海漾起幸福涟漪

家访随笔:孩子心海漾起幸福涟漪

  • 2024-06-23
  • 2358

  家访随笔:让孩子的心海漾起幸福的涟漪

  当一个老师觉得孩子有“问题”时,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可能在老师,可能在家长,更多时候是出在老师和家长的衔接上,家访是消除衔接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就说说我班的郭思艺吧。刚进一年级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特别喜欢闹腾的女孩子,班上不少孩子经常告状:蒋老师,郭思艺好喜欢打架,比男孩子还凶。虽然我一直都发现这个高个儿女孩性格比较霸气,但是没想到她在大家眼里已经是一个“可怕”的人。

  尤其是有一次,几乎全班孩子都在说:“郭思艺好牛,她居然敢打老师。”这一听,我还真震惊了,立马找到班里其他孩子问了个明白。原来郭思艺在托管所特别调皮,与托管老师经常发生冲突,这次她索性就是一拳,把一个女老师的右眼打伤了。从这之后,我开始特别留意这孩子。在多次与她妈妈沟通中,了解到她妈妈其实是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只是孩子的冲动行为一直让她头疼不已。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家访中我发现,确实有些事情是我不了解的。原来郭思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孩子一直跟着妈妈。孩子的妈妈每天除了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孩子,确实非常不容易。家庭的特殊环境使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性格特像男孩子。讲到郭思艺在学校的表现,孩子妈妈感到很诧异,因为孩子在家里与在学校的表现相差太大了:在学校经常不爱收拾,书本垃圾乱扔的“小邋遢”,在家居然是既爱干净、又喜欢帮妈妈搞卫生的“勤快女”;在学校总是与小朋友打架的“圣斗士”,在家居然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女”。这确实也让我有些匪夷所思。后来聊到孩子妈妈的一些教育方式,我才知道一些端倪。平时妈妈的教育方式比较“暴力”,小孩子只要不听话,妈妈就是一顿打。久而久之,孩子受了委屈,她只能将自己这种反抗的情绪发泄到学校来,这也就是引起她在学校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源头。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妈妈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问题,认为“棍棒”教育是无法真正教育好孩子的。并表示不管怎样,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多与孩子沟通,不过多地苛求孩子,避免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在学习上,郭思艺还是很聪明的,知识掌握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情绪的自我控制,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作为老师,我以后也一定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她,让她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之后的工作中,我经常找郭思艺聊天,与她交流各方面的情况。慢慢地孩子也把我当亲近的人看待,喜欢跟我说悄悄话了,甚至一下课就会黏着我;学习上我给她提的建议,她也能平静接受并努力改正。以前那马虎的字迹现在已经是工工整整的了。在与小朋友相处方面,她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再也不会因为发脾气打人了。为了改变她在孩子们眼中的“可怕”形象,我特意派她保护和帮助班级里面的胆小鬼“詹礼嘉”,这样一来不仅她不仅在想发脾气的时候学会了克制,同时也让自己在同学们面前树立了爱帮助弱小的形象。慢慢地,班级里告状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少,对她敬佩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有家长还会特意表扬她。望着孩子那憨憨的笑,你会发现原来任性霸气的“小泼辣”也变得可爱温柔了。

  感谢那次上门家访,让我感触颇多:或许一次家访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或许一次家访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这次家访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经常被妈妈责骂,在学校被同伴孤立、被老师批评,久而久之,稚嫩的孩子就会被逼进心理的死胡同。就教育的意义而言,给孩子以关爱和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学生获得友爱,培养自信心的惟一途径。教师需要做有心人,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做出表示: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都会在孩子小小的心海漾起幸福的涟漪。

篇2:家访随笔:孩子心海漾起幸福涟漪

  家访随笔:让孩子的心海漾起幸福的涟漪

  当一个老师觉得孩子有“问题”时,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可能在老师,可能在家长,更多时候是出在老师和家长的衔接上,家访是消除衔接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就说说我班的郭思艺吧。刚进一年级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特别喜欢闹腾的女孩子,班上不少孩子经常告状:蒋老师,郭思艺好喜欢打架,比男孩子还凶。虽然我一直都发现这个高个儿女孩性格比较霸气,但是没想到她在大家眼里已经是一个“可怕”的人。

  尤其是有一次,几乎全班孩子都在说:“郭思艺好牛,她居然敢打老师。”这一听,我还真震惊了,立马找到班里其他孩子问了个明白。原来郭思艺在托管所特别调皮,与托管老师经常发生冲突,这次她索性就是一拳,把一个女老师的右眼打伤了。从这之后,我开始特别留意这孩子。在多次与她妈妈沟通中,了解到她妈妈其实是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只是孩子的冲动行为一直让她头疼不已。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家访中我发现,确实有些事情是我不了解的。原来郭思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孩子一直跟着妈妈。孩子的妈妈每天除了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孩子,确实非常不容易。家庭的特殊环境使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性格特像男孩子。讲到郭思艺在学校的表现,孩子妈妈感到很诧异,因为孩子在家里与在学校的表现相差太大了:在学校经常不爱收拾,书本垃圾乱扔的“小邋遢”,在家居然是既爱干净、又喜欢帮妈妈搞卫生的“勤快女”;在学校总是与小朋友打架的“圣斗士”,在家居然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女”。这确实也让我有些匪夷所思。后来聊到孩子妈妈的一些教育方式,我才知道一些端倪。平时妈妈的教育方式比较“暴力”,小孩子只要不听话,妈妈就是一顿打。久而久之,孩子受了委屈,她只能将自己这种反抗的情绪发泄到学校来,这也就是引起她在学校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源头。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妈妈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问题,认为“棍棒”教育是无法真正教育好孩子的。并表示不管怎样,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多与孩子沟通,不过多地苛求孩子,避免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在学习上,郭思艺还是很聪明的,知识掌握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情绪的自我控制,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作为老师,我以后也一定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她,让她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之后的工作中,我经常找郭思艺聊天,与她交流各方面的情况。慢慢地孩子也把我当亲近的人看待,喜欢跟我说悄悄话了,甚至一下课就会黏着我;学习上我给她提的建议,她也能平静接受并努力改正。以前那马虎的字迹现在已经是工工整整的了。在与小朋友相处方面,她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再也不会因为发脾气打人了。为了改变她在孩子们眼中的“可怕”形象,我特意派她保护和帮助班级里面的胆小鬼“詹礼嘉”,这样一来不仅她不仅在想发脾气的时候学会了克制,同时也让自己在同学们面前树立了爱帮助弱小的形象。慢慢地,班级里告状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少,对她敬佩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有家长还会特意表扬她。望着孩子那憨憨的笑,你会发现原来任性霸气的“小泼辣”也变得可爱温柔了。

