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学生教师节师恩难忘感言

学生教师节师恩难忘感言

  • 2024-06-23
  • 3733

  学生教师节感言:师恩难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此说来,在我一生中,可以称之为我的老师的人,不计其数。唯有一位老师,一直常驻我心,每当走进那条熟悉的街道,回想往事时我总会忍不住会心的微笑。老师姓李,从初一开始,一直给我们当班主任,教我们语文课。光阴荏苒,屈指算来,我们分开已近20年了!

  我的初中学校离家很近,穿过两条老街就到了。记得李老师当时有三十岁的样子,卷卷的短发,显得特别精神。记得第一次上语文课,李老师来到教室,行礼毕,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李静妮”三个方正的大字,然后缓缓地说到,“这就是我的名字,以后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也是你们的班主任。”然后,就开始讲课了。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位老师很干练,板书书写得十分漂亮!

  李老师平时很严肃,话很少,但课讲得非常好,通俗易懂,听了就能融会贯通。现在回忆起来,从小学到大学,在给我授课的几十位老师之中,他的课讲得最好,这也是我最尊敬他的地方。李老师很敬业,批改作业十分认真,对于书写也要求得十分严格。

  他还要求我们每个人平时都写日记,不管写多少字,只要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都算好的日记。日记的内容有各种各样的,可以写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想,可以写自己对生活中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候,甚至是理解了一句话,或者是学会了一个生词,或者是遇到了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写下来。还鼓励我们把平时看到的自己认为好的句子都记下来,或者在日记中,或者在文章中用到这些句子。他提倡学以致用,如果不用,如果没有收获,我们看那么多前人的文章做什么呢?

  这样以来,我们的写作语汇增多了,语言也越来越丰富。而我却是一个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对于李老师的要求总是有些应付。有一次上作文课李老师在读完成得好的习作时,我听到了自己的作文《考试》。在同学差异的目光中,李老师给了我一个坚定的微笑,我红着脸低下了头。这是第一次念我的作文,是在80%的同学都跑题的情况下念了我的作文。记得当时心情很复杂,可李老师的微笑却无疑在思想上给了我相当的肯定。从那之后,我的应付心态彻底扭转,我盼望着上作文课,非常想听老师在班上读的好的文章和渴望听到自己的作文被当成范文读。感谢他,让我从自卑走向自信。

  今天回忆起来过去老师的点点滴滴,还忍不住用细腻的文字记下;让那种由衷的感动再一次释放,让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感谢,再一次飞舞在我怀念的天空;让这种感动在岁月中,清香永住。

篇2:学生校庆感言:师恩难忘

  学生校庆感言:师恩难忘

  薄暮时分,我和老伴漫步在旧金山的太平洋海滩上,碧蓝的海浪带着白花涌向海岸。前方,一个女孩迎海风走来,十七、八岁吧。晚风轻拂着她的头发和衣裳,夕阳映着她红润的面庞,好一个蓬勃的生命。我想起“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古诗,想起教我们这首古诗的吴昌柏老师。

  读初中时,我偏重数理化的学习,对语文兴趣不浓。我最怕作文,比之为“挖煤炭”。上高一时,吴昌柏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课是“关睢”,这是我首次涉足古典文学。吴老师的课堂艺术精湛,把我们带进了诗的意境。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一边津津乐道地讲着,一边从讲台上拿起自己的呢子帽擦黑板,自己却全然不知。这是一种忘我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给我以深远的影响。

  有一次上作文讲评课,说要念一位同学的习作。开始我未在意,但他越往下念,越像是自己写的那篇文章。顷刻间,我脸上火辣辣的,头也低下了。随着老师有声有色的朗读,我又慢慢地抬起了头,眼睛也发亮了。原来吴老师是在表扬我,说这篇文章写得好。......从此,我学语文的兴趣更浓,再也不觉得作文是“挖煤炭”了。我喜欢上语文课了,特别爱听吴老师上作文课。没想到这一变化,影响了我的一生。上大学,我学的是化学专业,然而我的大半生工作却都与语言文字息息相关。1964年冬,我被抽调到县里搞征兵工作,万没想到我写的新兵政审材料,竟被领导选作“样板”在全县推广。从教三十余年,当班主任要写工作总结,当教师和教研员,常写点教学论文,当校长要写报告、演讲稿等等。以后从事第二职业,当报社的编辑、撰稿、著述,成天与文字打交道。

