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读书心得:《父亲》

教师读书心得:《父亲》

  教师读书心得:《父亲》读后感

  ---浓浓父爱一生感恩

  这个短暂的假期,我抽空回了一趟老家,见到了久病未愈的父亲。一直担心得癌症的父亲,而他每次都给我们坚强的身影,开朗的笑声、故作矫健的步伐也掩盖不了病魔的摧残,身体也日益消瘦下去。一个50多岁农民,劳累了几十年,最终把自己累垮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回到长沙,我不由得又翻出了梁晓声的《父亲》。每读一次,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刚好是父亲生病住院,在我上完课从学校赶到湘雅医院的公交车上。这本书收入了作者的七篇短篇小说:《黑纽扣》、《白发卡》、《父亲》、《母亲》、《老师》、《表弟》、《月全蚀》。

  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封底上有这样几行字:“我以虔诚之心记录了当年虔诚的我之一些经历,愿我们的孩子们从中了解些当年我们何以那样,以及今天我们何以这样......”,我想也许对我教育我的学生有益,更重要的原因是里面有《父亲》、《母亲》那感人至深的文字。第一次读完就更加坚定了我就算倾其所有也要竭尽全力挽救父亲生命的决心。

  《父亲》、《母亲》是这七篇小说里文字最少的,都只有三十多页。作者说“关于父亲,我写下这篇忠实的文字,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也为一个儿子保存将来献给儿子的记忆......”是啊,我多次都想给我的父亲写点什么,现在我已为人母,更能读懂我的父亲。“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这正是我的父亲在幼年时期给我的印象。借用梁晓声的一句话“母亲她在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就在贫困的生活中多灾多难”,父亲在没有成为我的父亲之前就在贫困的生活中多灾多难,父亲是家里的老大,爷爷去得早,长兄如父,5个兄弟姊妹都靠父亲养大,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在他的黄土地上不辞辛劳的耕耘。

  “父亲是个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生活的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父亲的脾气和打骂曾使我口吃到上中学,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尊严。父亲外出做建筑工人,由每年一次探亲到三年一次,只是为了节省些路费供给着家人”。梁晓声在成长过程中渐渐读懂了他的父亲,而我每每读到这里,就想起我的父亲那时候也是“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生活的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他为了撑起整个家庭,他像头沉闷的黄牛,除了起早贪黑种地耕田外,只要有空闲他就去十几里外的砖厂做临时工,经常在我们还未起床的时候就骑着他那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出了家们,晚上我们进入了梦乡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从来没有听到他半句抱怨,也从没看见他在别人面前卑躬屈膝。依然记得他时常对我们说的话:人一生下来就是吃苦的,人的一辈子,没有享不完的福,只有吃不完的苦。原来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榜样!

  “父亲说:西药是治外国人病的,中国人就要用中药,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母亲说:中医也好,西药也罢,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就好,如果去看了西医,孩子的姐姐就不会死掉。是父亲的严厉和粗暴使我的哥哥在大学里成了疯人......”作者在当时似乎并不能完全真正的理解他的父亲,而这些文字最想让我说的就是给我父亲治病的事情了。父亲得的是口腔癌,刚查出时父亲坚决拒绝治疗,原因有二,作为赤脚医生的他认为癌症迟早是死路一条,治疗也是徒劳;更重要的是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不想增加妻子和儿女负担。后来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强迫他去做了手术,本来接下来是要进行化疗的,可父亲看着高昂的医疗费用账单,把我们大骂一顿,一个人背着我们离开了医院。回到家,病情极不稳定的他说:“西药那么贵,医院那么宰人,你们硬是要给我治,就给我买中药吧!”我懂得父亲,他为了我们还得坚强的活下去,继续承担大山一样的责任,他不希望我们没成家立业就没了父亲,不希望母亲年纪轻轻就没了丈夫,又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所以这样决定的。

  “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他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模样,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作者笔下的父亲,拥有朴素却又伟大的胸怀,他希望自己孩子将来有饭吃,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有出息,其实这就是父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记得我第一次高考落榜,灰心失望,是我的父亲给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从头再来。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父亲脸上那种期望,那种浓浓的父爱。在家里的支持下,我踏上了复读的道路。父亲时常在信里跟我说:辉兰,生活向低水平看齐,学习向高水平看齐啊!当我兴高采烈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举到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模样,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欣慰、一种光彩”。

