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千课万人课堂研讨会心得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千课万人课堂研讨会心得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千课万人”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

  --赏名家风采,悟教育真谛

  ****年4月23-26日,在漫天飞舞的柳絮中,张丽梅、蔡萍亚、赵梦郡和我一行四人踏进了西子湖畔风光秀丽的浙大校园,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活动。为期四天的活动,共安排了29节观摩展示课,数十场专家报告,每天上午五节课,下午五节课,晚上分4到5个会场同时安排2到3场报告,真正地体现出“千课万人”活动的大容量、大视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可想而知。

  短短四天,老师们感受了薛法根老师的智慧课堂;聆听了周一贯老师的精彩点评;享受了窦桂梅老师的魅力讲座......曹文轩老师的儿童文学专场讲座更引发了大家对作文观的思考。最新的教学理念、大胆的教学尝试、独到的文本解读让与会老师大开眼界。一页页记得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正是此次杭州之行沉甸甸的收获。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从杭州回来后,我翻看着学习时所做的笔记,再次由学生转换成老师,不禁产生了一些体会和反思:

  1、想要教好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学习。

  我在这次活动中发现,那些名师他们有些真是多才多艺,如虞大明老师会说评书,何夏寿老师会唱越剧,孙双金老师能把李白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有些老师对课文思想的把握真是精准而宽广,如王崧舟老师在解读《桃花心木》的时候把课文与作者林清玄的禅意相结合理解,让人感受到这篇普通课文其实有着悠远的意境,薛法根老师以重点词句带动整篇文章的理解,如果不是薛老师自己解读准确,那么他的课堂也不会那样游刃有余;有些老师很有创造力,如张庆祖老师将微电影与微写作相结合,葛琦霞老师将绘本与低年级说话写作相结合,王红老师把一个简单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我看来这些老师虽然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即便成为了老师也有着谦卑的学习姿态,才让他们能成为名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还应该多加努力,不断朝着更好而迈进。

  2、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质疑

  齐白石曾说过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觉得这些名师名家所上的课、所讲的理论也不能一股脑的拿来就试用在我自己和我的学生身上。在实践之前,还应该思考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利于我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时候有助于我自己班的学生掌握知识?我在将我的所学教授给学生的时候,学生是不是能够真的有所收获?在陈金铭、蒋军晶和虞大明三位老师的辨课中也提到,我们年轻老师在这样的课堂观摩会中要学习,也要有所质疑。周一贯老师在点评课的时候也提到,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侧重点,不能大满贯。

  3、以生为本,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

  整个这次活动都是以“学本”、“生本”为主题来给我们展示课堂与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似乎这是对“以教为本”、“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冲击。但薛瑞萍老师的讲座中又提到,过度放开学生,过度关注学生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回到学校以后,我也不禁思考,在“学本”与“生本”中,传统教学模式是不是也有可取之处呢?后来我想到要做到“以生为本”关键是要老师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时我们应当是严厉的老师,有时又应当是慈祥的母亲,有时又应当是孩子们信任的朋友,有时又应当是和他们玩乐的伙伴。“以生为本”并不一定是要以学生为绝对的中心,而是要求老师能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适应生活的引导者、陪伴者。

  以上这些,只是我参加完这次学习以后自己思考出来的一些拙见,希望各位老师能帮助我继续完善。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但对我来说又是久远的,我会不断的把这四天来收获的种子播撒在我热爱的语文田地里,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www.234FW.com 234范文网

篇2:《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读书心得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读书心得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这本书是由畅销书作家安奈特布鲁肖和托德威特克尔又一隆重巨献。本书作者总结其多年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考察众多优秀教师与“问题”教师的课堂,归纳了50个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方法。本书所关注的是一些简单的技巧和方法, 50个小技巧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切切实实地指导我们去改善学生的课堂表现,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因其是翻译本,所以文采算不上漂亮,但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却很值得玩味。如:

  别让学生难堪。你会把令你难堪的老师当做你最喜爱的老师吗?你当然不会。事实上,许多成年人承认他们一直对当年使他难堪的教师心存愤恨,当年的情形至今都历历在目。没有人会说:“嘿,老师给我难堪后,更激励我想当一名好学生了。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谢她!她对我的羞辱是多么美好啊!”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羞辱可以说是一种恃强凌弱的行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好的榜样是不会有恃强凌弱的表现的。

  其他观点列举:

