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列表 > 设计学院在线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设计学院在线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 2024-09-27
  • 5215

  设计学院在线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在线课程指XX设计工程学院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呈现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各种教学资源以及课程题库等。

  第二条 在线课程建设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我校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学习需求,立足校情开展校内SPOC建设,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条 在线课程坚持建以致用,综合呈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团队建设与服务等要素。

  第四条 教务处负责学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管理、验收,各教学单位负责在线课程建设具体实施。

  第五条 在线课程建设以课程负责人及其课程教学团队为基础,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实施在线课程建设。

  第六条 在线课程建设情况与运行数据,将作为各级一流课程申报的评审依据。

  第二章 建设规划

  第七条 教务处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对在线课程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在线课程建设规划。

  第八条 课程负责人做好该课程现状调研,在调研论证基础上制定在线课程建设整体设计方案。方案应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与要求,体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突出课程特色与创新,科学构建符合课程知识体系的多媒体资源。

  第九条 在线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一)具有较强的团队

  在线课程应由思想政治水平高、师德师风好、教学能力强、积极投身教学信息化研究的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团队负责人由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同时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

  (二)教学设计符合在线教学特点

  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与学新型关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育,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方式合理,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内容结构合理

  课程内容要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到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内容规范完整,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

  (四)教学活动完整有效

  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生提供在线导学、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在线指导与测评,按时评定成绩。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按计划实施。

  第三章 建设流程

  第十条 选定课程负责人。在线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负责人应组建在线课程建设团队开展课程建设,保证建设质量。

  第十一条 撰写课程建设一体化方案。课程建设一体化方案是实施在线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概况、课程团队介绍、课程单元设计、设计开发进度等内容,负责人根据课程特点和建设周期规划建设内容和进度,撰写在线课程建设一体化方案。

  第十二条 实施在线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建设团队按照在线课程建设一体化方案实施课程建设,包括课件、教学视频、题库、教学活动设计等。

  第十三条 上线运行。坚持边建边用的原则,课程负责人在学校提供的统一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程任务,并做好课程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验收。在建设周期结束进行课程验收,课程负责人务必于终期验收前完成课程建设。

  第四章 技术规范

  第十五条 在线课程建设平台统一使用超星尔雅。

  第十六条 文本规范

  (一)教学文本包括PPT、WORD、PDF、EXCEL等,建议采用直接打开的方式,尽量不使用下载方式和外链方式。

  (二)文字表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行文格式,学科专有的符号应遵循各学科的规范用法,除特殊用途外不得采用繁体字、异体字。

  (三)每屏文字数量及字体大小要求视觉清晰、美观,使用Windows标准字库,字体应整体一致,同一页面不多于两种字体,文字色彩与背景色区别明显,风格统一。

  第十七条 图片规范

  (一)呈现效果。画面精美,色彩搭配得当,并与教学情景相符。文字、图表显示清晰。

  (二)存储文件格式。采用常用网页图片格式,包括PNG、JPEG、JPG、BMP、GIF等。

  第十八条 视频规范

  (一)呈现效果。①屏幕图像的构图合理,画面主体突出。人像及肢体动作以及板书、教具实物、实验设备等均不能超出镜头范围。②授课视频中主讲教师应姿势端正,衣着整洁大方。主讲教师目光应与摄像机平视,教态大方、语言流畅、语速适中、肢体语言适度,应使用普通话,用语规范。③使用资料、图片、外景实拍、实验和表演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与讲授内容联系紧密,手段选用恰当。④动画的设计与使用,要与课程内容相贴切,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画的实现须流畅、合理、图像清晰,具有较强的可视性。⑤选用的资料、图片、视频等素材画面应清楚清晰,借用的视频来源应注明原始信息。

  (二)时长。原则上控制在5-10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

  (三)片头片尾。片头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LOGO、单位、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等信息;片尾显示制作团队。

  (四)视频规格。提交的存档用高清成片,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像素。

  (五)存储文件格式。视频采用MP4格式。

  (六)字幕。配字幕(可选)。

  (七)音量。音量大小一致(以片头音量为标准,避免忽高忽低),保证清晰,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噪音等。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教务处及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为在线课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2:区第十二中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

