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因为参加了我校一次教师研讨读书会,讨论的中心话题同样围绕一本书--教育是没有用的吗?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书是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老师阅读,在温州书城一度卖到脱销,而讨论会上也引发了我校老师们的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带着研讨会上的激动和困惑,我回家坐下来重新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着这本书,对书中林格先生提到的观点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林格先生在开篇里提到:我走了很多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司、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和家长、教师的身上。有一位全国著名的女老师对我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都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合谐。”我听了很震惊。很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我不赞同。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确实,现在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把与各种未来的名利之实捆绑起来了。同样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现在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享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度体现在:自由的选择去做喜欢的事情;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自己游走的空间。而这一切自由的前提,是他要拥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只要播下这棵种子,以爱的水与阳光去浇灌,它总会发芽生长,但至于它要朝哪个方向生长,或者在什么时候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却是超出我们的预期与无法控制的。

  林格先生提到: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历史止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基督教徒称之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之为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它的教徒用一生深化和体悟这个会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心性。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的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其间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时,可能是在宁静的大自然中流连时,可能是在品尝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翩飘下,看到太阳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感觉,都曾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林格先生说:正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性中的另外一个需要彰显的美是正直之美。树不直,难以长大成材,因为在生长过程中难以舒展,也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接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依靠的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树枝的正直向上(才能潇洒自主)。求知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这样才能不断深,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树枝的正直向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在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着:“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大又红的,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投入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了监狱。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我和哥哥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了它。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配得上它的努力。”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直”的定义,所谓正直,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要扞卫和尊重他人正当的收益,帮助弱小,保障他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我们经常说的口号--坦荡无私,作风正派。对于孩子来说,主要的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人不愿意从内心承认规则,就极容易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靡,或者消极。这样,不仅会陷井学习的困境之中,人格最终也会受到挑战我们传统的教育文化中,经常会说到一个美德--“悌”,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看似感人,实际上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类似“谦让”这样的传统教育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性质没有变,但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应当进一步抽象其性质,上升到从公平的角度来强调规则意识,来建立新的道德观。一味要求孩子无条件谦逊,实际上缺乏说服力,让孩子放弃真实的欲望而获得奖励,既违子暗示“言不由衷”的合理性。这往往是病态人格发育的先兆。

  分苹果,可以分出人生的重大分水岭。前者的妈妈一定没有想到。但后者的妈妈,绝对是个生活的智慧家。我相信这两个故事,一定颠覆我们很多人传统中对美德标准的要求。

  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父母的自我更新--学习是必须,悟道是目标(104页)很多父母学习了以后,总想把学到的东西立即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谓“活学活用”、“现学现用”。其实真正的学习是学而不用,悟而不用,学的目的是悟,而不是用。悟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悟得多了,就能积累一种境界和高度,有了高度以后,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教育。一学就用,或者学的目的是直接使用,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一种教育经验都未必适合他,只有活化的,个性化的流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做到极致就是文化。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识字的母亲教育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她们没知识,但有文化。不能准确地给文化下一个定义,但基本上可以确认的是:文化就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意识,一种耕耘,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就是一种力量,对心灵产生影响与感召的力量。教育之所以是大智慧,就是因为它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教育之道是指导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之道。我很固执地认为,改变中国教育,要从改变家庭教育开始。因为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土壤,因此,改变家庭教育土质,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起点。而很多家长认为,做父母是天彺的义务,不需要专门学习怎样教育孩子,再说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

  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残它。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但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探讨中发现,还有相当多的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最基本规律的认知有待提高,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果搞不清楚的话,教育者也就无法寻找到教育的切入点。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

  一直都认为教育孩子的父母要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国家好像没有专门的父母大学,也没有专门的指导书籍所以我现在的状态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学,当然是自己看,自己学,然后选择什么应该教给孩子,思考应该怎么教思考这样做的意义。但是,这样很辛苦,也很迷茫毕竟只是自己在慢慢探索没人帮助,也不能预测后果所以,我是一个早教的忠实拥护者,觉得早教应不应该,这已经不是个问题。问题是应该怎样教,教什么。更因为做教师,看到过形形色色的无数学生,也会从他们的成败得失中推究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抛开中国教育体制的优劣评论,发现会有这样一些规律:父母重视家庭教育的孩子,成绩相对要好,表现也好;成绩越好的学生,父母越重视。当然不是绝对,但上北大,上清华的学生,绝大多数的父母是非常重视孩子学习的;成绩好,是因为她们习惯好,基础好,方法好,效率高,而这其中,习惯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还在父母。

  教育就是提供给孩子一个合脚的鞋。“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还是相互去适用?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用鞋子去适用脚呢?不同的学生智力、控制力、自觉程度、理解能力等等肯定不同,用鞋子去适用脚,意味着教育者要根据所教育学生的数量做不同的鞋子,一个班按照50人计算,老师就得做50双不同尺寸的“鞋子”,即采取50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可能吗?显然是当今为师者难以或无法做到。是因为人多吗?还是采取了全新的教育方式对于升学率没有把握,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还是自己的利益?

