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校庆感言:农中

校庆感言:农中

  • 2024-06-23
  • 1755

  校庆感言:海滨农中

  海滨公社农业中学(简称海滨农中)是兴永中学的初创阶段,是兴永中学的婴幼时期。

  农业中学这种办学形式,是在我国“一穷二白”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下的一种特殊创举,亦是几千年耕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期,我国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亿万中华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经受着生存的考验。

  恰在此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与我国建有“兄弟般友谊”的苏联和我们翻了脸,他们从我国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致使所有援建的重大工程纷纷下马,合作的科研科目被迫中止,国民经济建设遭到巨大损失。使我们体会到:落后就要受制于人。

  就在此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更是虎视眈眈,乘机施压: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华民族又一次遭到生死存亡的挑战。使我们体会到血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走出国门看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处于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阶段,酝酿着向信息时代的迈进。而当时我们中国,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奋斗,其发展差距如此之大!尤其在农村,农民还是以“一条扁担,一把锄头”为主要生产农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田园生活,耕种那每人平均三分土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当时处于公社化阶段,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队是独立核算单位,每个生产必须配备具有初级文化的“三长五员”,尤其要有一名合格的会计员。当时农民中勉强担任会计员却不知道什么是会计科目,不知道如何进行收益分配。更配不好农技员,农事安排凭老农的经验,先进的耕作制度不易接受,病虫害的防治更是缺乏起码的知识,连农药的使用操作规程也不懂,致使在使用极毒农药中发生中毒致死的事故......凡此种种,说明农村急需科学文化。

  要缩小我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差距,要摘掉落后的帽子,要使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必须有一大批有志于振兴中华的、爱国敬业的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的高科技人才。于是,一条教育兴国的道路就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要振兴中华,必先发展教育。

  教育兴国,谈何容易!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办教育,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须几代人的努力,要有强大的国民经济基础作支撑,不是一蹴而就的。西方文明,西方科技优势,是在其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经过数百年发展而来的。而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文化基础相对落后,要发展教育,必须另辟蹊径,走自己的发展路子。于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教育制度--民办教育应运而生了,用当时的话,叫做“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驾齐驱。海滨农业中学就是这种大背景下的产物。

  海滨农中,行政上居海滨公社领导,办学经费由各生产大队统筹,国家仅添补办公经费的不足,叫“民办公助”,业务上归文教局管理,这样,就等于农民自己办学,不需要国家投资。校舍暂用位于乐一村的张氏小宗祠,略经改建修理而成。这样的教室通风条件很差,光线严重不足,室内有落地的柱子遮掩,且低矮潮湿;课凳桌、讲台、办公桌调用小学废弃的破旧桌凳略加修理利用;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一无所有,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室、教师仅有一盒粉笔、一本备课本。就这样,国家不花一分钱,一所中学就办起来了。

  一九六五年秋,面向全公社三十个大队(其中农业大队二十六个,渔业大队四个)招收小学应届毕业生七十二名,一个班,其中就有农民子弟,也有渔民子弟。以学校附近的学生为主,也有十多里外的住校生。学期二年,课程设置仿照公办中学而略有变化,课本同公办中学无异。当时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农中的学生实行半农半读,除了正常的文化课外,每星期有两个半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校办有一个农业实习基地和一个畜牧场。

  简陋的设施,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学校照样办得有声有色,深得领导的好评和群众的赞誉。师生对文化课的教学非常主动认真,秩序十分正常。虽然没有教学仪器,不能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划划画画,但理化课,农机课也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教学参考书、资料,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也能使学生学得生动,全面掌握知识。尤其会计课,农知课,结合农村实际和生产实践,更使学生知识学以致用。至于音体美技能课,没有设备就就地取材:没有风琴,拉起二胡教唱“毛主席语录歌曲”;没有体育运动器材,购置了一条锄头柄装到屋柱上用作单杠,让学生作引体向上动作......