  XX区第十二中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

  一、学校概况

  XX区第十二中学(原湖田中学)位于XX区湖田街道办事处西邻,建成于1991年,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84名教职工,756名学生。学校致力于让农村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着力凸显“公平教育”和“至真教育”两大教育主题。近年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深化课堂改革,为创设使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快乐、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断进行学校系统变革。目前,学校已组建新的领导班子,组织管理策略已显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学校的社会信赖度和美誉度正在逐步提高。

  为此,学校确立了“知行合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追求“立德树人,打造至真教育;因材施教,培育合格公民”的办学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好品格、好身体、好习惯、好思维、好未来的“五好”少年。

  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学校在办学历史上形成了人文管理的优良传统,使教师获得了课程开发的较大空间,课程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2.学校传承并发展了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团队文化,学校干部队伍有力的道德领导与相对过硬的专业技能,引领团队成员不断更新课程理念和实践智慧。

  3.学校为“淄博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学校,教育技术在学校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校足球、器乐等特色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在省市区有很大影响。拓展型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机遇分析

  1.XX区教育名城建设的战略,推动了学校硬件建设,学校办学设施进一步齐全,硬件条件大幅改善,校舍面积进一步扩大,学校进一步发展得到有力保障。

  2.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对学校内涵发展,尤其是对通过课程建设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质量,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高度关注。同时对学校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项目、过程和方法等无过多干预。

  3.学校所处周边有较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如下湖村的民俗文化、辛安店村的石刻、上湖村的烈士祠、北焦宋村玉黛湖民俗公园、华光陶瓷等。这些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可开发的课程资源。

  (三)劣势分析

  1.学校班子课程领导力不强,整体上学校课程意识与课程文化较弱,尚未建立系统的校本化的课程目标与结构,在课程组织与管理、评价等方面,学校尚未形成完整思路。

  2.教师的课程理念认知与行为之间有较大差距;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重知识灌输、轻德育渗透;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德育实施能力亟待加强。学校德育课程未形成核心价值目标和完整体系。

  3.教师教学中学科理性仍显不足,问题解决意识差,骨干教师的学术影响力严重不足。教师专业成长在“发展”和“成熟”两个阶段徘徊不前,缺少激发、撬动。

  (四)威胁分析

  1.农村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延伸不够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较大束缚。

  2.教师长期得不到改革创新的福利而导致陈旧观念经验主义泛起。

  3.当地的教育科研和学术机构的实力相对较弱,周边无师范院校,导致本校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强有力的专业指导。

  三、课程理念

  (一)我们的办学理念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知行合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知行合一”意在指本校师生不仅要认知,尤其应当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至善”;本校师生不仅要有道德意识,尤其要道德践履,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学做“真人。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意在指学校侧重通过课程实施和教育实践之“行”,对每一个学生的品格、身体、习惯、思维乃至未来施加积极影响。每一个走出本校的毕业生都能够通过四年的学习,拥有优秀的品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习惯、创新的思维等基本素养,为今后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拥有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我们的课程视角

  我们认为,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一切积极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课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

  本校将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的视角为教育教学提供一切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科资源、学校环境、组织结构、家校社会一体化等内容。

  (三)我们的课程理念

  1. 一切课程的设计根本上都是为了育人,没有教育就没有教学。学科课程建设首先做学科教育。探究性活动课程、拓展性活动课程等都要将学习活动与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或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或个人的经验相联系,使学习活动富有生活意义。

  2.我们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共同的和个别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对“特殊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潜能有敏锐的感知,将学生学习需求评估作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之一。

  3.我们认为,学校的课程、教学、评价、作息时间、教师的发展、教科研等所有活动都必须为了学生真实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教育和自主学习,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成就。

  4.我们认为,只有在学生真正参与的时候才能产生有效学习。学校课程系统发展的初期,必须以培育和发展参与精神为首要任务。同时,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利于学生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更有质量的对话活动,从而保障学习者之间以及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参与。。