  “在我记忆的底片上,父亲愈来愈成为一个模糊的虚影,三年显像一次。在我的情感世界中,父亲愈来愈成为一个我想要报答而无力报答的恩人。”梁晓声的心底时刻都惦记着自己的父亲,虽然只能三年见一次,虽然多次对父亲的决定和做法不可理解,但是他越来越懂得自己的父亲。越来越明白作为子女的责任。“老二,你有福气啊!你才参加工作几年呀,就分到了房子,走廊这么宽,还能当厨房......你......比我强......”作者认为“这话从父亲口中说出,以那么一种淡泊的自卑的语调说出,使我心中有些难过。”“父亲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盖了一辈子楼房,却羡慕我这筒子楼里的十三平米......他是被尊称为主人翁的人啊......”这不得不使我也想起了在长沙买了第一套新房,搬家的那天,父亲从今年乡下赶来,看着豪华的装修,崭新的家具,宽敞的客厅,明亮的厨房,父亲不禁激动的说:“妹子啊,老爸没有白疼你啊,看你今天比你爸出息多了,在省城有了自己的天地,真好!”是的,父亲“自卑的语调说出,使我心中有些难过”!多想留你老人家在长沙多住几天,可是你惦记家里的活计,第二天你就匆匆回老家了,留下的是从老家给我带来的大堆大堆的土产品和我对父母深深的愧疚。

  “父亲,不再是从前那个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目光炯炯,精神矍烁的父亲了。父亲老了,他是完完全全的老了,生活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他那很黑的硬发已经快脱落光了,没脱落的也白了。胡子却长得挺够等级,银灰间黄,所谓‘老黄忠武’,飘飘逸逸的,留过第二颗衣扣。只有这一大把胡子,还给他增添些许老人的威仪。而他那一脸饱经风霜的皱纹,凝聚着某种不遂的夙愿的残影......”梁晓声刻画了风烛残年的父亲,他怜惜父亲的老去,却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恩。作者的情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今年我的父亲58岁了,但是父亲完完全全的老了,老得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生活与病魔让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头发脱的脱,白的白,牙齿也因药物的刺激掉光了。可是父亲并未放弃他的劳作,他的深情中“凝聚着某种不遂的夙愿的残影”,我知道是因为儿女还未真正成家立业。父亲觉得还应继续担负他的责任。我的脑海里浮现了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我想起了筷子兄弟的《父亲》中的歌词: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让你再变老了。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这个家。是啊,作为女儿,我想告诉父亲,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依靠他,我所有的梦想和希望都根植于父亲坚强的双肩,我一直都在努力的做好我的角色,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少坎坷,我都咬紧牙关,奋力前行。是父亲让我学会独立,学会飞翔。

  “送行者纷纷离去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孤零零地伫立在站台上。望着远处的铁路信号灯,我心中默默地说:“爸爸,爸爸,我爱你!我永远不忘我是你的儿子,永远不耻于是你的儿子!爸爸,爸爸,我一定要把你再接到北京来!”作者的父亲最终离开他回到了老家,除了后悔,愧疚,作者更多的是明白了为人父的伟大与博大。是啊,也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长大了,却没能给父母什么照顾,只是记住了‘好好的’那些话......

  梁晓声感念苍生,他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作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他的《父亲》让我懂得:天底下最伟大的父亲从来都是最平凡的父亲,父亲普通平凡,甚至有些土气,父亲一辈子职业不够体面,地位毫不显赫。父亲虽然吃了一辈子的苦,受了一辈子的累,但是他始终给我们的是温馨与力量,坚忍与光芒。

  后记: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泪水一直不停地流淌,以致词不达意,言不成文,算不上是真正的读后感。仅以此文感谢天下所有伟大的父母:你们辛苦了;劝诫天下所有的儿女:用你们的努力去感恩父母吧!