  其实,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我们的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礼物来爱,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造鞋匠不仅为天下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还为每个人造了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同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也必须着眼于“全面”和“发展”。我们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正如不同年龄的人需要穿不同码子的鞋,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教育还必须适应孩子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的评价孩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所有的学生的发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让我们为回归教育的纯真,共同努力吧!

wWw.234fw.com 234范文网

篇2:《事在人为》读后感

  《事在人为》读后感

  《事在人为》的前言中这样写到:每一位职场中的人,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并非一 成不变,这取决于后天的自我打造和历练。成绩卓越的成功人士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 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价值和人生态度的迥异。只有相信自己,不断充实、发展和完 善自己,才能成为职场中的常青树。全书仔细读来,作者通过精彩的事例、委婉的语气 ,耐人寻味的比拟,有浅入深的向读者阐释着一种进取的信心和力量。

  工作中要具有开拓创新和锲而不舍得精神、独当一面的能力、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 ,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法宝和利器。但我认为,仅仅具有以上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最 关键得是要有忠诚的素质和乐观的态度、坚定的自信心。

  书中写到忠诚是生存的保证。是的,忠诚在现在社会里是尤为可贵的。每一个人对 自己的工作的忠诚、对自己的上级的忠诚、对出生入死的朋友的忠诚、对给予你帮助的 同事之间的忠诚以及对自己的家庭和爱人的忠诚,这每一个忠诚都代表着一份希望和力 量、代表着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一个人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就要坚定自己的理想 和目标,这对你整体的人生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不要因为一点点微小的利益,就选择频 繁的跳槽,这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我们应当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克服困难 ,在着过程中你就会得到人生的乐趣,你会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和信心。

  当我们抱着远大的理想,参加到工作中时,乐观的心态和绝对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书中写到:只有乐观得人才能冷静客观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乐观自信的牵引下,想 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超越挫折,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探索新的解决办法,以更大的勇 气面对问题和挫折,努力奋斗、至致克服难关。比如在解放前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乐 观自信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不论革命受到多大的挫折,都坚信自 己的理想会实现,革命会成功。他们有抱负有理想,对未来非常乐观,可同时也能客观 的面对现实,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状况。他们心思慎密,一丝不苟,为了最终的目 标而付出长期的、艰苦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革命得胜利。

  书中写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拥有钻石宝藏,你身上的钻石宝藏就是潜力和能力 ,他们足以使你的理想变成现实。当你拥有忠诚的素质,去面对自己的战友和上级时, 你会得到理解、支持和帮助;当你拥有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心时,你就会发现现实充 满了友情和机遇,只要你坚持,幸运女神也会向你招手。用忠诚和乐观去面对工作你会 感受到工作中的乐趣;用忠诚和乐观去挖掘自身的宝藏,你会发现自己的宝藏取之不绝 、用之不竭。

  通读本书,发现先人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一些困难,但人生的道 路上布满荆棘,想用前人的经验解决眼前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实际的,只有 自己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努力自我想办法的克服挫折和困难,才能走向成功。

篇3:《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 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朱永新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 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他在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 录中也谈到,尽管校长们的成功经验精彩纷呈,但教育科学研究始终是他们共同要抓的 “牛鼻子”。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开展教育 科研是惟一正确道路。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带动教师的成长,而且可以极大 提高幼儿园的教科研整体水平,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档次,所以作为幼儿园灵魂的园长必 须重视科研、参与科研、指导科研,才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才能为幼儿园 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做一名科研型园长呢?通过学习朱永新有关教育科研的知识,我有了粗浅 的的认识。我感到科研型园长必须掌握科研理论、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一)掌握相关理论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有专家指出,校长应是首席教师,对 全校教师应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幼儿园园长的 “专业引领”应表现为教育科研的 引领,要想做到这点,掌握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是首要条件。园长必须学习有关教育学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幼儿园管理等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 ,掌握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了解国 内外教育科研动态信息,研读教育科研杂志,学习外地的先进教育科研经验......使自己 具有较高的科研理论水平。另外还要掌握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如社会学、 文化学、美学等相关理论。只有这样,园长才能更好地指导、参与教育科研实践。

  (二)树立科研意识是进行教育科研的条件。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科研的意义 、地位及教育科研知识等方面的评价性认识。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对教育科研就有 了正确的认识,也就有了从事教育科研的需要和动机。客观地说,目前不少园长对教育 科研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有的视它为搞花拳绣腿, 有的把它简单等同于听几节课或写几篇文章,有的甚至将其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这些 都是教科研工作上的短视行为和低能化表现。

