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德育小故事:孩子飞翔的翅膀

德育小故事:孩子飞翔的翅膀

  • 2024-06-23
  • 6914

  德育小故事:挫折-孩子飞翔的翅膀

  我一直以为,只有当人与人之间有了深仇大恨时,才有可能产生报复行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报复的人很少。但是没想到,这种事却发生在我的学生--一个八岁小女孩的身上。

  有一天,我班一个女同学的家长找到我,告诉我一件令我大吃一惊的事。她的女儿小雯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小姑娘,平时在班上各方面表现很不错,担任了小组长,并且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处得也很好,但是前几天,她的书包却莫名其妙地被别人用刀割了很多的口子,妈妈问她是谁干的,她说听别的同学说可能是班上一个叫小兰的女同学干的。我听了这件事之后半信半疑,因为小兰平时看起来也挺老实,不应该能干出这种事,再说有什么原因能让她去故意割破别人的书包呢?我决定到班上查个究竟。

  我到班上先看了小雯的书包,一个崭新的书包被割破了十多道口子,我气愤极了,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竟然能干出这种事。趁小兰还没到校,我找了几个同学调查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有同学看到了当时的情景,确实是小兰利用小雯不在的时候把她的书包割破了。过了一会儿,小兰来了,我马上把她叫出了教室。事情没搞清楚,我也不想直接问她,只是说:“老师想了解一下,你最近表现得怎么样啊?”她楞了一下,胆怯地说:“不好。”我马上追问:“怎么不好啊?”“没好好遵守纪律。”我一听,又进一步问:“你最近有没有欺负小雯啊?”她一听,马上说:“老师,我没割小雯的书包。”孩子毕竟是孩子,我还没问割书包的事,她就自己说出来了。我马上严厉地说:“已经有同学看到了,怎么还说没有啊?”她马上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终于承认是她干的。原因是小雯和她一组做值日,小雯是组长,安排值日分工时,叫她扫地多了一点,就怀恨在心,进行了报复。

  小兰的事让我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个报道: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成绩不太好,经常爱在课堂上搞个小动作什么的。有一次,在没考好并被老师批评后,他竟趁老师转身时将钢笔水甩了老师一身。

  看来,小学生意志软弱,承受挫折的容忍力比较低这一问题确实应该引起重视。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有的人意志坚强,能够合理地去调适自己的心理使自己稳定地度过挫折期。而另一些人则意志软弱,不能正确地认识挫折和接受挫折,并在挫折中奋起,便一步一步地颓废下去。因为小兰不能承受挫折,发生一点小事就觉得受不了,从而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行为中带有攻击性和敌意性,也就是报复性。如果不加引导,将会严重影响这个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为了能使她提高受挫折能力,今后健康发展,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我决定和她的家长联起手来,一起来帮助她。通过与家长联系,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方案:

  1、老师与家长分别与她谈心,让她认识到当遇到挫折时不应该采取过击行为,去进行报复。如果是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老师和家长帮忙。

  2、针对她本人的实际情况,让她去帮助一个学习成绩不如她的同学,让她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心,并能从中体会到付出劳动的快感。

  3、经常性地安排她帮助老师和同学干一些事情,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喜爱。

  4、在她的值日小组内取消固定小组长,由几个同学轮流担任小组长。这样让她通过担任小组长,理解小组长的工作,认识到值日生要团结一致,才能把卫生搞好。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小兰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每逢值日这一天,她都来得很早,不用组长安排,就能主动打扫卫生,还经常多干,再也不象以前那样斤斤计较,一组的同学都不再告她的状,开始喜欢她。看到这种情况,我趁热打铁,找她谈心,使她认识到了割破同学的书包是不对的。我告诉她,老师不想命令你怎样去做,但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和小雯的事处理好。果然,第二天,她就找到小雯赔礼道歉。真让我高兴,两个小女孩解除了心里的疙瘩,成为了好朋友。

  想想这件事,真让我欣慰,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也使我认识到提高孩子受挫折能力的重要。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障碍时,一定不能轻视。因为人的一生中要遇到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如果心理素质过于脆弱,不堪一击,那么他在未来的生活中必然是个失败者。所以,我们要在多方面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尤其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总是被父母、长辈捧着,爱着,他们几乎很少遇到大的挫折,因此才在遇到一点点小问题时,便像天塌下来一样诚惶诚恐。多给孩子一点儿挫折教育,他的内心才会更坚强。

