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长郡五十一中毕业生母校寄语

长郡五十一中毕业生母校寄语

  • 2024-06-23
  • 7823

  州温五十一中毕业生母校寄语

  24岁生日的前夕,我收到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在此,很感谢那些曾经帮助支持过我的老师、家人和朋友。我很开心,因为从小就开始的博士梦想终于又进了一步,但兴奋之余也冷静地认识到,人生中最艰苦的磨练可能才刚刚开始。

  一路走来,我深深地体会到高中时期,其实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阶段,它为我们未来打下了基础,使我们充满着幻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我的高中是在51中学度过的。那里不但有优美的环境,更有一批可亲可敬的老师。我是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开始慢慢地编织起自己人生的美好梦想。博士梦是我从小就有的,但是,小学的时候是很朦胧的;初中的时候也仅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到了高中,这个梦,就开始由幻想变得清晰起来,作为了自己人生一个非常明确的志向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一志向推动下,使我踏踏实实地走过了高中的学习时期;正是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使我艰难地走过了西北师大的四年大学生活,并一直引领我踏上了艰辛的留学道路,支撑我走到了今天。

  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美好的梦想,在高中时期,我就非常勤奋地投入了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想自己的人生有所作为,就要在年轻的时候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打基础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只有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回顾往昔,是在51中的这段经历,给我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记得那些和同学一样披星戴月、废寝忘食、顽强拼搏的日子,晨会上老师的讲话,简单而有趣的宿舍生活,班级和课代表的日常工作,我们学生会承办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一切都记忆犹新。

  其实与大学、留学相比,高中时期的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我的大学四年是在西北兰州度过的。本来我完全可以到江南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上大学。但是出于到艰苦的地方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考虑,我却选择了兰州的西北师大。当我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西北时,不同的饮食、气候,人们的思维方式、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生活方式,让我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艰难的程度就不言而喻了。但是我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并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调整了心态,非常专注、勤奋地投入了学习,经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我的独立生活能力,丰富了人生阅历。

  在美国读硕士研究生的两年,很辛苦但很有收获。我学的是TESOL(对外英语教学)专业。这边我要努力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另外还要担任美国语言学院的英语辅导老师,同时,还要为申请博士课程准备GRE和托福的考试,以及应付种类繁多的其它考试。再则,生活上的一些事务,全部都要靠一个人承担。有时候一门课,一周动辄就有一百多页的英文资料要读,甚至是要啃完一本两三百页的书。熬夜自然是家常便饭了。面对这样繁重的压力,我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很好地坚持了下来,所有功课获得全A的成绩,并荣获学校研究生助理奖学金。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我在西北生活四年艰苦锻炼的经历。我的专业有来自各个大洲的同学,我的学生中也有来自各国的国际学生。和国际学生们在一起的两年,让我充分感受到国家距离的缩小和当前世界合作交往的频繁,丰富了我的阅历,使我变得更加懂得去理解和包容差异与不同,懂得去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懂得更好地去自我审视和开展自我批评。

  走到今天,我从这些不同的人、事、地、物上看到很多,也学会了很多。人的一生真的是很短暂的,而高中时期就更加短暂了。我知道,人生的道路有各种各样,这些都在于各自的选择,以及选择之后的付出。但是,我坚信在高中时期,编织好自己的美好梦想,勤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往往会对我们今后人生发展的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很庆幸自己在51中学度过了高中时代,并遇到了一批很好的老师,在他(她)们的教育帮助下,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现在还在继承和发扬那时所养成的良好学习作风,并在不断地追求那时编织起来的美好梦想,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生之路。我希望自己的一生一直这样地走下去,不断地去追求有品质、充实的生活。在此,我也真心地希望与学弟学妹们共勉!希望你们在步入高中时代的同时,十分珍惜这一短暂而又重要的学习阶段,早日编织自己心中美好的梦想,勤奋学习,不懈追求。我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你们未来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篇2:校友寄语:回忆母校

  校友寄语:母校回忆

  高中毕业后,我就离开了州温。上个月回家时,听说母校要办一期校刊,同时也欢迎毕业生们借此机会捎去对母校的思念,这让我不尤沉浸在对母校的浓浓回忆中。虽然离开二十中已经12年了,但在母校的三年美好时光却是让人无法忘却的。

  我是15年前,也就是1995年进的州温市第二十中学,第十班。那是个在当时看来还比较特殊的实验班,一个人数只有30人左右的“微型班”。如果让我概括在二十中,在十班度过的三年,那便是--“极其快乐地成长”。三年里,我从一个害羞内向的小姑娘,成长成为一个活泼外向的女孩;从一个不识ABC的小学毕业生,成长成为一个以英语见长的中学生;从一个体质弱身体差的小丫头,成长成为一个热爱体育的假小子。或许可以说,如果没有在二十中的三年,我的人生轨迹也会截然不同。

  都说初中时的我们是好奇的,叛逆的,甚至偏激的,但幸运的是,也是可塑性最强的。记得刚入学时,我内向,不善言辞。母校提供了健康的学习环境,也给了我无限的机会。虽然班级人数少,但我们的活动并不失色。当初的我并不觉得参加班级小活动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可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当时站在讲台上的颤颤惊惊及慌乱失措,又怎么会有今天给美国大学生授课时的一气呵成及游刃有余。在母校的住校生活更是让我获益良多。那种早早离开父母,与同伴共同学习自理自立的快乐难以形容。这些经历也让我在异地求学时显得更加乐观与自信。

  虽然我入学时,二十中才建校两年,但相信我们的教师团队比起其他学校,应该毫不逊色。候定平老师视学生如子女,教书育人;季星莲老师因材施教,亲切热情;郑银凤老师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当时的我,虽做不到心无旁骛,但也算是认真努力。我不是个天赋很高的人,这从我参加各类竞赛的成绩并可看出,但后来我也发现,比起那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我们并非总处于劣势。我感激母校的老师们让我早早明白,学业正是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一步。

  记得初三时,除了文化科目,大家还得为升学体育考试花费心思。撇开应试考试的利弊之争,我的的确确是自那之后彻底改变了对“体育”的看法。陈洁老师当仁不让,是最大功臣。因为求分心切,那时的我总是渴求一些“课外辅导”。严肃又不失幽默的陈老师让我明白,“体育”,除了能带来升学时所需的高分,除了带给我们健康的体魄外,还有其无穷的乐趣。这种认识,当然是在升入大学,以及后来出国求学后显得越发深刻。也正因此,我知道生活原可以如此丰富多采。

  最近常常在想,母校给了我三年美好的回忆,或许我也能为母校做点什么。以前总觉得时机并未成熟,因为我还没真正开始自己的事业,更别提什么成就。但尤如我们鼓励学生从点滴小事着手一样,感恩回报也应从平常做起。我希望,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我能设立一个奖学金,以此鼓励我们的的莘莘学子,今日积极向上,他日饮水思源。同时,希望能以我父亲的名义命名奖学金,因为正是他把我送入二十中的十班,并一路毫无保留地支持我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