  园长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才能使教育科研在幼儿园中占有统帅、导向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领导者本 人最重要的任务是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研究者,如果校长能坚持把 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全部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亲自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在教育科研实践中 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做教育科研的带头人,用自己的科研、教学成就去影响教师 ,那他的教育视野和办学成绩就会高人一等,他带领的教师队伍就更敢于探索、勇于创 新。

  一些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学校,最大最突出的特点是校长带头进行教育 科研。如北京五中,正是因为校长吴昌顺同志科研意识强,科研能力高,所以全校每一 个教职工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包括图书管理员、食堂管理员都在搞科研。再如江苏省 常州市花园中学校长万小平同志就是通过自己搞科研,带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幼儿园园长必须对“科研 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必须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进行教育科 研的强烈欲望,必须具有对教育科研的成就需要和发表科研成果的需求,有研究教育科 研的动机和意向,对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十分关注,从而确立从事教育科研的强烈意识 。

  (三)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进行教育科研的保证。一个幼儿园的科研管理水平,对 教育科研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对园长的科研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怎样应对这 种挑战呢?

  1、园长自己能主持一、二项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从申报、立项到实施到鉴定 的过程,从论证到实验结题评估,能对教师指导、咨询,为教师作辅导讲座。定期召开 课题工作会议。在课题的研究中人们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注意建立“变”的 观点,更要有应“变”的方略,园长要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引导教师不断地反思自 己、检讨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修订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以至提升自己 。

  2、坚持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在幼儿园教育科研方向上,园长要引导教师 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为主,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注重应用和实践 ,使教育科研能见到实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教育教学工作带动科 研工作,以科研促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还应该从教职工的基础和已有条件出发,从范围 较小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力所能及,逐步提高。最好是人人都有研究的课题 ,这样才能使每个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工作。既能让教职工尝到成功的喜悦,又有利 于教职工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每学期要对全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定期检 查指导,使得幼儿园形成全员参与,依靠科研求发展,借助科研求提高的良好氛围。

  3、重视情报信息资料“软”、“硬件”的建设。对于教职工来说,要进行教育科 研,没有或缺少教育科研情报信息资料是不可能的。教职工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这是进行教育科研的第一手材料,但为什么进行教育科研仍有 不少的困难呢?除了欠缺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工作繁忙以外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更宏观的背景材料、情报信息的了解和占有,所以幼儿 园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视教育科研情报信息资料“软”、“硬件”的建 设。“硬”件,指的是幼儿园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库的建设及计算机的联网,使教职 工有资料可查。“软”件指的是要调动教职工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并制定一些制度,为 教职工查阅资料提供便利条件。在“硬件”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想办法购置与 收集新的书籍、报刊、情报资料,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使沉 睡于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文献资料被激活,使保存于个人手中的文献资料得到共享。 选择称职的图书管理员和资料管理员,他们要负责宣传最新信息、收集图书与情报资料 ,推荐图书。在“软件”建设上,要建立相关制度和奖励机制。可以要求教职工必须定 期去查阅资料,检查教职工记录的资料卡片,规定固定的学习、查阅时间,培训教职工 上网等等。

  以上是我对如何做科研型园长的一些粗浅认识,这样的认识使我在“科研兴园“的 征途上迈步启航,我知道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也还很长,但我有决心,有信心, 在名校长工程的引领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为“动力”、为“支撑点”,让幼儿 园、教师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科研价值取向,促使全园上下形成以有研究课题为荣,以 谈课题研究为誉的风尚,也使自己发展成为一名科研型园长。

篇4:《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而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它周围包围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样赞美我们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地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做着贡献,但是由于人类不懂得珍惜,不节制地开采和随意地破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了一件事:有几家工厂因为过量地向大海和空气中排放污水和污烟,以致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家受到严重的损害。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损失。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朋友们,科学家已经证明:在宇宙以外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地球上的公民们,快醒悟吧!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篇5:《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六岁的美丽》读后感

  在“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我读了一片散文,名字叫做《六岁的美丽》。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六岁男孩与他三岁的弟弟,在妈妈睡午觉的时候,男孩爬上窗户对弟弟说“弟弟,你相信哥哥会飞吗?”说着,跳出了窗户......。当弟弟反应过来,叫醒熟睡的妈妈时,男孩已经飞向湛蓝的天空,自由的世界......。

  我不禁想起我六岁时,也曾经做过这么一个梦幻的梦。我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小鸟那样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一天一天长大,不知从何时起放弃了这样幼稚的梦想。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回到从前,我宁愿去飞。我为男孩的举动感到赞叹。因为他的确拥有美丽、梦幻的六岁童年。

  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谁也不可能从头再来。我们已经无法再选择了,大家都不会飞。不过,我总还是会想:我们应该学会凌空飞翔,为了生命的美丽,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飞一回呢?即使黯淡却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