  湘乡啤酒厂杨工程师对我说::我儿子杨威放学回家时常说,一到上化学课,他就来神了。这既是对我的表扬,也是对我的鞭策。由于我的化学教学有“名气”,且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1988年被调到湖大附中担任领导工作。饮水思源,还得归功于陵醴一中母校的老师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吴昌柏老师的学识和人品,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恩师难忘!

篇3:校庆感言:最是难忘老师恩

  校庆感言:最是难忘老师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眼之间,离开母校桥黄中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常言道,最是难忘少年事,母校的人、事、物仍历历在目,透着一股家乡情、师生情、同学情,每每想来,思念之情油然而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后的80年代初期,正是百废待兴、百事待举之时,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均已对“知识就是力量”形成了共识。我和我的同学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中期,虽非“***”的参与者,但确确实实是“***”的亲历者、受害者。不仅文化基础差,且顽劣异常。其时,桥黄中学云集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正是由于他们聚精会神谋教育,一心一意抓学生,就靠我们这批同学,1981年,桥黄中学的高考录取率打破了历史记录,而我所在的文科班更令人瞩目,我则以高分考入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躬逢盛事,三生有幸,感谢之情,无以回报。今特撷取一二事,略做记录,以为记念。

  校长张林森先生,不苟言笑,不怒自威,全校师生见其大多怀敬畏之心。常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戴一顶干部呢子帽,一双锃亮的黑皮鞋,背着双手,在校园内转悠,见到一些不合校规和不符礼仪的人和事,则毫不客气,立马指正。每每学生夜自修时,他自远而近,脚步声不急不徐,不慌不忙,教室内不管刚才是多么地人声鼎沸,瞬时静得只有翻书声和写字声了。我至今觉得,张林森先生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中学校长之一,他对“***”以后整个桥黄中学的基础设施、师资培养、校风校规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林任申先生,待人厚道,慈眉善目,身形微胖,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活脱脱一家中长者形象。我从未见过他训斥过学生,也从未见过他有不耐烦的时候。但他在学生中威望极高,连最调皮的学生见到他也会老老实实,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具有“人格魅力”和“非正式权威”吧!而林先生上课则是另一番景象,广征博引,妙趣横生,讲至得意处,常作陶醉状。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古汉语时,他极善于把一些知识串联起来教授给学生,比如“之”字,在此处应作何解释,在彼处又应当何解,通过比较、归纳,学生极易理解、记忆。细微之处见真知,没有深厚的功底,没有负责的精神,是很难做到举重若轻的。

  政治老师吕炳友先生,黑肤豹眼,声若洪钟,威猛异常。学生对其是面怕心不怕,他对学生是面不善心善。最擅长处是将政治考题中的论述题分门别类,哪一类题分点论述,交代得一清二楚,学生应对考试,大多能讲个***不离十。

  地埋老师吴瑞栋先生,身形瘦小,精明过人,知识面极为开阔,恰应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说。批评学生,常用一词“鬼格式”,后学生送他一绰号--“鬼格式”。他最擅长处是将相对枯燥难懂的地理知识用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作比喻,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们很快就心领神会了。

  其他如教历史的胡阿明先生、教外语的吴加言先生、教数学的孙庆碗先生,教学方法虽各有千秋、教学风格虽各有区别,但均是人中高手,可谓一时豪杰云集。

  概而言之,当时桥黄中学的各位老师,一是常怀爱生之心,二是拥有授徒之能,三是做到凝心聚力,天时、地利、人和,方能共创辉煌。这可能也是做好教育工作乃至一切工作的不二法门罢。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至安徽,现在安徽日报理论评论部工作。每当取得一些成果,我都想起桥黄中学的老师,是他们帮助我打下的相对深厚的文字功底,没有他们的悉心栽培,我恐怕是很难做好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的。

  最是难忘少年事!

  最是难忘老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