  我们在平时还要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有的时候,对孩子过于严厉的要求,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挫折感。适当地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评判孩子,会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另外,还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在降低对孩子要求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坚强刚毅的性格。只有这样,他才会在遭遇挫折时坚毅果断,而不致于萎靡消沉。

  相信只要我们做到了这几点,我们的孩子一定能正确面对挫折,把挫折变成自己飞翔的翅膀,真正从挫折中成长起来。

篇2:德育故事心得:带上全家一起健康

  德育故事心得:带上全家一起健康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有着类似的特点。近日,亚洲版“读者文摘”载文,列出了简单的12招,让一家人更有爱、更快乐、身心更健康。《生命时报》记者也邀请国内多位权威专家,帮你制定一套“全家身心健康计划”。

  多抱抱家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拥抱能让人不再孤独,降低消极情绪,甚至能降血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告诉记者,研究发现,拥抱能刺激大脑释放催产素,这种激素能增进人际互动,如亲子间的联系、夫妻间的亲密感、陌生人间的信任等;拥抱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获得安全感。她建议,不妨出门前抱抱爱人,睡觉前抱抱孩子,回老家抱抱父母,因为“拥抱时,打开双手就是打开心灵”。

  一起听音乐。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女主角的原型与家人组成家庭合唱团,用音乐感染彼此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这告诉我们,音乐的力量能让一个家庭走出困境。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发现,听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心脏健康。广东省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音乐能帮人宣泄负面情绪,整合与梳理内心世界,恢复身心平衡。我们不妨在晚饭或周末时打开音响,播放舒缓的音乐,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有利新陈代谢。

  过个没有目的的周末。现代人大多事都要提前计划,而且被工作、面子和人际关系等拴住了手脚。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夏霁向记者表示,没有规划的人生会乱糟糟,但事事规划却会失去不少乐趣。不妨找一个周末,关掉手机和电脑,带着伴侣、孩子、父母,开着车去远郊,看见哪里的花儿开得美,就停下来闻闻花香;见到哪里有农家乐,就进去尝尝鲜;路遇正在促销的商场,就过去逛逛......一起“随心所欲”一把,赶走积攒的压力和矛盾。

  全家去锻炼。许多父母抱怨孩子太懒,周末总躺在床上玩游戏。马健文指出,与其抱怨,倒不如做个好榜样,带孩子一起去锻炼。国外有研究显示,每天1小时有氧运动,能缓解压力、舒畅情绪,和家人一起运动还能增进感情。美国亲子运动中心顾问麦克·美加建议,父母每周带孩子锻炼3次,就能受益匪浅。他建议,6~8岁的孩子以培养兴趣为主,比如Z字形短跑;9~11岁可以“龟兔赛跑”,孩子先跑出10米,家长从后面追赶;再大点的孩子就可以鼓励他们跟小伙伴打篮球、踢足球。

  和孩子一起做饭。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外吃饭次数越多,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吃得越少。餐馆食物大多高盐、高糖、高油,容易导致肥胖,甚至还会造成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年轻化,并影响情绪,让孩子自卑、自闭。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祖母饮食习惯好,子孙的健康状况更好。可见,良好的饮食习惯要一家人共同保持。李君建议,父母节假日时可以在家跟孩子一起准备饭菜,像洗菜、打鸡蛋、摆筷子之类简单的活儿可以让孩子来做,既吃得健康,还能教会孩子生活技巧,锻炼其独立性。

  家人间彼此欣赏。美国婚姻专家戴维·奥尔森指出,彼此欣赏能增进夫妻、亲子关系,让家庭氛围更和谐。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玉娟说,互相欣赏是夫妻相爱并步入婚姻的基础,但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大家往往“审美疲劳”,忽视了曾欣赏的东西,只盯着对方的缺点,从而引发矛盾。亲子间也一样,父母如果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孩子嫌父母没钱没地位,家庭关系自然越来越差。因此,家人间一定要互相欣赏。张玉娟支招说,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时常帮伴侣做一件哪怕很小的事,跟爸妈说声“辛苦了”,对孩子说句“作业别写太晚”等。

  好好爱配偶。心理咨询中有句话“如果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就去爱配偶吧”。马健文解释说,在咨询中常能看到“母子同盟”式的亲子关系。这种家庭中,往往是父亲不会爱母亲,导致孩子取代其位置,承担起让妈妈幸福的责任。但这与青春期“心理断奶”的需求相冲突,从而引发诸如厌学、人际关系差等心理问题。马健文说,好父母首先要滋养自己,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其次要滋养好配偶,彼此关系融洽。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增进夫妻感情,比如男人在周末时下厨,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理解妈妈,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

