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育才中学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告家长书

育才中学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告家长书

  • 2024-06-23
  • 7921

  阳向中学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告家长书

  雷锋精神引领品行教育

  尊敬的家长: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此信。

  家长朋友,您的孩子带手机入校了吗?您是否注意到,孩子带手机入校,在方便与您联系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手机对学生的危害,已引起教育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那么,学生带手机入校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呢?

  一、影响学生学习

  根据我校对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手机用于紧急联系占5%以下,短信聊天21%,听歌、看电影48%,玩游戏11%,拍数码照片3%。由此可见,学生带手机主要用于娱乐。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上课时间用手机上QQ、短信闲聊、看下载的小说或者玩游戏,这些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由于手机娱乐的刺激,使学生日益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致贻误、荒废学业。

  二、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学校生活老师深夜查寝,多次发现个别学生在兴致勃勃地玩手机。夜间精神焕发的他们,白天在课堂上却昏昏欲睡,过着“黑白颠倒”、浑浑噩噩的生活。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受到的辐射比成年人高出50%。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疼、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长此下去,不仅学业荒废了,就连身体健康也丢掉了。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继网吧之后,近几年中学生有了新宠--手机短信和手机上网,这是一个缺乏规范且隐秘性很高的“灰色地带”。黄色信息、色情笑话通过手机在孩子中间蔓延。青少年学生长期接触不良信息,会在心里上形成带有依赖性的不健康的阅读感受,出现心理紊乱,性格怪异,意志沉迷,精神颓废,责任丧失,学习放弃等现象。

  四、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1、利用手机进行网恋。网骂学生在网上身份隐藏、责任丧失,网骂、网恋层出不穷、千奇百怪。在污浊不堪的谩骂中,在亦真亦幻的恋情中,学生滑向了危险的境地。

  2、破坏同学之间的友谊。有的同学因为借不到手机玩怀恨在心,导致打架斗殴,有的甚至偷盗别人的手机,给别人造成经济损失、同时自己也走向犯罪的边缘。

  3、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在寝室里,为了学生的学习和休息,当老师去收缴学生的手机时,学生拒绝交出,冲突可能就会由此发生。

  尊敬的家长,为了净化育人环境,为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孩子的将来,学校做出了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的规定。如果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一经发现,由学校收缴,暂为保管,期末由家长领回,并给予相应的违纪处分。

  我们恳请您与学校密切配合,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禁止孩子带手机入校。如果您已阅读此信,敬请签字,并对小孩的手机进行收缴保管,如有特殊情况必需带手机请您以短信形式告知班主任,并要求学生交给班主任代为保管(班主任电话)

  为了您小孩的健康快乐,敬请理解和支持!

  高塘岭中学政教处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签字 家长的电话

篇2:莘县高中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致家长的一封信

  县莘高中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朋友: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的富裕,多数人都买得起手机,用得起手机了,手机的使用,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方便、更快捷。也许你想方便与孩子联系,也许您比较疼爱、关心孩子,也许您经济条件不错,也许您根本就不知道孩子自己买了手机,孩子就拥有了一部手机。

  学生拥有手机本来无可厚非,但由于同学们在使用手机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使手机远远超出它本来的通讯功能。大多数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玩QQ、玩游戏、听歌、拍照片、下载图片铃声、发短信、闲聊等等,很多违规行为(包括早恋)都是通过手机进行的。手机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同学传播不健康、不文明信息的工具,成了影响学生思想、玷污学生心灵的“杀手”,成了学生违反校纪校规(考试作弊、上课发短信)、争阔斗富的“主犯”。归纳手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个问题:

  1、影响休息,耽误学习

  根据各方面(包括学生、老师、生活老师)反映,熄灯后不少学生仍偷偷在宿舍、

  在被窝里看小说、发短信、上QQ、听歌等,严重影响休息,造成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直接影响学习。利用手机发短信、上QQ、谈恋爱、看电子书是当前中学生的流行做法,这也是手机负面影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有一些同学在自习甚至在上课时违规收发短信(甚至有的学生抬头看黑板,手却在

  桌下盲打发短信),造成精力不集中,既影响自习效果和上课质量,又破坏正常的自习纪律和课堂秩序。有一些学生则利用晚上10:30熄灯之后,狂发短信。在学生所发信息中,有不少是低级无聊的、不健康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坏影响。如果我们的学生成天被这些电话、短信包围着,还会有什么心思学习?还说什么健康成长?