  1、面对学生的顽皮,你还好吗?永远比批评有效得多。所以多关心学生。

  2、有意识地捕捉学生的那些良好行为。

  3、一次教学生一点,一次让他们完成能够完成的任务量。

  4、赞扬学生的良好表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良好表现。所以,把感谢加在你的教学中吧。

  ......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书中提到:我们教会学生要如何跟长辈打招呼,然而我们时常忘记自己要热情地跟学生打招呼。诸如沃尔玛这样的超市,会聘请那些面带笑容的接待员为顾客服务,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为什么不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呢?我们不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让学生每次都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呢?我们有时要担当演员的角色。

  因为也许我们不是每天都很愿意见到所有的学生,就像沃尔玛的接待员不是每天都愿意见到你,也像空乘员也许累了一天,希望下一趟班机可以一个乘客也没有。这就需要我们去“假装”微笑,用热情感染我们的学生。塞缪尔.泰勒.科勒律治说过:“没有什么比热情更具有感召力!”就让我们做一个乐观的人吧,常常微笑,用热忱的态度投入到教学中去。也让我们和孩子们靠得近些,课堂上,别再站在桌子或是讲台后面了,走到学生中去。这样一个细小举动所以传递出的信息是我们跟他们在一起。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证明,肢体上的距离会带来思想上的距离。千万不要在课堂上情绪失控,当学生觉得抓到我们的软肋时,以后每当发生摩擦时我们都会处于下风。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用理性的方式沉着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

  古话说:“放声大笑,是世间最好的良药!”让课堂“充满欢笑”,跟学生分享一些小笑话,建立一个积极的、充满欢笑的课堂气氛,那么,那些可能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就减少了一半!欢乐的课堂,也让我们教师注意要轻声细语地讲话。因为轻柔的声音通常传达的是在意和关注,大声则传达的往往是愤怒及焦虑。柔声细语表达的是安详的举止。这种举止是有感染力的,祥和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良好表现。课堂上,我们需要更多的鼓励。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教师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很少会让他们感到气馁或沮丧。最优秀的教师都很善于“捕捉”学生的良好表现,而不是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厉声斥责。优秀的教师也善于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并发现那些足以弥补其缺点的特质。关注好的方面,那些不好的方面就会渐渐消失,直至全无。

  在这一本书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技巧值得我们学习、运用,我推荐大家也来读一读,相信会对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的。

篇3: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魅力教师、经典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魅力教师、经典课堂

  这个周末有幸聆听了刘松、张冬梅、钱守旺、王彦伟和杨秀清几位特级教师的精彩纷呈数学课,再一次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精湛的技艺,迷人的魅力,一次一次令我折服,一次一次让我感到自己对教学理解的不足,也一次一次让我感叹这样的学习太少。下面就和大家谈一谈自己两天的感受。

  名师就是名师,每堂课都各具特色,每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堂课都立意深刻。

  1、风趣中蕴含智慧,平实中体现深刻。

  刘松老师的课堂轻松风趣,看似搞笑,其实风趣中蕴含智慧,平实中体现深刻。课堂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笑声连连气氛轻松,不经意间就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沁入学生心间。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可在刘老师风趣幽默加肢体语言的点拨下,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一节课的只是在延伸,快乐在持续。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轻松达成,学生们能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难能可贵。

  整堂课,刘老师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者,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数学单纯的数字与字母是苍白的、乏味的。可刘老师的“小李老师”、“您要坚持住”、“您好厉害吆”这些愉悦的话语常常让学生会心的微笑,所以融合了快乐和兴趣的数字与字母也就变苍白为鲜活。难怪下课后,学生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2、朴实中充满智慧,平和中蕴含睿智

  张冬梅老师的一堂《米的认识》紧紧抓住了我,让我听得身临其境,不忍错过一个细节。

  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她的课没有感人的情境,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热闹的课堂,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堂,但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那么贴近,真是润物细无声!

  3、领学生步入数学殿堂,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

  钱守旺老师上的《24时计时法》,在节目播报中学24时计时法,一天的时间里,你都在干什么?让学生做动作,发表看法,这样很好的诠释了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不得不让学生们把时间和生活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数学眼光从中猛然而生。是啊,数学本性数。从长远的利益看,它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要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种语言,学生在利用它的符号语言时会感觉它是如此简约、精确、美妙。所以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使命,而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是长此久往要做的事!

