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校庆感言:中学的回忆

校庆感言:中学的回忆

  • 2024-06-23
  • 5469

  校庆感言:兴永中学的回忆

  兴永中学的回忆

  一

  兴永中学求学三年,教了十六年书,一共十九年。

  19***初秋,我升上兴永镇中毕业班初三(5)班,班主任兼语文课是张国清老师,副班主任兼数学课是黄光耀老师。对我而言,黄老师是一个传奇、数学大师,一生感激的恩师。他可以把我这样一个初二升初三数学45分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居然每次都考到***十分以上,中考数学93分。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很体现科学思维:“解数学题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他的教学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有时候一节课只出一道题目,然后层层剥笋,分解该题为各个小题目,联系各个知识点一一击破,不断的“知其所以然”,最后又榫铆无间地接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如桶底脱落,令人醍醐灌顶,叹为观止。他布置作业极少,针对性很强,课外作业只有一本薄薄的2.3元购买的练习册,根本没有现在堆叠山高的哈达卷。这只有具备多年教学应试经验的教师才能做到如此了然于心的精确到位。当时,已经考上瓯海中学的好友茂水也告诉我一个学习数学的秘诀:课后回想白天上课的每一个解题细节,做到每一关打通,完成数学教材上的每一道题目,包括最后的思考题。前几年黄老师来馆找过我。虽然三十来年过了,但是我依然满怀感激,以至于语不成章。我们也聊到了黄来仪老师和他编写的物理辅导书。不知道现在的温州教育界还有没有像黄光耀、黄来仪这样的奇才。

  英语课是范源清老师,范老师的教学的特点是善于比较归纳,每次测试校对,他常常抓住一个小知识如at、in、on的用法展开比较归纳,反复讲,让我们抄写在笔记本上。我也反复抄。后来翻笔记本发现,后面的知识点其实与以前是重复的,但是抄了多次,反复印刻,终于牢牢记住了。我也收集每一次英语考试试卷,只要老师批改过的,全部收拢整理次序,红笔圈出订正过的错题,张贴在书房的墙上,时时观看,故此英语成绩突飞猛进。我现在写作论文,也有收集分类归纳学术论着并且制作文件夹的习惯,还有写工作日记,把零散思考片段、论文框架记录备忘。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年的习惯培养。

  除此外,政治经济常识是曹启昌老师,化学兼音乐是金上敏老师,物理姜玉琴老师,体育项友安老师。我老是找曹老师辩论时事,和姜老师讨论过广义相对论。玉琴老师慈母一般,黄老师温文尔雅,范老师体格强壮激情四溢,金老师又帅又有好嗓音,项老师总是戴一副令人肃然起敬的墨镜。

  我一辈子最有成效最幸福的学习体验大概就是这一年,得到了最精良的教师团队的指导。回想起来,空气中依然是乡村绵绵细雨混合油菜籽、栀子花的温馨。

  二

  1995年,我到兴永中学任教,同年入行有:黄若望(初二同班)、叶挺钊(初三同班)、潘进星(小学同班)、范小泽(高中同班)、王永敏、陈南星、张玉宝、季昌隆(学长)、王朝晖(学长)、何茶娟(高中同班)、王素琴(初中同年)、王朝辉、张维锦、王进弟(高中同班)。此时黄光耀、范源清老师已经调离。其他老师基本都还在,张国清老师任副校长。同事当中还有周长滔(表兄)、王立志(学长)、张敏(学长)、季华清(学长)、王勤福(阿福哥)、孔兴隆(隆哥)、祝旭燕(初中同年),旧时老师同学济济一堂如家人父子,时常结伴吃饭打牌,所以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兴永中学建校30多年以来,祝校长担任了14年的校长,多年兢兢业业地经营,学校逐渐成为近似家族式的教育共同体。老教师之间有着多年的共同奋斗的同志感情,青年教师之间有不少人是同学、朋友、夫妻,新老教师又多半有师生之谊。在校长带领下,教师之间手把手互教互学,而且病老喜丧无不到场。人情味使得学校团结一体,所以校务和教学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无往不利,这也是学校多年教学成绩稳居前茅的一个重要因素。2000年,祝校长在学校举行退休宴,三十席犹嫌不足,宴席过半,还有不少旧学生在路上赶来。或许这也意味着一个传统的结束。

  同年,兴永二中与兴永一中合并,统称兴永中学。原二中设为分部,由张国祥、曹进锋老师负责。初时我在本部任教自然课,和黄美蓉搭班,初一(13)班,另与冯小梅(永中镇沧头下人)搭班初一(7)班。中间代张谦课教过几节语文课,后来由张雪梅上。曾经与季华清、郭晓红搭过班,后来学校废止了副班制,也就记不起具体上过哪些班了。