  农业实习基地有二亩多水田,种植水稻,学生参加劳动,从水稻的谷种下水浸种开始,经过催芽、育秧、扦插、灌水、施肥、除虫至收割,全过程参与种植,感性地掌握水稻栽培技术。对于各季节的农事,对于各种农作物的栽培要领,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我们对各生产队都进行咨询活动,使海滨农中成了农业生产的参谋部。

  海滨农中的畜牧场更办得出色,对农民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毛猪养殖进行了指导。畜牧场育有纯良种母猪“虹桥猪”,与纯良种公猪“约克”,通过这两种纯良种交配,能生产适合家庭饲养的,迅速成熟的杂交种南关“约虹”,本地上种猪养殖一年,尚不到二百斤,而“约虹”猪至六到八个月就成熟,能够长到三、四百斤,成本轻,产出大,很受广大农户的喜爱,每到仔猪出栏,总是争着要“约克”公猪配上本地母猪后的杂种猪仔,也比其他猪长得快,弄得公猪配种也很繁忙。负责畜牧场,并经过了专业培训的金益林老师更是指导有方,讲解饲养要领更有一套,经常被农民围着讨教。而他的畜医水平更是了得,病猪经他治疗,从没失手,致使他一下课,就要外出走街串巷,往来于猪舍栏头,尤其他医治耕牛的技术使农民折服。因耕牛是一个生产队的命根子,春耕赶进度更离不开耕牛,而三月的耕牛往往误食过来的苜蓿(俗称草子,是一种作为绿肥的植物)而发生气胀,如不及时抢救,半个小时内便有可能使其毙命。而金老师赶到后,略施药物,经过放气,立即可以转危为安,继续犁田。这个时候的金老师就是他们的神医,财神爷,使农民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常的教学秩序只维持了一年多。一九六六年秋,第二届学生刚招进来,便来了“***”的风暴,作为海滨公社最高学府的农业中学立即被挂上了风口浪尖,卷入漩涡之中。不多久,便来了“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了。而且,高中也停办,中断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因此,首届海滨农中的学生并未培养成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也未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而被迫离开了校门。

  农中出来的学生,因为并未离开农村本土,教学过程又能接触农业实践,尚能保持农民子弟本色。所有出来后,很快被农村接受,立即融入社会,在农业第一线施展出了聪明才智,成了当时农村急需的有用之材、有担任生产队会计员、出纳员、分配员、农技员的;有担任拖拉机手、抽水机手、渔轮轮机手的......在十多年后的gg开放时期,这批学生更游刃有余,成了农村的佼佼者,许多学生创办了企业,走南闯北经营商业。郑进才、张德标等就成了企业的董事长、法人代表;姜振福领导、管理了海滨建筑工程队,承揽工程项目,通过自学进修和实践,获得了工程师职称;张崇生在农村种植业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今经营三百多亩土地,成了农场主,一年向国家贡献粮食数十万公斤,成了农业精英,获得农技师职称;渔民子弟章成进,一直是渔轮船老大,获得了海洋捕捞助理技师职称;王建仁,成了海洋渔轮的轮机长;更有企业家李岩福,他是一家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法人。他经营的企业有生产工人五百多人,年产值数十亿元,是一家享有盛名的股份制民办企业。还有一些自学成才,在社会上另有建树的人才,如学生王胜明,成了享有盛名的摄影师,创作了许多国际获奖作品,获得了高级摄影师的职称;民间歌手方德强,自编、自谱曲、自演唱的几首永强山歌,将永强的山水文化推向了温州,唱上了省城杭州,并获得省级奖。同学们各有春秋,得到社会的认可。自教育秩序正常后,部分同学还挤上了恢复招生制度的首班车继续深造,有机会读完高中、中专、大专,成了中、高级知识分子,如学生张文莲就考入了师范学校,后来成了一名教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小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还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中学校长的、更有进入浙江省委组织、担任处级干部的海滨农中毕业生......真是难概全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民经济迅速好转,经过“***”荡涤的社会秩序逐渐安定,国家发展又步入了正常的快车道,对教育的力度加大。海滨农中,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先后通过下伸教师(当时抽调永强中学公办教师到农中任教)、公派教师、民办教师转正等措施,逐渐转为国家办学的公立中学,去掉了“农”字,改成海滨一中,几经沿革,成就了今日兴永中学的辉煌。