  四、课程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行知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生培养,学生培养的载体是学校课程。一年来我们围绕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展开了系列工作:

  (一).构建起了学校“行知教育”课程体系

  (二)研究制定了课程实施路线

  (1)修心课程:以区级创新研究课题《以322项目为依托,

  推动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为抓手,依托网络课程、实操课程和体验课程为载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2)修身课程:在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课及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推进校园足球课程,每周一节,同时,还自主开发田径、篮球、男篮和女篮等四个专项训练课程。每学年都组织春季达标运动会、秋季田径运动会和四十华里励志远足活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3)修行课程:学校以“阅读”、“写字”和“行为养成”为重点,先后制定了《语文大阅读实施方案》及《心香一瓣》读书笔记,梳理积累了“书法教学微课视频”,积极开展了“行为养成主题活动月”及“习惯矫正活动周”等活动,促进学生文明和谐的发展。

  (4)修智课程:学校建成有高标准的学科教室,通过“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分层异步教学”课题为中心,充分利用微课资源、仿真实验室、主题模块学习,帮助学习建构学科学习体系,努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5)修远课程:本着因材施教、多元发展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校建有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相关社团29个,利用每周周五下午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努力成就每位孩子自身的成长之梦。

  五、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先行学科的建设

  1.我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而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本校将语文作为先行课程建设学科,以语文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以此带动其它学科的阅读学习。同时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积累经验。

  2.语文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有:

  (1)制定《语文学科课程建设方案》。主要包括语文课程定位、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

  (2)形成以“大语文”为核心观念的语文“大阅读”“大写作”课程。

  (3)制定《课程纲要》,实验 “大阅读”“大写作”校本化操作模式,重点研究运用评价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策略。

  (4)以语文学科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高为抓手,促进语文教师全面素养的提升。

  (二)国家课程的目标、内容的二次开发

  我校在坚持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学生实际需求与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对除语文外的其它学科目标、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重点在于学科目标层递化、系统化,学科内容分类化、主题化。

  1.各学科每学年、每学期寒暑假制定学科完备的课程实施方案,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资源整合,对学科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充分预设,对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程序进行多方案的大胆设计,对学科学习评价进行细致地规划。

  2.课程实施中,各学科每月制定完备的《教与学双向细目表》,充分保障教与学的一致,学与评的一致性,尤其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落实与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落实。

  3.稳步推进“对学”“群学”为主要策略的学生自主课堂,创新小组合作和分层异步教学方法,打造个性化教师和个性化课堂。

  (三)优化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

  1.树立“真实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渗透“至真教育”:学生真阅读、学生真思考、学生真反思。教学中追求科学触发并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真需要,有效调动学生的真参与、真对话。

  2.将“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看成是课堂教学最具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把“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成是影响、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把“总结、提炼、形成自己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看成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核和灵魂。

  3.充分利用微视频、自主任务学习单等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助教先行学习、一对一对学、同一教室内分区教学等多样化的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智慧冒险,努力掌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和技能。

  4. 教师应减少教学中的“独白”,减少“背诵讲义”和“照本宣科”;应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次的交互式讨论,并使课堂对话保持连贯性。教师减少传授大量不连贯信息的教学策略;应善于用系统的、联系的方式来讲授较少的主题,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知识 。

  5. 教师在设计作业和课外任务时,关注学生真实生活以及所学的知识在真实世界的价值,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智慧解决真实性问题、创造性劳动。

  6.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采用“实验--推广”模式,挖掘优秀教师和典型经验,成熟一个推广一个,不断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

  六、校本课程开发

  (一)本校校本课程的实施突出体现三个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基础扎实,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突出知行合一,突出将所学的学术知识运用于重要的、现实的问题;校本课程评价与学科评价并重,纳入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过程性评价以及基础素养评价,促进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基本素养的养成。

  (二)校本课程由教师在专家指导下自主开发,开发模式为创生型,即充分释放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创造力,使课程价值重心转向个体生命本位,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教育。