  4、独辟蹊径,水到渠成

  王老师的课朴实无华,就像一杯西湖龙井茶朴实淡雅,细细品味清香甘甜,又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设计从小处入手,细微至致,教学方法独特,课堂平实、精辟、易懂,将知识难点细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一突破,一节课让听课老师和学生体会到水到渠成的感觉。

  课还是老课,可是每堂承载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名师的课百听不厌,那是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内容,不是它的流程,也不是它的结果,而是它的立意,它的导向,它带给学生的影响。

  短短两天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理念上的冲击却一直在持续......正如专家所言:“教师应该静静地思考,如何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最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是的,教育需要等待,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静待花开,倾听花开的声音......

篇4: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学习心得: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12月3日,听了刘松老师的课《乘法的分配律》以及他的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与思考。

  刚刚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那一段时间里,每次都是在上课前都做好精心的准备,上课时也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动手实践,自由的说说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唯恐学生的思维跑出之前的预设,唯恐控制不了课堂秩序......。那个时候,总是着急的怕学生说不出预设的内容而着急把一切正确无误的知识告诉学生,虽然那样的教案设计滴水不漏,虽然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顺畅无比,但现在来看,那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于是,开始慢慢的学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活动与思维碰撞的场所;于是,开始期待孩子们新奇的想法,多元的思维方式,甚至美丽的错误......

  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以下图作为情境图引入。

  图1

  当做好一切铺垫,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后,我选择了几个孩子的作品投影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填写的表格:

  盒子

  一个盒子一个盒子

  娃娃

  一个娃娃一个娃娃

  汽车

  一个汽车

  魔方

  一个魔方一个魔方

  当我在投影仪上投出这个孩子的作品时,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有了以下的对话: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笑呢?

  学生:他没统计完。

  教师:哦,还真是,不错!那你统计完了吗?你用的什么方法呢?

  学生:我统计完了,我用的画圆圈的方法来统计的。一个圆圈就代表上面的一个玩具。

  教师:真棒!那你能说说这个同学的问题在哪吗?是时间不够吗?

  学生:是他这种方法太麻烦了,用圆圈表示比较简单。

  如果针对这种情况仅仅到此为止,就有点浅尝辄止。这两个学生的方法恰恰反映了数学的语文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以及数学这门学科中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与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不是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符号意识的大好时机吗?

  曾经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老师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这位老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点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接着,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折出自己想到并喜欢的几分之一。到了课的最后,老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亮点。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依照课改精神,还要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使朴实的数学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篇5:《我的五样》公开课心得体会:课堂教学的预设

  《我的五样》公开课心得体会:课堂教学的预设

  20**年9月16日我上了一节毕淑敏《我的五样》的公开课,在上到一半时学生突然问了一个问题,《我的五样》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当时吓了我一跳,因为在备课时我没有预设会有这个情节,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结果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我想我不能仅限于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文体,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如何判断文体的标准。结果我预设的教案没有像我预想的方向发展。有些教学环节被动的被缩短时间,或者干脆没在课堂上讲。由此我想到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忽略具体教学过程中偶然性。善于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敏锐的捕捉到学生中间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由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道光环,引发一场知识的裂变和整合,这样的课堂表面平静如水,实际上在学生脑海中掀起了一场知识的大爆炸,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思考的喜悦和求知的快乐。

  教师设计的课堂也应在刚性中容许有一定的弹性,以符合语文课程的内容要求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化、情境化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在资料占有、信息搜集、内容梳理、细节延展等方面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的课案也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但它是必要的依托。

  有经验的老师进教室前已经胸有成竹,学生可能碰到的难点怎样突破,前后的知识如何衔接,都是有所准备的。甚至开课的第一句也都是有靶向性的,什么地方该启发学生、诱导学生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都了然于心,自然“教案之形在外,教案之神在心”了,讲课的艺术性,逻辑性,指导性也大大提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过于刚性的要求,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大胆质疑,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谓师生互动只停留在互问互答或指向性启发、诱导的表面,对于学生有创造性的答案因为事先缺乏全面的准备而一带而过,学生大脑里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因为教师缺乏鼓励和诱导而昙花一现,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起到喷氧和助燃的作用。

  一节课老想着教案、教本、教参上怎么说,不敢越雷池半步,看似一板一眼丝丝入扣,实则亦步亦趋,邯郸学步!

  每次讲完课,教师带回来的是心得、获得是启发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和办法,进步不言自明。所以课堂预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预想的越充分,实施课堂目标的余地越大,所以这就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多的对教材、课堂、学生做专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