  今日,在伟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引下。教育兴国、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已经变为现实,一个高度文明的科技强国已经屹立大世界的东方。

篇2:校庆感言:十年历史十年成就

  校庆感言:十年历史 十年成就

  十年历史,算不上沧桑,她正如刚学会思辨的少年;十年成就,称不上卓越,她却如涅盘的凰凤,令人敬畏;十年足迹,她坚实而铿锵,足够让我们这些学子为她振臂自豪!当远在湘江边的母校将要举行十周年校庆时,我仿佛又闻到了久别校园里扑鼻的桂花香,醉人的香气正不断地向四处弥漫,正如我们这些已扎根天涯海角的凰凤学子。这种清香不断的撩拨着我的回忆,我的思念,我的深深祝福。

  2000年,在这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凰凤中学凝聚着无数师生的心血与梦想,开始了她的风雨兼程!20**年,当我第一次踏进这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校园时,心怀的梦想仿佛更近了一步。她到处散发着一种力量,令我求学的脚步更坚定;她随处蕴藏着一种温暖,令我年幼的心灵更感动。初中高中的那6年,那七十二个月,那三千零九十个昼夜,我们在母校的摇篮里为理想日夜奋战时,是老师如春蚕、如蜡烛牺牲自己的一切时间为我们传授知识、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朦胧中,老师的身影早已出现在操场,等待我们的出现;课堂上,他们竭尽全力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期盼我们能迅速成长;他们用智慧和甘露,滋润出满目的翠绿。

  仍难以忘怀母校的大食堂,那里的每一位阿姨都是那么的和善和仁慈,不管我们的饭盒有多大,她们都会装得满满的;仍难以忘怀得母校的集体宿舍,那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宿管员阿姨如母亲般的给予我们温厚而无私的爱;仍难以忘怀我高一参加演讲比赛,给我鼓励给我掌声的同学们,集体的温暖还一直在我身体存留;仍难以忘怀高三为缓解我心理压力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一次次的鼓励,一句句的安慰才有如今的我;仍难以忘怀校门口伟岸的毛主席雕像;仍难以忘怀宽阔的操场、青绿的草地;仍怀念我们当时精致的校服......

  时光悠悠,回忆绵绵,如今的我大学毕业走入了工作岗位,可对母校的眷念和感激就像喷涌的泉水,永不停息。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我们歌颂母亲,因为她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同样感恩母校,因为她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篇3:校庆感言:感念母校

  校庆感言:感念母校

  从凰凤毕业已好几个春秋,数年的功夫,弹指一挥间便过去了。今日再回望母校,母校已愈办愈好,而从前我们那段读书的青葱岁月,却只能聊以怀念了。

  忘不了大冬天的我们伴着早起的铃声一骨碌爬起床来围着塑胶跑道晨跑;忘不了大家中午下课后一路小跑去食堂打饭,然后集体一起啃饭的情景;忘不了睡觉的铃声响过后,宿管员阿姨催促我们的亲切关怀......

  太多的忘不了,如今却只能在记忆的明信片中回首。毕业几年,却恍如隔世,通过母校,我们已经顺利在成长的跑道上起跑,却距起点越来越远。再回校探望,母校已增添了更多的年轻面孔,这又是富有朝气的新一代;而教过我们的老师,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年复一年的教导着学生而两鬓更见斑白。

  回首当初,如果没有当年学校紧张的学习氛围,如果没有任课老师的谆谆教诲,如果没有班主任耳提面命的教导,如果没有高五十九班全体同学的战斗友谊,那我们的前程也许就不是今天这样了。凰凤是一个承载学子梦想和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有严谨的学习环境,有稳定的师资力量,有优越的食宿生活,在凰凤这几年的求学生活是我人生中一个最闪耀的亮点,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感念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