234范文网-www.234Fw.com

篇2:《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中讲到: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应该做到的。在工作中我也尽量做到如下:

  一、关心后进生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后进生,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后进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首先,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了解的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三、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

  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

  四、对后进生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对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至从小到大,形成恶习,但是大张其鼓地批评教育,处理不当,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做出事以愿违的事。

  我坚信,终有一天,顽石是会点头的。

篇3:《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精雕教育细节成就教育大业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精雕教育细节 成就教育大业

  我很喜欢这样的师德培训方式,发一本贴近一线教师的书籍,让老师们坐在桌前,静静地读书。我特喜欢吴非的书,几年前无意间邂逅他的博客,一直关注他的言语,敬佩他为人的正和真。非常感谢学校赠送的吴非精心为教师准备的这本《致青年教师》,使得我每日可以聆听到王老师的教诲。每一篇文章都是王老师的亲身经历,每一句话语都是王老师肺腑之言,字字句句都冲撞着我的思想,让我思考良多。在这里,我想就王老师提到的一个观点“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正!

  王老师在文中提到和老校友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能记住当年学习生活中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而教育者没有刻意去注意过细节,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就在去年,作为一个家长的身份我恰好感受到细节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得益于我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对我孩子的教育,使我在对小学教育的细节问题有了全新的深一步的认识,我感悟到了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需要重视很多细碎的问题并要认真逐一去解决。

  一、记住家长交代过的事情

  去年,我孩子读初三,新换了班主任侯老师。因孩子是住宿生,每周回家一次,我很想知道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就通过检查他带回家的作业来了解。可我的孩子每次回家都说忘在学校。我就发个信息给侯老师,让他周末放学前叮嘱孩子一句。那个周末,孩子的作业带回家了。我发信息时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个班有近80名学生,老师忘记了也是很正常的。但侯老师记得非常清楚,他对我孩子的这句关照让身处千里之外的做母亲的我非常感动,心里特别的温暖。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家长对老师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期待之情。

  在忠义接班的第一天,二(4)班余阳阳的妈妈让我跟阳阳聊聊天,说是阳阳不大爱发言,但和老师熟悉了就会胆子大些。换了新老师,家长的种种担心真的可以理解。课间的时候我看见阳阳在我的附近的时候,就随意的和阳阳聊了几句,问了问他的姓名和他以前的数学学习情况。上课的时候见到阳阳举手,也有目的请他发言了几次。第二次的周末,阳阳的妈妈发来信息表示感谢,说阳阳数学课上很开心。

  忠义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寄宿,而且不少家长身居国外。学生毕竟是小孩子,他们答应了父母的事情很快就忘记,即使是成年人,谁又能完全记住别人说过的话呢?作为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我们身兼父母的部分角色,完成父母的心愿。家长的一些叮嘱其实是很小的,就是添一件衣服,买一条红领巾,让孩子上课回答一个问题,监督孩子吃饭少挑食,转告某某老师关于某科作业的问题等等。是这些点滴的小事构成了我们丰富的校园生活,铺就了孩子成长的道路。我们完成了家长的一点点关于孩子的心事,我们就可能获得了家长的全部信任。

  二、经常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情况

  寄宿制的学校与走读学校的情况最大的不同是家长对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的不及时,作为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对孩子生活了解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母亲来说。古语有云为证: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如果教师能及时把孩子的学校生活告知他们的父母,家长自然会对老师、对学校心存感激,对学校的工作会尽力的支持。

  看得出余阳阳的妈妈对我这个新接班老师的担忧,所以教学新知识的时候我很快把阳阳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汇报给了她。等到接送日的时候,我看到了笑容一直挂着阳阳妈妈的脸上。对于说作业忘在家里的学生,我会逐个电话给家长来证实,不给任何一个孩子有撒谎的机会。当学生不主动订正作业,我会告诉家长孩子有惰性需要家长引导;当孩子努力去补习,我会当着家长的面表扬孩子有上进心;对于一直很认真的学生不仅在家长面前表扬还要叮嘱孩子们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争取每周都得到老师在家长面前的称赞。

  我的作业登记表上有每次作业每个学生的做题和订正情况,接送日我看着登记表就能想起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情况,很细致地跟家长介绍。错题比较多的学生,是失误做错还是知识点没有掌握出现的错误,有没有及时订正,我有没有对该学生实施过个辅都一一交代一番。不知道忠义学校的家长是否认同我的做法,从一些家长的言语表情中,我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在温岭,我的这种做法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可,他们非常乐意和我聊孩子的学习,并经常就怎样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水平征求我的意见。