  此时本部教学楼东向旧教学楼已经拆了,新起了一幢(1994年)南北向四层教学楼,原先“海一中”四合院封闭式的格局打破了。我的第一个办公室恰好是1987年入学读初一(3)班的教室,出办公室左手边角落里便是初一(7)班,其上二楼是当年我就读的初三(5)班。这两个教室白日点灯犹嫌暗黑,北侧窗外为巷弄,有野树二株,似为柿子、苦栎。二树曾经伴我苦读一年,而今愈发葱郁清凉。舍妹入学读初一(6)班,恰好在7班隔壁,班主任陈秀珍老师。

  该年秋天,学校操办了建校30周年的校庆。

  1996年,我去分部(原兴永二中)一年。分部在大塘村沙田,与永民村隔一条水沟,操场往东隔一条机耕路即是稻田。分部距家不远,所以平时走路往返。

  1997年至1999年,我负责管理本部图书室兼美术课。周末和王文国分别为学校辅导初二初一学生的写作,出过两本学生作文选。2000年在张国清校长的支持下,负责办了一份《三月》的校报,和郭晓红、王文国、方春英等语文老师合作办“百里挑一”作文竞赛,直到郭晓红老师调去实验中学而停歇。郭老师把我们的这一套在实验中学继续付诸实践,也办了一份刊物。这是后话。

  1997年暑假,为了应付区督导达标,重新编理了学校图书,新购置了一批。其余大部分时间,我呆在原初三(5)班转弯角大约10平米昏暗的图书室里看书听音乐,视力大降。不过那时翻看了一些学校多年累积的社科书籍,也集中时间看完了李泽厚的集子6册,特别是关于美学理论的内容,见识了美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训练了逻辑思维,影响很大。为后来从事文史工作奠定方向。图书管理员的三年,也是我重新进修的三年。至今感激母校的培养,感激祝校长、前辈老师的容纳和照顾。

  2000年,永中、永昌、兴永三镇合并为永中镇。教育三制改革。祝校长调任教办。张国清副校长竞争上岗任职校长,其后力促创建“市级示范学校”。我任教历史与社会课兼职校长办公室的“市级示范学校”创建报告的撰写。当时瓯海教育局一位前辈还辅导过我如何写公文。我做了半年秘书工作,因暑假违规办班被处分离职。不过,于公文写作至今受益。毕业之后,我在学校教过自然科学、语文、美术、劳技、历史与社会课,编过图书,辅导过作文,写过公文,办过报,零零碎碎,现在都成为我的工作经验,人生财富。有些人一辈子顺风顺水,另当别论,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做一些杂事,多一些经历,未必是坏事,就看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运用人生的际遇。这是道家“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庄子“安时处顺”的意思。

  20**年8月,行政区域调整,原属瓯海区的永中镇(包括兴永)划归龙湾区管辖。****年,张国清校长调任,副校长叶林忠升任校长。****年,叶校长调任,王奎杰校长来任。****年,王校长调任,王凌巧校长来任。

  ****年,我接手了《项乔集》的校注。在农村做学问,好处是淡泊宁静,不利处是孤陋寡闻、信息闭塞。除了上课,我一般就是在人来人往的大办公室和古人对话,其中的“孤独的狂欢”大概没有第二人可以理会得。闲暇时,就到操场上走几圈,有时拉好友若望一起去,有时自己坐树下看书,有时候驱车到六村横河那里晒太阳。1990年代末开始,经由学校领导多方争取,有关部门慷慨解囊,学校绿化大增,入门绿意盎然,香樟垂柳、假山荷池,新教学楼墙壁上布满爬山虎,东向北向均有篮球场,过篮球场东向是大操场,也是当时龙湾区最好的一个覆盖草皮的足球场。春气发舒时节,从东海浮出云端的大太阳,无遮拦地铺满草地,四围蛙声一片,花枝招展,令人心情舒畅。

  ****年,龙湾博物馆馆长吴明哲先生托信议调工作,不果。同年秋,去永昌中学支教一年。****年之后,参与龙湾区文联编撰《魏巍大家》等书。****年冬,温州博物馆金柏东馆长托信议调工作。****年秋,借调龙湾区文联负责“首届明代温州学术研讨会”学术联系和编辑工作半年。****年上半年返校,暑夏,得诸师友协助,调往温州博物馆,供职学术部。