  别吝啬奖励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中国父母最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李君说,孩子的成绩、想法若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将会更自信,心理更健康。她说,口头鼓励和物质奖励同等重要,比如买新玩具、新鞋,或者允许孩子和同学一起看电影、打球等。需要注意的是,奖励要及时,使奖励与良好行为形成联系;而且,物质奖励不能太过头,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一起读书。美国斯坦福大学弗尔纳尔德博士研究发现,父母在睡前常给孩子读书,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甚至帮他们成年后获得幸福婚姻等。英国国家文学联合会报告也显示,父母陪学龄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对孩子的发展大有好处。李君说,爱读书的孩子更爱思考,情绪更稳定,自我约束力更强。她建议,晚上或节假日,不妨全家人一起去图书馆,各看各的书,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一对一谈谈心。有些家长不愿跟孩子深入交流,因为觉得“小孩子啥也不懂,没什么好谈的”。英国教育家赫·斯宾塞曾说过,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训导者,然而在训斥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不会主动做事,依赖性强,听不进意见。马健文指出,父母应该花一点时间与孩子一对一地谈谈心,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好。内容可以是学校里发生的任何事以及孩子的任何想法。家长要注意少评价,多倾听,少用“不许”、“应该”,多用“你觉得”、“试着去做”等。用“三心”,即“细心”、“耐心”和“恒心”去包容孩子。

  要道歉更要补偿。不少家庭里,孩子犯错后,道个歉就完了。尽管这有利于培养有错就认的习惯,但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还可能让孩子留下只要认错就能过关的认识,以致重复犯同样的错误。马健文建议,犯了错还得有适度的惩罚,才会让孩子从中汲取教训。这里说的惩罚以弥补行为为宜,比如不尊重长辈,不妨让孩子做家务当补偿。大人间也要建立类似的规则,以身作则。

  定个家庭健康规划。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一项调查显示,过半中国家庭没有家庭健康规划。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介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计划,对生活方式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全家可以每周抽出一天作为“家庭活动日”,选择郊游、野餐等老少皆宜的活动。家庭成员一年做次体检,购买健康类报刊、健身器械(如哑铃、跑步机、弹力绳)等。帮慢性病的老人记录“健康账本”,督促其按时吃药,并为他们做好膳食搭配。

篇3:德育故事心得:等一等孩子,又何妨

  德育故事心得:等一等孩子,又何妨

  【德育故事

  师徒二人出远门,中途又累又渴。师傅叫徒儿去不远处的小溪中取水来饮。徒儿去后返回来,说:“刚刚有车子过,水很污浊,不能喝。”师傅说:“你再去。”徒儿无奈,第二次去后又返回,说:“有人在那儿洗菜,水很脏。”师傅命令他再去。当徒儿第三次来到溪边,发现泥沙也不见了,菜叶也消失了,水又变得清澈,纯净。徒儿终于舀了一瓢水回来。徒儿终有所悟:原来,要喝到水,只需要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德育感想

  看到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们的家长是不是在教育孩子上缺乏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呢?

  看到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完整的话,就怀疑智力是不是有问题;邻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计算,急了,我家孩子怎么还不会,于是抱回来一大堆关于育儿开智的“红宝书”,不管是否适合孩子,迫不急待地在孩子身上试验;看到孩子上小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大脑就亮起了“红灯”: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呀?于是四处求医问药;看到孩子考了80多分,神经马上崩紧了,急急网上求询: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呀!我都绝望了!

  其实,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因个性、气质、智力结构、心理特点等的不同而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不同。有的孩子在某方面可能发展得快些,小荷早露尖尖角,而有的可能属于大器晚成。就象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终点慢,终点接近胜利的也许起点慢,孩子有他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象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长只能让孩子过早凋零。所以不要像故事中的徒儿一样,去了溪边一次就下“水不能喝”的结论,只看到孩子目前一时的不出色就贴上“不行”的标签。

  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她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父亲的鼓励一直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达尔文小时候的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例子很多。网上人人皆知的《家长会的故事》一文,更是充分地说明了等待的重要性。这位聪明的母亲,用一双清澈如水的欣赏的眼睛,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赏识,来等待孩子的成长。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等待下个月再给他买心爱的玩具,家长为什么就不能等待孩子慢慢学会,慢慢领悟?为什么不能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失望来给孩子打气,为什么不能多一点积极、少一点消极来给孩子希望?为什么不能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性急来等待孩子成长?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你等来的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