  当我们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的时候,学校与家庭的真正合作就开始了。因为有了教师对孩子的细致情况的说明,家长很清楚地了解了孩子的校园生活,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补充。当老师不厌其烦地和家长介绍孩子的学校情况时,家长自然就谈到孩子在家的表现,作为师者我们通过了解家长的一些做法,对不当的地方可以引导。因为老师在学生心中有丰富知识的高高在上的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渗透到家庭中,有利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调控。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渗透到了学校,更有利于学校对孩子教育的调控。因为孩子信服教师,因为孩子依赖父母。

  三、做好教育跟踪报道

  很多的新闻都会有追踪报道,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产生的影响有时很远,或是会产生后续事件。教育教学也是一样的。出现教育事件后,教师做到了跟踪报道,并时常小结,会扫除我们工作上的很多看不见的障碍。

  当学生请假丢下的课程我们帮他补了,然后发个信息告诉家长,家长的心也就放下了。一个学生穿暴走鞋来上学,返校日的前一天,我特意发信息提醒家长带普通鞋子来学校,并说明了暴走鞋不适宜在学校穿的原因。返校日遇到这位家长时我当面了解有没有收到我的短信提醒。家长说收到了,并解释了带暴走鞋来学校的原因。我的数学课代表很细心,帮我收发作业及时,并会完成我交代的每一件事情。如第二天早晨要发出错的作业并订正好收齐,当学生不在教室的时候我把要完成的任务写在黑板上,需要课代表做的他做的很好。我记住了这位优秀的课代表,把他的情况一件一件告诉了他的前来接他的奶奶。老人家听了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详细地描述孩子的学习情况说明了什么?说明老师一直在关注她的孩子,家长能不高兴吗?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动力大多来自家长施加的压力,来自为了得到父母开心的笑容和更多的宠爱。良好的对学生的学习跟踪报道,拉近了家长老师之间的距离。家长和老师心心相连,结成团体,使得学生不敢松懈学习,因为老师的眼睛时刻在关注着他,家长掌握了他的学习动态。每个星期,每一次的和家长见面,教师都能聊出这个孩子的新鲜的细节话题,学生就知道必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才能对父母有好的交代。

  四、先了解事情真相后再做处理决定

  想赢得家长的信任,前提往往是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家长是否喜欢老师往往是学生心理的外显,因为家长对教师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学生之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与他们相处的融洽与否取决于一些矛盾或是问题的处理能否让学生心服口服。做到这一点,说容易也不容易,说不容易其实也很容易。回顾过往的教育生涯,品读这篇教育细节的美文,结合短短这两周的忠义生活,我觉得,当老师遇到每个哪怕很小的问题时,都必须调查清楚后再做处理决定,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第一次值日的那天,我看到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手握成拳头状在“砰”的砸盘子。“女孩子怎么也这么调皮?”我第一个念头是这样。不过我没有马上批评,准备拿起被砸的盘子看个究竟再找她理论。等我走近拿起盘子时,发现原来两个餐盘扣在一起太紧了,这个女生没有打开无法吃饭才想到砸看看是否能开。我好庆幸没有鲁莽地开口就批,否则,她该有多么的委屈啊!就是今儿晚上的中秋节,我安排学生们做“抢凳子”游戏。江铭豪很快就被淘汰了,他很伤心,回到座位上后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突然我发现他情绪很激动,准备动手打项方宇。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方宇说“男孩子还输给了女孩子!”这让本来就够难过的铭豪受到刺激,就控制不住了。哎!瞧这帮7、8岁小孩子的思想。我立刻批评了方宇的言论不正确,接着解释我们游戏的目的,是开心不是输赢,江铭豪听了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我们的教育中,眼见的也许只是假象。事实是需要我们付出时间来调查清楚本质,孩子们受伤的心灵需要我们付出真心来修补。没有查证的事情我们不能做任何的表态,因为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伤害孩子一辈子,可能会让我们后悔一辈子。纯真可爱的心灵,我们真的伤不起!

  学校里的事情很多很琐碎,什么样的记忆会留在学生的心里?我儿子已经读高一了。这个中秋我发了祝福信息给曾经的侯老师,也发给了新的高一班主任。侯老师还是像以前一样,有信必回,而且非常用心,他表示了感谢并祝福我和我的孩子。而高一的班主任老师回信只有两个字:谢谢。我儿子的英语很差,我拜托班主任老师帮我找到英语老师的联系方式,这位新的班主任老师在回复中对此事只字未提,弄的我这做家长的心里没着没落的。同是从事教育的教师,对相同的事情处理的方式有如此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我这个也从事教育的家长感慨呢?