  2、手机辐射大,危害大脑发育

  据专家称,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耳朵与颅骨比成年人单薄,抗外界电

  磁波的干扰的能力差,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比较弱,学生使用手机时,大脑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容易造成脑部神经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及睡眠失调,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3、互相攀比,不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手机到校并非为了方便联系,而是为了炫耀自己,满足虚荣心,

  造成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学生相互间的攀比极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相互攀比风气的影响下,学生的手机越来越高档,再加上每月数目不小的费用,给家庭增加了不少的经济负担。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很不应该的。

  家长朋友,虽然我们在学生使用手机方面做了很多规定,但仍有不少同学因违规使用手机而受到处分。手机的不正确使用,已经对我们的校园风气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手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省内外很多学校早已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很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有识人士,包括绝大多数家长也都支持这种做法。经过我们的反复讨论酝酿决定,从20**年11月8日起,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学生违规携带手机进校园将会受到严肃处理。凡在教室和宿舍发现的手机(包括充电器、电池)一律没收,学期末由家长亲自拿走。如出现反复,停课回家交家长教育处理,并全校通报批评,且与学生德育考核、评优评模结合起来,最后记入学生发展报告档案。

  家长朋友,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绝不会中断您和孩子的联系,校园内有两个话吧,孩子可以在饭前或饭后与您联系。如果您有事想和孩子联系,可以拨打班主任老师的电话。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请家长朋友配合做好下面工作:

  1、在这个问题上,请您态度一定要坚决,一定要理解、支持我们的做法,

  并请您在“回执”上填写宝贵意见,且要求孩子返校后把回执交给班主任。

  2、耐心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理解配合学校的这一做法。

  3、坚决不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

  家长朋友,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让孩子把手机留在家里,将精力投入学习!谢谢您的合作。

  县莘高中

篇3:海滨中学禁止学生校园内携带手机、MP3规定

  海滨中学禁止学生校园内携带手机、MP3规定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校园内出现了不少同学携带手机和使用MP3、MP4的现象,且有日渐壮大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教室,课堂上接打和玩弄手机,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午睡、晚就寝时间寝室使用手机,会影响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休息。

  3、一些学生在课堂、课间和课外活动期间,常常玩弄手机,要么聊天、要么发短信、要么玩游戏、要么照相,会分散学习注意力,荒废学业。

  4、手机具有强辐射,对身体健康有妨碍。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脆弱,更容易受辐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学生脑部神经造成严重损害,轻者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重者可能导致神经官能症、脑癌等病患。

  5、手机上有许多黄色短信等不良信息,正处在发育期的中学生很容易被诱惑,对学生的身心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6、学生容易把手机作为身份象征而互相攀比。同学们的攀比心一般都比较重,一些学生买了手机,就会觉得高人一等,到处炫耀,其他学生就会眼馋。这样无疑会造成一些不正之风的滋长蔓延,而且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

  7、容易出现手机失窃或被盗事件,破坏校园治安。

  8、手机成为引发学生间纠纷的工具。携带手机增加了学生跟社会上不良青年的来往,为他们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同学间有小纠纷的话,往往会联系社会青年参与,结果造成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事件发生,破坏校园的平安稳定。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拿出mp3、mp4听歌曲,一方面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还会扰乱课堂秩序;另一方面经常使用耳机听音乐,对学生的听力有很大的害处。针对以上学生使用手机和mp3、mp4的种种不良影响和弊端,为了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了便于学校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

  经学校研究决定,学生在校园内禁止使用mp3\mp4等与学习无关的娱乐用品。违反者,一经查实,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查获的手机、mp3\mp4等与学习无关的用品一律收缴,由政教处造册登记和保管。

  (二)屡犯者则待学生毕业时方可通知其家长领取收缴品。

  (三)违反此通知的行为,还要按照《海滨中学学生违纪处理规定》有关规定进行纪律处分。当然,为便于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学校将班主任的联系方式全部公开并告知学生。

  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