  感谢那次上门家访,让我感触颇多:或许一次家访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或许一次家访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这次家访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经常被妈妈责骂,在学校被同伴孤立、被老师批评,久而久之,稚嫩的孩子就会被逼进心理的死胡同。就教育的意义而言,给孩子以关爱和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学生获得友爱,培养自信心的惟一途径。教师需要做有心人,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做出表示: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都会在孩子小小的心海漾起幸福的涟漪。

篇3:家访随笔:赞美与肯定

  家访随笔:赞美与肯定的力量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育是“心”的事业,教师就是能进入学生内心,与学生共同感受,共同欢乐,共同倾听,能与之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不仅在学校,而且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另一面。家访就是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

  我班有个小男孩,胖胖的,不爱运动,学习中作业完成也不够主动,总是拖拖拉拉,很不自觉,课堂上也容易走神,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从每次和家长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溺爱。就这样,我踏走进了他的家。原来,他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爸爸吗宠爱有加,对他过分的宽容。现在家里还有一个小妹妹,所以家长没有太多的精力来管他。还给他请了一个家教,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平时在学校我还是很关注他的,因为这孩子情商高,和他谈话感觉很愉快、很温暖,但总感觉他缺乏一份自信。来到孩子家后,我们像朋友似的聊起来,在轻松的谈话中,孩子向我们道出了他的心声:对自己没自信,不想动脑筋,太胖了,做什么事情时老担心同学们笑话我。听到孩子的坦诚告白,我和家长不禁相视一笑,孩子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今天的家访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我和家长一起帮孩子分析他身上的优缺点,让他正确认识自己。没想到孩子突然对我说道:“陈老师,你让我的学习变得很快乐,以后我会争取按时完成各项作业的。”看着孩子真诚的眼神,我与家长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听的话语,没有彼此的客套,有的只是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有的只是对孩子无尽的爱。因为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共同探讨了关于孩子的话题。?

  这一次的家访,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震撼。回想孩子说的那些话,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引导他多份自信,引导学生们对他进行正确地评价。我也要对他多偏爱一些。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家长之间的一次次短短的接触,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地了解孩子,使我们更加公平的看待孩子,使我们更加恰当地教育好孩子,使我们用期待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使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使他们在表扬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避短中看到自己的未来与希望,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而这一次感受,甚至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我不禁想起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

  通过家访,我陷入深思,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发挥好家访的作用,使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从而更有效地共同教育孩子呢?于是此次家访有三点自己特别注意:

  一、尊重,家访的前提。

  由于家长和教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自己与家长谈话时,要尊重家长,面带微笑,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象巨大的磁场吸引磁铁一样让人无法拒绝。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数落家长。结果,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事实上,我们能够从家长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从家长的厚望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很多家长又能从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为教师的师德精神所感动。这样,教师与家长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二、沟通,家访的奠基石。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个性”突出。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某种方法在这个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则可能不灵。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可以用书信、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沟通。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对于那些对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长,自己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激发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对因生意繁忙而不管孩子的家长,要劝他们不要因忙而疏远孩子,帮助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三、换位,家访的必备。

  在家访中,教师与家长接触,往往离不开评价学生,切忌一味的指责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做,怎么说。每个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庄稼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可以先请家长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而后教师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肯定主流,肯定进步,肯定成绩。这样彼此之间容易达到心理平衡。应该极力避免在与家长的交谈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产生老师和家长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学生”的心理阻碍,导致搞僵关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能使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这个大家庭,从而实现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我想,应至少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教师要有爱心和童心。

  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表现对课堂教学秩序有很大影响。专家认为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首要因素是学生必须喜欢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有爱心和童心。我们对学生像父母一样的爱,对学生的每一个关爱和激励的眼神,学生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并且会用加倍的热情来回报我们。我们具有一颗童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真正和学生成为朋友,从而使学生喜欢我们英语老师和我们的英语课。

  第二,教师应用放大镜寻找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人人都有想获得赞赏的需求,年纪越小,获得赞赏的需求越强烈。一个班级往往只有十多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学业上和课堂习惯上有良好的表现而时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其他多数学生获得老师赞赏的机会很少,更有不少学生不但根本没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反而时常受到斥责和处罚。这些学生的特征不是学习习惯差,就是成绩不太理想。由于他们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欢心和赞赏,最后他们往往自暴自弃,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成为破坏课堂秩序的主导因素。我们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骨头里挑鸡蛋”。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予以扩大,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以关爱之心来打动学生,以正确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这不仅让学生受益,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同时,也为学校做好学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家访进行下去,看到赞美与肯定的力量,让爱随着家访之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