  (三)本校校本课程紧扣学校培养目标开设探究型课程、拓展性课程,使其与“基础型课程”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探究型课程侧重开发从学科学习中延伸出来的小课题研究课程、调查类研究课程、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等渗透研究课程。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特长特色类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特长、特色类课程主要以社团的形式呈现。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指德育系列活动。

  (四)本校探究型课程纳入各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计划,学生的研究型课程通过分数和等级的方式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过程性评价。

  (五)本校拓展型课程由教师个人或团队申请。对教师申报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是:拟开发的科目,能反映一些学生的特别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或团队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本校和社区拥有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对拓展型课程由课程中心组织评价,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精品校本课程”认定并推广。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认定纳入学生基础素养评价。

  七、德育课程建设

  (一)本校利用“322”项目管理模式,推动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落实培养学生“好品格、好习惯、好未来“的教育目标。

  (二)“322”项目管理模式是以“三种课程”(网络学习课程、实操课程、体验课程)、“两个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室外文化、营造个性鲜明的教室文化)、“两道风景”(培养知行合一的智善君子,打造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1.网络学习课程,搜集整理《开讲啦》《超级演说家》等网络视频资料,以及各类主题的德育公开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以及班级多媒体等平台,让学生认真观看,并进行交流反思,以此提升自我。

  2.实操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的职能作用,通过召开学生干部培训班,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实现学生自治管理。通过优秀案例交流活动,学生能够自立、自强、自主学习,以此树立远大的理想,提升自我。充分利用“淄博市中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XX十二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集结成册,让每一个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据可循。同时以学生的安全以及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以环境卫生为突破口,以“讲(升旗仪式集会讲)、查、评(每月评选文明流动红旗)、比(组织班主任、班干部、学生参观优秀班级)、议(参观后的感想)”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3.体验课程,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为目的。举行各种励志教育活动,如励志远足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坚持德育主题月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如母亲节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4.学校进一步规范和丰富校园文化以及班级文化,以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培养人,以“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教育人。

  八、课程的管理和保障

  (一)课程培训

  1.加强课程培训,增强课程知识和意识。增加教师在课程方面的知识。培训的专题主要是:《什么是课程》、《课程与教学》、《国家课程改革刚要与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与课程思想》、《校本课程开发》、《课程与评价》、重点研读钟启泉教授、田慧生教授等专著。培训与研读采取多样化形式,对学习成果多元化评价。

  2. 以课程纲要为抓手,推进国家课程二次开发。以“案例”带动直观感受、引发直接思考为主要手段,倡导边学习,边研究,边开发,力争通过“纲要”的提出,使每一个学科教师明确学科课程发展方向、教学方向、科学的教学策略等。同时,依靠教研团队,项目推动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3. 通过“教师讲自己的课程故事”等活动,逐步增强教师课程的生成意识,形成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意识,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意识。

  (二)课程管理职责

  1.校长室的职责:将学校管理体制逐渐向分权制转变,并进一步加大课程授权。寻找强有力的科研和培训合作伙伴,对课程开发技术的进步负责;加强教研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强化团队管理,对课程文化的建立负责;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课程专业能力的提高负责;对学校课程实施质量负责。

  2.课程管理中心的职责:加强对教师的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中层以上干部对学校课程的领导力,提高各教研组对本学科的课程领导,倡导和支持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的行动研究,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反思自己课程改进和开发方面的实践,提高课程转化力、执行力和开发能力。制定并不断完善学校《课程规划》,组织各学科每学年、每学期寒暑假制定学科完备的课程实施方案;推动课程改革,帮助教师依照《课程规划》实施课程内容;敦促教学管理中心、德育管理中心执行《课程规划》所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进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组织协调进行课程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

  3 教师的责任:围绕学校培养的目标,有效地改进课程,追求课程优质;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创造性地对教材的补充、整合与再编写,创造性地设计开放性的课堂和多元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策略。掌握课程开发技术,并能开设校本课程;实施真实性教学,构建有效课堂。