  一个小洞可能冲毁了大堤,一点火苗可能烧毁整片森林。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补好了大堤上的小洞,就是扑灭了森林中的小火苗。一步一个脚印儿才能踏实地登上山顶。教育学生的事情大多都是小事情,教育学生的小事情并不是小事情,件件小事组成了大事,件件小事都可能关系着大事,关系着一个小家庭的将来是否幸福,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将来是否兴旺。

  为了孩子灿烂的未来,为了祖国强大的明天,让我们一起重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精细地处理教育小事,夯实了祖国教育的千秋大业吧!

篇4:《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我可以么……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我可以么......

  我哭过,就在我心爱的学生面前脆弱地哭过......我从来不敢对任何人提起这个事情,因为我觉得那代表了脆弱、无能和不成熟。没想到翻看第一页便是吴非老师真诚地劝说“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我激动地接收了吴非老师的这一劝告,因为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这份激动更来自玩吴非老师点出了太多我们所“不敢承认”的真实。为了这份真实,我愿意永远为教育事业奋斗着。

  我可以紧张么?

  紧张,几乎每节课我都会紧张,我悄悄地掩藏着这份不安,面对孩子面对同事都故作镇定。教授三个班级的英语,这个学年已是我教课的第三个年头,虽谈不上经验十足但总不至于课课紧张课课担忧,然而事实却是--我真的很紧张。站在讲台头第一年紧张在外,怕自己不被领导看好怕自己不被家长认可;第三个年头站在讲台的紧张,不怕领导同事来听课,不怕课堂难以被人称赞,紧张的是学生是否能有效地掌握,紧张学生一节课内是否会觉得无趣,紧张学生一节课内是否能理解我所要传达的意思和意义。每一个学年过去,我又紧张学生能否能在英语学习上有一个学年之后的螺旋跨越。

  故不知这种紧张在吴非老师的书中得到了认可“课前紧张是正常的”,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比较敬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学科教学,看重学生的感受,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期待。一名教师,心中有使命感,心中有学生,才会很在意学生对他的态度,在意学生的接受度。”

  吴老师的这句良言确实给我很大的鼓舞,我又想起了我初中时德高望重的数学汪老师,她是退了休又被学校返聘回来的,足以见得汪老师的教学和为人。但是她几乎每节课后都会深入同学问我们 “这么说你们能明白么?” “我年纪大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平时我太刻板,和我有距离?”也许汪老师她也课前紧张吧,也许这也是我们在每一阶段推进自己创新、实干的动力吧,无论怎样我将对我的这份“紧张”释怀下了。

  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喜欢我的课么?

  这是一个我最在乎的问题,一个老师最幸福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拥有一批喜欢你以及你所任教学科的铁杆粉丝,而一个老师最失败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没有一个喜欢自己以及自己任教学科的学生。我视这一个标准为我终身教学奋斗的目标。

  吴非老师说的很对“你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热爱,你的努力知识让学生适应了你的教学,而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排异性,你没有向学生有效地介绍学科的内涵,你的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可能是盲目的、不稳定的......”

  学生喜欢你的课不仅仅在于教学设计的有趣精巧,还在于一个老师的综合管理教学能力。以前我只是单纯地认为贴切学生的兴趣,把课弄得花哨可爱点,学生就是喜欢了,例如加入很多的卡通、加入很多孩子们时下关心的游戏等等。现在随着教学管理的逐步成熟,我觉得如果培养维持那批喜欢你的课的铁杆粉丝,那么我需要具备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我难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团体讨论,全班一团糟,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一味地迎合学生沉浸在学生喜好的无聊的乐趣中去,学生错失了英美有趣的寓言童话、英语世界语言的超前绝伦,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难以智慧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留给他们独自思考判断的空间,把他们所有的学习都丢在我设好的框里,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的英语课仅仅是无聊地讨论,学生每天觉得自己在无方向地交谈而失去了在英语课上感受亲情、友情、礼仪的话,那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我的课呢?

  所以我也希望所有的老师都和我一样吧,把这个标准定为终身为师奋斗的目标,那么我们会收获更多。

  我可以留给学生记忆么?