  三

  我的专业是历史教育,20**年之后,逐渐集中任教历史与社会。中学历史与社会与思品课的教师同为一组,统称社会组。同组曾经有章达夫(组长)、王景雪(组长)、王志学(组长)、孔艳艳(组长)、孙兰芬、项友安、姜成昭、张爱翔、章文波、沈筱芬、夏咏红、潘松青、王志泽、王武(工会主席)。可能还有其他老师临时加入过本组,不能一一确记。

  1990年代的温州市的中学历史教材主要采用浙江教育版的《历史》,教材为封塑32开本,硬梆梆的。内容框架以时间为纵向轴,分为政治史、军事史、社会变革史、文化史几个团块,主轴还是强调革命史,延续政治宣传的调子。2000年之后,采用了人民教育版的《历史与社会》,封塑16开本,纸张柔软,手感更好。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意味着有更好的成绩。因为温州市的历史与社会科、思品二卷合一采取开卷考,本来是教育改革的进步,但是学生常常误读了教改,加之总分值为100分,反而有些忽视,成绩一向不理想,教师教学也吃力。到了高中阶段,又采取闭卷考,所以对于学生颇有不适感。

篇2:校庆感言:十年历史十年成就

  校庆感言:十年历史 十年成就

  十年历史,算不上沧桑,她正如刚学会思辨的少年;十年成就,称不上卓越,她却如涅盘的凰凤,令人敬畏;十年足迹,她坚实而铿锵,足够让我们这些学子为她振臂自豪!当远在湘江边的母校将要举行十周年校庆时,我仿佛又闻到了久别校园里扑鼻的桂花香,醉人的香气正不断地向四处弥漫,正如我们这些已扎根天涯海角的凰凤学子。这种清香不断的撩拨着我的回忆,我的思念,我的深深祝福。

  2000年,在这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凰凤中学凝聚着无数师生的心血与梦想,开始了她的风雨兼程!20**年,当我第一次踏进这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校园时,心怀的梦想仿佛更近了一步。她到处散发着一种力量,令我求学的脚步更坚定;她随处蕴藏着一种温暖,令我年幼的心灵更感动。初中高中的那6年,那七十二个月,那三千零九十个昼夜,我们在母校的摇篮里为理想日夜奋战时,是老师如春蚕、如蜡烛牺牲自己的一切时间为我们传授知识、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朦胧中,老师的身影早已出现在操场,等待我们的出现;课堂上,他们竭尽全力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期盼我们能迅速成长;他们用智慧和甘露,滋润出满目的翠绿。

  仍难以忘怀母校的大食堂,那里的每一位阿姨都是那么的和善和仁慈,不管我们的饭盒有多大,她们都会装得满满的;仍难以忘怀得母校的集体宿舍,那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宿管员阿姨如母亲般的给予我们温厚而无私的爱;仍难以忘怀我高一参加演讲比赛,给我鼓励给我掌声的同学们,集体的温暖还一直在我身体存留;仍难以忘怀高三为缓解我心理压力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一次次的鼓励,一句句的安慰才有如今的我;仍难以忘怀校门口伟岸的毛主席雕像;仍难以忘怀宽阔的操场、青绿的草地;仍怀念我们当时精致的校服......

  时光悠悠,回忆绵绵,如今的我大学毕业走入了工作岗位,可对母校的眷念和感激就像喷涌的泉水,永不停息。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我们歌颂母亲,因为她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同样感恩母校,因为她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篇3:校庆感言:感念母校

  校庆感言:感念母校

  从凰凤毕业已好几个春秋,数年的功夫,弹指一挥间便过去了。今日再回望母校,母校已愈办愈好,而从前我们那段读书的青葱岁月,却只能聊以怀念了。

  忘不了大冬天的我们伴着早起的铃声一骨碌爬起床来围着塑胶跑道晨跑;忘不了大家中午下课后一路小跑去食堂打饭,然后集体一起啃饭的情景;忘不了睡觉的铃声响过后,宿管员阿姨催促我们的亲切关怀......

  太多的忘不了,如今却只能在记忆的明信片中回首。毕业几年,却恍如隔世,通过母校,我们已经顺利在成长的跑道上起跑,却距起点越来越远。再回校探望,母校已增添了更多的年轻面孔,这又是富有朝气的新一代;而教过我们的老师,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年复一年的教导着学生而两鬓更见斑白。

  回首当初,如果没有当年学校紧张的学习氛围,如果没有任课老师的谆谆教诲,如果没有班主任耳提面命的教导,如果没有高五十九班全体同学的战斗友谊,那我们的前程也许就不是今天这样了。凰凤是一个承载学子梦想和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有严谨的学习环境,有稳定的师资力量,有优越的食宿生活,在凰凤这几年的求学生活是我人生中一个最闪耀的亮点,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感念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