  (三)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本校按照淄博市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意见进行及时性科学评价。同时,通过“月度人物评选”“文明中学生评选”“建立学生课程档案”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国家课程、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中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过程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课堂纪律与课堂表现、作业、互助、倾听、自主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终结性评价既包括各种形式的练习或测验,也包括小论文、研究报告、演出汇报、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等个性化的作品成果。

篇3:第八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XX区第八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向善的内在品格、尚美的优雅气质”的中学生。即:

  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态度;以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形成科学的、独立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诚实守信,兼容并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来塑造学校的形象、打造学校的品牌。

  3.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追求。在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教育、优良的教风与学风熏陶下,形成张店八中特有的文化氛围。

  (二)教师发展目标

  1.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更是课程的诠释者。

  2.教师是课程的制定者,教师更是课程的研究者。

  3.教师教课程的,教师更是教学生获得课程的。教学是课

  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三)课程发展目标

  1. 完善课程结构,重点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模块化开发、活动类课程主题化实验,形成本校富有特色和内涵的课程体系。

  2.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通过模块化设计,创建本校的校本课程体系。

  4. 德育与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建设目标:完成学校活动的课程化建设。

  5. 整合课程资源。组织力量进行课程资源调查、资源分析和资源规划,为学校课程建设做好资源准备。

  (四)课程开发结构

  建立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

  校本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实践活动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实施

  第一板块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目的

  1.课堂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让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

  2.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实现基础课程实施效果的优质化,

  3.完善学校“高效学堂”教学模式,体现各学科教学特色

  4.开发课程资源群落,确保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教育资源。

  (二)实施策略

  1.抓住弱点---教材缺憾及教学遗憾;盯住要点---人格成长;

  突出重点---培养目标;形成特点---学校特色

  2.基本保障

  (1)修订《XX区第八中学“有效课堂”建设指导意见》,建立教师课堂行为基本规范,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加强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训练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分类研究,形成规范科学的教学模式。

  (3)形成基于学科特色、基于教学内容、基于课型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

  3.先行学科的建设,实现课程目标、内容的二次开发

  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现实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将语文、数学学科作为国家课程目标、内容二次开发的重点。

  第二板块校本课程的模块开发

  (一)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1.是机遇,有条件

  (1)我校在校舍、设施、师资、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较强;本区的家长选择本校的愿望较强烈。

  (2)淄博市的人文历史景观比较丰富,尤其是蒲松龄故居和齐文化遗迹,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区域内山东理工大学为学校提供充分的潜在资源。

  (3)学校办学设施齐全,硬件条件一流,校舍面积支持学校进一步发展。

  (4)教师的年龄结构较好,教师学历结构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强;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强;教师自我发展愿望强烈;教师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很高。

  2.是提供优质教育的需求

  没有教育创新,学校就没有发展;没有个性化学校课程,就没有优质的服务;没有个性化教学,就没有个性化的教育。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可以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3.是发展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求真、向善、尚美”的学生形象和“弘扬真善美”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三)课程结构

  1.围绕培养目标形成“求真、向善、尚美”三大课程模块,涉及初中学段所有学科。

  2.五年内,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是要在形成校本三个相对固定的课程模块基础上,构建2-3门精品必修课程。

  3.山东省义务教育五四分段必修课程(附一)

  4.校本课程框架(附二)

  (四)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解析

  附一:山东省义务教育五四分段必修课程

 

课程

小学

初中

周总课时(节)

占九年课时总计比例(%)

品德与生活

3

3

 

 

 

 

 

 

 

6

 

22

 

7.9%

品德与社会

 

 

3

3

2

 

 

 

 

8

思想品德

 

 

 

 

 

2

2

2

2

8

历史与社会

历史

 

 

 

 

 

2

2

2

 

6

11

4.0%

地理

 

 

 

 

 

3

2

 

 

5

 

科学

科学

 

 

2

2

2

 

 

 

 

6

 

23

 

8.3%

生物

 

 

 

 

 

3

3

1

 

7

物理

 

 

 

 

 

 

 

3

3

6

化学

 

 