  “这些课的内容,有多少是学生能记住的?学生会记住的是教师的什么呢?这些老师的站姿、手势、笑容、神情、口头禅和轶事,往往成为学生的话题,继而又被学生带往遥远的年代。”

  针对前几个记忆,我想将其归结为“教学记忆”,我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确乎没几节课是能成为我的记忆的。但也确乎有这么几节精彩的课的片段永远藏在脑海,这是一个老师教学的自豪同时也是一个老师多少年教学积累的精华,这个不堪奇怪,这个应该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为了留给学生这些稀少而宝贵的课堂片段,那么我们需要继续地努力着,学习是我们唯一的法宝,我们这一职业要求我们更多地学习,有极强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因为我们使命艰巨。

  而针对留给学生后半部分的记忆,我称为“行为记忆”,那么应该是不计其数的,学生回忆起你来第一时间应该回忆起的是你的言行而不是上了什么课。针对这种记忆,我想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工作不是你的全部”。因为,我们在社会上扮演着很多的角色,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走下去我还是母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朋友的知音、卖家的顾客......我们需要为师的执着、认真,也需要驻足观赏这个美好世界的胸怀,懂得体会亲情、友情、爱情的心怀,懂得感恩感怀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这些就是学生回忆起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光靠我们的职业道德很难维持的,这些是做人为事的态度、是一种习惯,这些只能在平时生活中去体验。换句话说“一个不懂得孝敬自己父母的老师,怎么可能会耐心地对待我们身边年迈的家长;一个对身边的朋友不耐烦的人,怎么能心平气和地耐心教导学生?”

  因此,两种记忆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去努力,用哲学的说法就是“矛盾辩证统一理论”了!

  如果我在短暂而宝贵的教学生涯中解决完了这三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我够格了,现在我会努力再努力的!

篇5:小学教师读书心得

  20**小学教师读书心得

  我一直向往一种生活,可以躲在自己的小窝里,听着Walkman,品着自己所爱的文字。尽管这种浪漫的小资情调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不得不承认:能够选择自己所爱的确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类之所以从蛮夷走向文明,文字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而书就是文字的组合和再创造。这其中闪烁的智慧自不消说,单是这淡淡的书香就能涤荡人的心灵。古人读书必先焚香净手,足见对书的虔诚。而现代人读书则简单得多,有电子图书馆,还有相应的光盘,但心底的正统观念一直支配着自己:还是纸上的文字更有可信度,更有沧桑感。于是,这种美妙的感觉透过几近零距离的纸告诉我:读书应该是人的一种习惯。

  无可否认,离开书我们活得就很不现实。简单的例子,教科书就是直接的材料。没有了书籍我们无法获得学习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孔子当年仅凭一张嘴就教育出72贤人,但一个时代能有几个孔子。我想每个人手边的书都不会太少,可究竟读什么样的书才是关键。其实自己也是在生活的点滴中形成一些算不得高明的见解,其中也有来自老师家长的建议。我觉得读书都是首先从兴趣出发的,而触发自己产生惊奇心理的往往是课堂中提到的新鲜事物、书本中的一知半解、或是自己生活中灵感的火花;接着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上网或是查找相关的书籍,获取自己所需的的信息,就像连锁反应一样触发下一个联想点。这种无形中知识的增长,就好比以这本书为圆心逐渐触及周边的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期理解更多的书。

  读书几乎没有什么捷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公认的好书。这非但不是浪费时间,相反我觉得有些东西可以作为一种常识为人们所接受,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余秋雨先生认为人与书也有缘分,有些书不必勉强,可以待自己接受时再读。但我认为人生苦短,能有多少书可以等自己参悟透彻,再去回味?所以,有些不懂的东西哪怕囫囵吞枣式咽下再说。装在脑子里的东西自然会在适当的时候显现出来。现在读书最好是多一点,博一些,能精更好,这样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至于写和读应该是相配的过程,但我承认自己做的并不好,有些脱节。光读不写,不会锤炼出好的文字;光写不读,不会思想深刻而见解独到。写读书笔记确实可以升华自己的灵魂,但真正做到这一点恐怕不易。

  书,是情的信物,理的法度。带着墨香的文字有晦涩也有优美,我们无疑是过滤器,滤掉的也并不都是难以消化的沙子。凡事总要辨证地看,比如网络文学并不能说全是垃圾,这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

  读好书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好读书并不是每个梦寐以求的人都能做到的, 书籍是人类灵魂的彼岸,读书是摆脱蒙昧的金毯,大千世界全在一个“悟”字。借用佛家四句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不知是否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