 

 

 

 

 

2

2

4

语文

8

8

7

7

6

5

5

5

6

57

57

20.5%

数学

4

4

4

4

5

5

5

5

5

41

41

14.3%

外语

 

 

2

2

3

4

4

4

5

24

24

8.6%

体育

3

3

3

3

3

3

3

3

3

27

27

9.7%

艺术

音乐

2

2

2

2

2

1

1

1

1

14

28

10.1%

美术

2

2

2

2

2

1

1

1

1

14

地方与学校课程(含综合实践活动)

 

4

 

4

 

5

 

5

 

5

 

5

 

6

 

5

 

6

 

45

 

45

 

16.2%

  附二:校本课程(整合地方课程)框架

课程模块

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核心科目

选修课程

(含探究课程)

必修课程

求真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态度;以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形成科学的、独立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数学

生物

物理

化学

信息技术

 

1.数学大师系列

2.数学文化系列

(数学与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等)

3.学科解题能力竞赛

4.小实验家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天文、生物、物理、化学)

5.机器人

6.动漫、电子制作

7.网络数学

8.网络中文

9、能力风暴创意实验

(K’NEX创意活动)

10、奇妙的科学

11生命与自然

12、生活中兴趣实验

1、数学实践与探索系列

(游戏中数学,生活中数学,形态中数学,设计中数学等)

2、科学探究实验

3、素质教育实践

4、安全防护

 

 

 

向善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诚实守信,兼容并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来塑造学校的形象、打造学校的品牌。

语文

英语

历史

政治

地理

心理

1.英语俱乐部

(模联,ThinkQuest项目,敏特英语)

2.历史百家讲坛

(齐文化)

3.辩论会4.模拟法庭

5.淄博地理(人文)

6.影视文化

7、“砺学”(游学)

--走进博物馆等

8、心理剧场

9、法与生活

10、人生规划

语文必修模块教材:6版块

1.成长系列:自我-自然-社会(主题分类,常态阅读)

2.文学系列:诗歌-小说-修身名句(选编传统文化,讨论鉴赏)

3.文言系列:诸子百家

(配套教材,成知识系列)

4.大家系列:《论语》《史记》等,研读文化丰碑

5.知识系列:语言、修辞、逻辑、文章字词句段篇

6.思维与写作系列

尚美

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追求。在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教育、优良的教风与学风熏陶下,形成张店八中特有的文化氛围。

语文

历史

音乐

美术

体育

劳技

1.演讲与口才

2.形体修塑(舞蹈)

3.器乐 4.合唱

5.素描与国画

6.书法

7.课本剧场

8.DV摄影

9.创造与发明

10.球类 11 田径

12、名曲与流行音乐

13、生活DIY

14、服饰文化

1、礼仪修养

2、“民族视觉文化渗透”项目

(青铜器)(内画)

3、班班有合唱

(“课前一支歌”)

4、乐器进课堂

5、传统节日

6、阳光体育健体活动

 

 

 

  附三: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要素解析

  一、课程设计包含四部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

  (四)课程管理与评价

  二、课程开发步骤

  1.成立学校课程规划小组,负责学校课程设置整体规划的设计。指导学校课程设置与开发,指导教师编制学科教学纲要。

  2.教师申报

  教师拟开发的科目,要能反映一些学生的特别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个人或小组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本校和社区拥有所需要的课程资源。

  3.学生选课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低于20人不开班。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4、课程过程管理

  (1)引进“课程合同”管理机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课程合同,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学习目标、要领、评价方式。

  (2)初步尝试学分制管理,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设立学分标准。完善学分认定机制,研发学校学分制管理的网络数据平台。

  (3)增强诊断性评价、加强激励性评价。以星光奖、奖励学分以及课程学习诊断及建议书等为载体构建学校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发挥强势、体验成功的课程评价体系。

  (4)每个学生人手一张课表;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个内容;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三、课程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关注评价,在评价中关注价值。

  1.原则: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2.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A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B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C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导处负责考核,学校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A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B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C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D课程部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四、校本课程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